APP下载

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2022-01-01朱孟彬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银行信贷信贷业务信贷风险

朱孟彬

(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1)

在金融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网络金融的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比如,部分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上关注不足,实际的风险控制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银行信贷业务在网络金融背景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积极研究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网络金融的含义与网络金融产品的特点

网络金融是互联网技术、金融技术有机融合的简称。其以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为基础,涉及诸多方面,比如网络金融的市场、交易、机构、监管等,因此,网络金融也被称作电子金融。对于网络金融产品,其特点如下:第一,信息化、虚拟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金融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信息市场,金融市场的虚拟性也得到了强化。当前的金融机构可以有虚拟的经营空间、有虚拟化的网络地址,比如,银行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房屋抵押信贷、信用卡信贷、第三方支付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电子货币实现。第二,经济、高效。网络金融的发展加快了金融信息的交流和业务的处理速度,打破了时空、地域对线下金融业务活动的限制,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比如,相比于柜台式的服务,网络金融服务可以减少时间消耗,并且虚拟化的经营也降低了过去场所经营产生的费用,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繁荣,让各行业提高了对资金的需求量,因此,银行信贷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也就成为重要的内容。但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为开展高效的信贷业务,其往往会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来实现。与之而来的是银行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对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这是十分必要的。从作用上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就是要明确网络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有效降低或规避信贷业务开展的风险。保证银行以及贷款人员的资金安全,让信贷业务的开展满足多元化的需要,据此增加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顺利实现银行信贷业务的目标。

三、银行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虽然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但风险本身具备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只有在风险控制流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防控措施,才能及时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产生后带来的损失。从风险来看,银行信贷业务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政府干预。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市场失灵或存在不良环境时,政府干预就成了必要措施。而市场作为资金配置的主体,如果受到政府行为这一宏观调控的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就可能会增加。

第二,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有《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但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其规定和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借款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诈骗银行贷款或者多头贷款,则容易导致银行财产受损,甚至是影响到贷款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

第三,重视程度低。虽然网络金融获得了很好地发展,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但是部分银行或管理人员对于网络金融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网络金融的重要性,在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时,依旧使用传统理念和方法,进而对信贷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第四,风险控制有待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风险控制缺少良好的保障。该问题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不能与网络金融密切结合,业务、流程无法结合网络金融的实际需要以及特点进行简化,致使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大、效率低,不利于风险控制的顺利实现。

第五,网络技术的运用不到位。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部分风险是技术层面引起的,所以要科学运用网络技术,以便有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还不是很灵活,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问题。

四、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策略

基于上文中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信贷业务构成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除了银行自身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外,还需要多方角度来形成合理,通过构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环境,以确保银行信贷业务得以稳健发展。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因此随着政府调控逐渐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后,银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而助力经济的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在保证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政府要对银行信贷业务予以支持,严格监督企业或个人的逃废债务行为,以创造出良好的信贷环境。

第二,加强对法律风险的防范。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也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强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但在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下,商业银行自身还需要对潜在的法律风险做好防范工作。比如《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强制规定,但这种规定对信贷这种高风险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为此,在网络信贷业务比例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贷前的审查和贷后的管理工作,通过明确合同条款中的违约责任,来尽可能规避借款人故意违约给银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根据保障的不同,信贷业务可分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商业银行可根据《物权法》的要求来防范信贷风险,进一步提高抵押贷款人和担保贷款人的偿还能力。

第三,提高重视度。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业务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虽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总体水平处于合理范围,但总体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并且加剧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为此,银行以及信贷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全面、细致、稳步推进银行信贷业务,使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获得坚实的保障。

第四,完善信用体系。信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其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信贷业务中,信用体现了客户的偿还能力,进而以这种形式对经济活动构成间接影响,因此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每个金融机构,完善信用体系,首先就需要治理好银行自身,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用产生的可能性。比如,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银行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将“重合同、守信用”作为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摒弃传统的以规模和总量为主的考核模式,进而在完善信用体系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第五,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为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效果,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以此来分析信贷业务潜在的风险。此外,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信贷业务的线上发展,比如资料填写、申请提交、自动审核、账户绑定、资金划转、合同签订等,与传统的信贷模式相比,网络信贷模式可以减少银行对网点和线下人工的依赖,提高了资金的融通效率,从而有效降低资金的融通成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并且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的信贷业务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这就在无形中增加 了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因为,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信用等级、履约能力可能会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为此,商业银行要重视信贷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力求从法律、制度、管理以及技术等层面提出措施策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以推动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银行信贷信贷业务信贷风险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
新常态下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战略引资和网点规模对银行信贷竞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