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和谐发展

2022-01-01郭初建李明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真性人类旅游

郭初建 李明晨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行为,现代大众旅游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文化大冲撞,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对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专家学者疾呼旅游业已使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面目全非,失去了其魅力所在的本真性,如何认识和处理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关系已成为学界与旅游业界倍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对问题进行正本清源,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本原角度出发,以发展的动态维度探讨二者的关系,以期求得问题解决的途径。

1 旅游与文化的本质内涵

关于旅游的起源问题,众多国内学者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得出结论。王淑良先生提出“人猿揖别说”,指出自从古猿走出森林进化为人就是旅游的开端,说明旅游是人的本性,与人同源。骥顺先生则提出“谋取生存资源说”,认为为谋取生存资源而进行的迁徙是旅游的开端,从生存的本能角度指出旅游是人求生本能的结果。章必功先生的“原始探险说”,认为古代存在由脱离集体生产劳动的人进行的“原始探险”,他们从一地出发又回到该地 ,这是旅游的起源,从对未知的探求与挑战极限的心理欲求角度论述了旅游的源起。旅游起源问题关系到旅游概念的界定,否则很容易将旅游与人类其他本能行为混淆。我们认为旅游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休闲行为,是为摆脱即定生存活动范围的限制和内心世界的束缚而进行的游性活动。旅游既不同于动物的迁徙,也不同于人类的求生性迁移活动,它是在人们基本生存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活动,至少是在物资生产资料的丰裕度能使一部分人脱离日常生产劳动而成为劳心者,从而有条件进行游观。旅游是人类在摆脱自然与内心束缚这种本性张力驱使下的行为必然选择,是人们为满足了解和验证异域不同于长居地的奇异和文化特质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离开长居地有意识的创造性游赏性活动,是客观对象主观化和主观对象客观化交织进行并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为满足心理欲求而进行的异域心理体验,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人性化服务都应围绕提升旅游者心理体验质量而展开。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心理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这一定义从功能和成果两个方面概述了文化的本质内容。马克思从劳动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化的本质,指出文化即是人化亦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泰勒在《原始文化》对文化的界定,被推崇为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一经典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非物质性既文化的精神层面。综合对这些的阐述,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的主客观活动中创造、承传和演化的主客观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文化的本质在于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性,是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主客观实践中被创造和发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灭亡都源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旅游与文化的本质内涵关系到两者的融合性发展。旅游是人类在摆脱自然与内心束缚这种本性张力驱使下的行为必然选择,旅游的本质同人的本质是相通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广义的文化即人化,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与人类主观性相关的活动必然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两者在本质内涵上是相通的,存在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旅游对文化本真性的影响

旅游与文化都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共性,二者的差异在于旅游满足的是人类心理的需求,而文化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前提与基础,因为旅游是在人类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人类生存和发展层次需求的满足,旅游层次也随之提高。反之旅游也影响着文化,并且随着旅游的发展,影响愈来愈大,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在旅游者从定居地出发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定居地的过程中贯穿着旅游者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交流是以旅游者为中心、多向度的文化相互影响,包括与旅游地居民、与邻居朋友群、与旅游从业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另外旅游与文化的影响还会延续到旅游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影响结果并不取决于经济与文化的先进与否,而是接受者的文化互补性,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旅游对文化本真性的影响。

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 (De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著名文化学者泰勒将“真实性”引申到文化领域,引发了对文化本真性的探讨,他认为文化的本真性来自本社群的自我理解,是社群内诸个体相关的善的追求。文化的本真性是多元文化视域背景下互文性的产物,要求在与其他文化对话的视野中,这种善的价值必须得到其他文化的承认,当然这种文化的本真性并不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它并不要求保存传统的所有部分,所需保存的是文化的精髓。另外文化的本真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文化的变迁处于动态过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冲撞,而作为跨文化活动的旅游特别是现代化大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本真性。

旅游目的地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以游客为中心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就必然会对文化本真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东道主在与大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跨文化交际,必定会对交际双方的文化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会产生新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引发双方在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和发展层次改善与提高,也会影响他们对价值观和生命意义的重新架构。游客对目的地旅游文化的影响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伴随着交际的扩大影响范围也不断加大,表现为对其定居地居民和其关系圈中人们新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激发,另一个向度是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尤其是社区居民新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激发。作为旅游服务机构、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教育研究机构也要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持续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准;从业人员需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适应这种需要,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这一因旅游发展引发的持续过程必然会改变他们的文化本真性,由于旅游业是强关联性行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引起许多相关性行业的连锁反应,因此从宏观层面上讲,现代化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人类的文化本真性。

3 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专家学者疾呼旅游业已使旅游地民族文化面目全非,失去了其魅力所在的本真性,特别是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以文化遗产为旅游资源的旅游地,在现代化程度日趋加强的旅游业中失去了文化资源所依存的环境;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原生态节庆习俗因舞台表演而脱离了固定时空的限制,失去了其所依赖的环境氛围和蕴涵的精神信仰价值;现代化的旅游使参与其中的人们失去其原有的纯真质朴,进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产业化的大众文化降低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剥离了原有文化的内在价值而表现为文化的趋同化和平面化。

对于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不和谐发展的言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旅游与文化本真性并不相冲突。认识定性不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正确认识文化本真性及其变迁诱因,文化的本真性并非是文化的原生态,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也不是保持文化恒定不变。文化的本真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满足性的本质,保持文化的本真性是保持文化的本质和提升文化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持续提高,因此文化的本真性是发展着的、动态的。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人类需要满足性的共性说明二者能够而且应该和谐发展,之所以产生某些负面现象是人为原因并非旅游和文化自身的原因,如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是人对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持当地文化的原生态而让居民生活在某个农耕文明的真空历史时段是不现实的更是违背人性的。旅游地的犯罪和色情业等社会丑恶问题根源于社会,同旅游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民风不朴,人性不醇等现象应认识到此类现象的衡量标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它们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

在旅游过程中客观对象主观化和主观对象客观化交织进行并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在旅游者与服务者、东道主和旅游客体的互动冲撞中既有心理满足也有失落,心理满足即旅游的初目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主客观对象互化的顺利程度。在主客体互融的过程中,伴随着心理变化形成的是旅游体验,谢彦君教授提出“体验是旅游的内核”。旅游过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旅游者的一系列活动,在内在形式上是心理满足的实现过程,是由瞬间的心理体验组成的心理变化,因此旅游在本质上是旅游者为满足心理欲求而进行的异域心理体验,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人性化服务都是围绕提升旅游者的心理体验质量而展开的。旅游和文化都是因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旅游与文化本真性和谐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的体验为中心,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同时发挥人的主导因素作用,科学规划与管理,便能使旅游负面作用最小化和积极作用最大化,实现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对旅游发展规划的界定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是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科学旅游规划要求以人为本,以旅游的主体特别是旅游地居民和游客为中心,尊重他们的选择和价值,真正实现旅游的综合效益和促进人发展的宗旨,避免规划者的主观偏好,避免学理与行政因素的负面影响,加强宏观统筹与微观分析,提高可控制技术,将旅游发展与人的需要相统一。

(2)科学管理。管理的科学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核心是设法最有效地控制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工人,以提高生产率。泰勒把人视为受金钱驱使的经济物,认为物质刺激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所谓“行为科学”,就是研究人在生产中的行为规律以及产生行为的原因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是西方学者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的新科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旅游管理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事业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社区管理等,科学管理不仅要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目标,而且要采用和创新各种技术手段使旅游的负面作用最小化。要以人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宗旨科学管理,使旅游和文化健康发展。

(3)旅游教育和研究科学化。人才是行业中最宝贵的因素,旅游人才是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教育机构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机构,其培养理念决定旅游人才的素质进而影响旅游的发展水准。理论源于实践又先于新的实践,旅游和文化本真性的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研究成果作理论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旅游教育和研究的科学化是旅游健康发展的先导。

旅游人为科学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相关部门和行业行为科学化的综合,所以旅游行为科学化是复杂的过程,要围绕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宗旨而通力合作。

4 结论

从本原上讲旅游和文化本真性都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属性,只存有层次和作用的差异。旅游不是文化本真性失落的罪魁祸首,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本性使然。旅游发展和保持文化本真性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旅游人为科学化,二者就能和谐发展。当前文化全球一体化日趋加强,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力的地位日渐提升。全球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空间拓展到太空和海底,种类愈加繁细,对人类的影响日渐深远,在这种时代形势下保持旅游与文化本真性的和谐发展也日趋紧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因素是人,是旅游人为的科学化。

猜你喜欢

真性人类旅游
建筑原真性探微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
非真性询问选择疑问句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