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1-01陈雪洁陈玉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

周 萍 常 征 陈雪洁 万 谦 陈玉琦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中医药院校遵循中医药认知与人才成长规律,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突出中医药特色,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倾尽全力,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面向中医传承人实施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等;在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体系方面,制定了人才发展长期规划与总体规划;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背景下,想方设法促进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相对迟缓,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未充分突出中医药特色,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

1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1 教育背景

自1956年起,中医专业人才培养陆续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实现了中医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医从业人员匮乏的局面。但中医药院校普遍招生规模仍然偏小,以河南省为例,仅有1所中医药本科院校,1所综合性大学开办中医类本科专业,3所中医药职业院校,10所开设有中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年毕业人数不足一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1.1.1 教学大纲亟待完善

当前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各科目教师独立备课,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缺乏相应联系,实践操作与课程教学处于脱节状态,未形成系统化和全局化的培养体系,未能达成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要求,无法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个性化需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1.1.2 部门工作融合度低

当前的高校工作体系中,招生、培养、就业之间,处于条块分割、各司其职的局面,尚未形成学生能力培养一体化指导体系,无法实现日常工作的三方联动开展。同时,各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少、工作融合程度低、协调发展经验相对缺乏,导致探索初期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难度较大,长期固化的制度认知也将产生惯性阻力,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的融合难度。

1.1.3 考评体系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人才质量评价是以高校自我评价为主,存在缺乏监督管理、评价标准过于统一、过于注重评价量化等问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时,学习成绩仍为主要依据,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设置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偏重,固化了授课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习成绩与实践操作能力考评的协调一致,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良性发展。

1.2 政策背景

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做好2020年度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精神,结合当前国家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建设的迫切需求。本课题提出“三维两阶”一体化机制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健全体制机制,探索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工作精度,从而持续向社会输出能力水平突出、知识储备完善的中医药类人才。

2 解决思路

探索“三维两阶”一体化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三维”指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维度,包括了学生大学生活的全方面。招生是高校扩充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是一体化机制运行的基石;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所在,是联系招生和就业的桥梁,是一体化机制“三维”联动的关键;就业是高校输出人才的途径,是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机制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接收部分中,激光经过模拟前端后得到中心频率为22 MHz的中频信号,模拟前端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中频模拟信号经过ADC芯片采样后转换为数字信号,进入软件接收机,输出实时频率跟踪数据和基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主机中,最后的跟踪结果由FFT估计的频率以及数字基带信号共同得到。

“两阶”指求学与求职两个阶段,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求学阶段重点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素养,着重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其明确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求职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学生掌握应聘技巧,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创新创业。

3 解决措施

3.1 组织领导一体化

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由校领导牵头,就业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各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立足于中医药类院校教育和专业特点,以学生的切实需求和个性特色为出发点,全面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三方工作要点,明确工作重心与任务目标,加强沟通联合,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一体化领导。并建立就业指导志愿服务队与临床技术实践队伍,提供就业指导与实践机会;同时,选聘业内名家与专业团队,定期开展实践交流活动,推进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常态化开展。通过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维度、求学与求职两个阶段一体化工作,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综合能力,实现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3.2 工作开展特色化

3.2.1 创新开展招生活动

围绕中医药类院校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宣传方案。通过加深与优质生源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三下乡”义诊机会开展招生宣传、鼓励学生返校宣传、巩固网络宣传阵地等方式,进一步发展传统招生模式,提高我校的招生质量。联合河南省教育厅及学校,面向中医传承人开展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着力于选拔基层中医药传承人才,拓宽了人才输入渠道,实现了中医药人才的独立选拔培养,以优质招生带动人才培养发展。

3.2.2 深度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推进线上课堂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与各类线上会议、授课软件,完善线上课程考勤考评机制,提高云端授课能力;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临床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考评机制,确保学生掌握相应实践技能;常态化提供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并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挑选优秀项目入驻校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重视思想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职业道德讨论会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联合开发创业虚拟运营软件,由学生对虚拟世界进行模拟经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并收集有效数据,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作参考。

建立就业创业论坛,聘请专业人士、知名校友等前来参加,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与成功经验;开展“传经送宝”考研经验分享会,逐个分析考研初试与复试的特点要点,提供学业指导、分享应试技巧,助力同学考研成功;举办临床技能实践比赛、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大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学生在就业创业中的综合竞争水平;鼓励同学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经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企业合作,联合开展企业交流参观活动及专场招聘会,有效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学生的就业就职压力。

4 阶段成果

4.1 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

单招班的设立,为大量中医世家出身,具有独特学术思想、学术主张或独到临床诊疗技艺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和中医流派传承人才提供了系统接受院校教育的机会。此项工作的开展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反响。2017年至今,河南中医药大学单招班录取学生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超过20%的学生已经具有大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历,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得到升华。196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刘永良,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人针灸推拿专业单招班2018级学生。他自幼跟随爷爷学医,习得家传九宫点穴正脊经筋疗法及回生极鲜草贴制作方法,1977年开始行医。“在单招班的学习,使我的人生价值再次得到升华,思想和眼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永良通过专家讲座、带教义诊、网络直播等传授其家传“九宫点穴正脊法”等中医药技术,并将其多年行医经验汇编《九宫点穴省级经筋疗法》一书,使更多人学习掌握。该技术还被周口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62岁的李岩,是2020级单招班学生,入校前是一名退休的正处级干部。她曾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因此对中医有着深厚感情。由于热爱中医,她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李岩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网上学习互动及记忆都无法同年轻人相比,但勤能补拙,我只要坚持学习并多下功夫,就能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她看来,每个中医人,都要做一颗种子,把中医药传承下来。

41岁的吴少华,是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在大学期间,喜爱传统文化,对中医药亦有所涉猎,为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所折服。“用药之少,组方之妙,疗效之神,无不深深吸引着我的好奇之心。”吴少华说。在持续的自学和探索中,他感觉到没有良师的系统教导对中医的认知肤浅散乱,碎片化的学习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让他很是苦恼。他在考取了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后,又来到了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单招班。“这个班的开设,让我找到了一个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进入中医药大门的机会。”他说,专业老师的学识和学习氛围等,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有醍醐灌顶之感。

4.2 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体系初具雏形

河南中医药大学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长期规划与总体规划。根据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合理引导并重视不同人才在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校+师承+家学”人才培养试点,支持中医药高校开展非中医本科学生攻读中医本科、5+3本硕连读培养、本科直博培养、硕博连读培养、本硕博连读培养试点。2009年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相继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有力促进了中医独特诊疗技法的传承。遵循中医药认知与人才成长规律,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守正创新的有益实践。

4.3 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实施计划进展顺利

河南中医药大学制定了《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通过开展临床技能实训、临床技能大赛和心理健康讲座、职业道德讨论会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修养与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临床适用性取得了明显提高。在认真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和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需求开展规范化的GYB、SYB、模拟实训等创业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完成了4779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人才库,及时有效的给创业学生提供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开办网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辅导和便利条件。组织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实行创业指导帮扶。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交流互助平台,同时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通过开展就业技巧交流会、创业政策解读会与考研“传经送宝”宣讲会,2020年宣讲20余次,覆盖学生3000余人。每年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周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重点明确、内容精炼、立意深远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目前该校已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1000余名,近三年毕业生考研率录取率近70%,就业率达10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5 总结

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道路任重道远,特别是疫情下凸显的中医药优势明显,应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在招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上再下功夫,提升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水平,搭建多渠道、立体化就业工作网络平台。三维两阶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事业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人才云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