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

2022-01-01柏晓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

柏晓芹

(山东省胜利油田河口第二幼儿园 山东·东营 257200)

1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我国幼教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将儿童放在主体地位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纲要》中也处处体现了这种理念,我们教育的过程中也在积极的贯彻这一理念。只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充分认识教育活动的价值,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例如:在一次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唯恐幼儿掌握不了,达不到教育目标,整个活动过程均采用一问一答式进行,所提的问题深度不够,没有满足幼儿最近发展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儿的思索、互动。这个活动整体的感觉就变成了教师在“教”,幼儿则是被动式的“学”,被控制在教师的思路下。

如果不更新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不顾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一厢情愿地去做,热衷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而未深入寻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观念,就会徒然消耗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落实《纲要》中提出的任务和保教目标。通过大家的说评课,这个活动又重新进行了设计: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做各种动作进活动室,然后围在教师身边,教师一边操作学具一边和幼儿交谈:“春天来到了,池塘里开着美丽的荷花,这时,从远处有一群小蝌蚪游来了,你们知道,小蝌蚪在干什么吗?”这时,孩子们兴致正浓,马上七嘴八舌说出“小蝌蚪要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呢?”“青蛙妈妈去捉害虫了”,“那我们怎么来帮助小蝌蚪呢?”。孩子们马上想出请许多动物帮忙的办法。然后,教师归纳了幼儿的办法,又让幼儿各自操作学具讲述,老师则在巡回中边观察边指导,最后再集中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办法说出,老师接着用投影片边操作,并伴着录音讲述,讲完后老师便和小朋友边听音乐,边扮演各种动物进行对话,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孩子们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了幼儿的潜能,课堂气氛活跃,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开拓出生动活泼、五彩斑澜的教育局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创设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

幼儿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直观的,环境的创设是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幼儿营造相应的适宜的科学探索的环境,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2.1 营造展示科学能力的环境氛围

学前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初步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是比较脆弱的,不够坚定,尤其是面对别人的质疑时。那么这个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正面积极的评价都会对幼儿的活动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操作和表达应该多肯定、多鼓励。及时恰当的引导、接纳、欣赏幼儿的表现,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浓郁的科学氛围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保持探究的欲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教师要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并让幼儿有机会自我表现,从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欲望,以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例如,幼儿玩“转风车”时,有的幼儿风车转得快,有的转的慢,这与他们的奔跑速度有关。教师就可以在活动总结评价阶段让一些幼儿表演,表现他们“会玩”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发现“转得快”的方法,发现风速与旋转的关系。还可以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群体面前表演展示自己的本领,“玩水车”“转沙漏”“放风筝”“放纸船”“喂乌龟”“硬币漂浮”“冻冰花”等。从中激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的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步丰富幼儿的科学素养。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科学教育氛围,培养幼儿的浓烈的科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2 创设激发幼儿观察探究兴趣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不言而喻就是指幼儿身边的各种事物。幼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多变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注意环境,关心环境,对环境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萌生爱科学的情感。如:绿荫环抱、鸟语花香,错落有致的环境从视觉上给幼儿以刺激,让幼儿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引发探究活动的产生。幼儿园开辟的“饲养角”“科学探究室”,各班开设的“自然角”“种植园”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富有启迪性、趣味性。能够促进幼儿观察、分析、思维、表达等探究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开展活动《奇妙沉浮》时,我们不但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还让幼儿在教室中、幼儿园的院子里寻找各种能够浮沉的东西。环境中丰富的材料和自由开放的活动形式,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广度,使幼儿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幼儿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在与小伙伴共同记录、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时,大家一起分享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选择富有启发性的科学探究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幼儿的教育始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只有这样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幼儿所熟悉、喜爱。教师必须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使幼儿乐在其中,才能不断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3.1 选择常见、容易引起兴趣的、简单易于操作的内容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就来源于孩子们的一次美术小手印画活动,孩子们发现了奇妙的指纹,教师就设计了这节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看PPT课件,孩子们了解了指纹的特点以及指纹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指纹印画,指纹添画活动,孩子们发现了奇妙的指纹还能给我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整个活动新颖有趣、充满了想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3.2 选择生活化、随机性的内容

有目标、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生活中随机性的科学活动更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因为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孩子们的触摸、摆弄、操作、提问,都是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的表现。随机性科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所获得的经验更直接、更有趣,印象也更为深刻。科学教育也应该是随时开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幼儿对科学探究的需要,使幼儿保持探究的兴趣、欲望。

室内户外相结合分散的自由探索活动,是培养幼儿参与学科学活动的兴趣、锻炼各种探索的实践能力,并从中发现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知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既接触室内包括科学角、自然角在内的各活动角内投放的各种材料,又接触户外包括沙水区、动植物饲养与种植园地。户外活动环节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户外活动区玩耍。例如有的幼儿在科学角玩“沉浮”游戏,把角内提供的橡皮泥块、塑片,分别扔到水中,发现泥块会沉,塑片会浮,幼儿把小橡皮泥放在塑片上面放在水中,结果也浮在水上,把塑片用橡皮泥块包住放在水中,结果又沉下去,幼儿动手操作、尝试,发现的现象和操作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在区角活动中,丰富的材料、自由的探究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进行小组或个别化的指导,使幼儿通过验证操作,巩固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提升幼儿的科学认知,锻炼科学思维能力,体验到了成功操作的喜悦。也是对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在日常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开展“你说我说真奇妙”活动,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发现的奇妙现象,如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一会儿雨儿就下来了。在种植园地上,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在自然界里,幼儿发现种子发芽,等等诸如此类,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五花八门,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通过手段多样、材料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幼儿的科学观察、探索、操作、发现、表达能力、听音能力,欣赏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爱科学的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也得到培养。

4 提供恰当的材料

材料是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有了材料的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才能够开展得扎实深入,幼儿才能够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科学体验。

4.1 随时搜集充实,安全环保的废旧材料,满足探究活动的需要

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引导幼儿随时随地收集各种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与材料。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科学回收站”,帮助并鼓励幼儿养成收集材料的习惯。并能够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活动的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的丰富和深入。

我们开展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就是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比如:妈妈的背包有磁铁吸扣、美丽的冰箱贴是磁铁做的、小朋友的文具盒在关闭的时候发出“啪嗒”的声音,就吸上了。这些生活中事物和现象,都蕴含了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原理,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素材。于是我就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并在家长园地中发出了活动倡议。请家长和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磁铁和磁性物品的实物、图书、图片资料,投放到“科学回收站”中。并引导幼儿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通过操作、摆弄、感受磁性的奥妙。幼儿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兴趣,我们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通过教师组织的“寻找磁铁好朋友”“红红和蓝蓝找朋友”“爬坡比赛”等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开展,幼儿对磁性现象、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清晰地认识理解,解答了幼儿的疑惑,深化、巩固和提升了幼儿的认知经验。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磁铁原理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如:磁悬浮列车。更是激发了幼儿长大了要做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我想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高深的科学研究,而正是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欲望。

4.2 选择生活化,随机性的内容

在一次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外面下起了冰雹,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这时音乐活动进行不下去了,我就因势利导,组织孩子们在窗户边观察起了冰雹,并引导幼儿充分讨论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了冰雹的形成、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带来的危害,还进行了安全教育。冰雹停止后,我们还拿着盆子到院子里捡拾冰雹,虽然小冰雹只有豌豆粒大小,但是看着冰雹在手心里融化,真感觉夏天变得清凉了许多,孩子们对冰雹这一自然现象有了真实的感受和经验,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啊。

5 爱孩子是认识孩子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是走进孩子的心里的捷径。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爱孩子在生活中并相信孩子。教师要善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生活现象来教育孩子。

(1)孩子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成长出来,每个孩子都具有差异性,教师要认同这一点。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产生自信心。因此,我非常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如在认识欣赏歌曲时,小朋友你们听完这首歌有什么感受?有些幼儿就说出“这首歌曲听得很美”有些幼儿说“这首歌曲听得很快乐”“这首歌曲很悠扬”“这首歌曲听得很幸福”你们说的很好,教师给予肯定。这样激发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有些幼儿容易产生焦虑、悲伤的情绪。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安抚。有些小朋友早上一来,会跟家长依依不舍地分别,甚至哭泣。我会把幼儿拉过来,抱在怀里说“妈妈要去上班,你想妈妈。老师也有妈妈,但老师要给你们上课,所以不能和妈妈一起。你要到幼儿园学本领,学完本领,然后在和妈妈在一起”。有了老师的肢体的拥抱和语言的安抚。幼儿焦虑的情绪很快就能安定下来。

(2)对于有“攻击性、破坏性”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如在建构区,别的幼儿搭建好了城堡,他过去把它给破坏、推翻掉。通过观察交流。他想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个幼儿是由于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和语言上的沟通,只能用这种推翻的方法,来引起幼儿与老师的注意。我跟这个破坏的幼儿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自己搭建好积木。你问问搭积木的小朋友愿意和你一起搭建吗?这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也增强了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当搭建好城堡时,我会拍照,并把城堡投到大电视上,与班级幼儿一起的欣赏。因此幼儿产生了成就感。这个时候我说,如果我现在把你的城堡给推倒,你愿意吗?幼儿摇摇头。教师对他在一段时间观察的跟进。幼儿的不良行为没有了。教师还有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肯定的表扬幼儿。从而使幼儿消除了沟通的障碍,也帮助孩子建立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3)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今天下雨了。我们来一起唱个小雨滴。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寻找春天。看看燕子南飞,迎春花开;冬天到了,我们来学一首诗歌《冬天的颜色》,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童真童趣,使孩子们的心灵和情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时教师生动的语言,渲染气氛的动作,拉进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通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实践研究,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引导孩子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生活成为科学活动的大课堂。利用生活中或贴近生活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幼儿真切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问题,能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健康成长,并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体现了科学教育活动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为了生活的目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帮助幼儿获得了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儿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