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学习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实践探索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院校培训高职

陆 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1 关于“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以“有目的的学习能够而且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作为基本思想,在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还主张发挥各类社会机构之教育功能为社会成员终生不断的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具有整体性、开放性、持续性以及全面性等特征。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并在其中特别强调了两个概念:“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方式挺进学习化社会。而在发表于1996年的另一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当中,该组织又进一步为开展终身教育指明方向,提出要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目标,并确定了终身学习的四方面主要内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及学会生存。

然而,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人们却越发认识到这一思想之不足:教育以人为对象,是自上而下实行的,未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与进取。与此同时,科技与社会的急剧变革也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人们只有打破“一次性教育受用终身”的传统学习观念,变更知识获取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广泛而又迅速的变革。于是,“终身学习”开始逐渐取代“终身教育”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与构建教育体系的指导理念。

总的来说,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并非全然没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与发展;与此同时,二者又存在以下两方面区别:(1)行为主体不同。终身教育以教育资源管理者即国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而终身学习则是以作为生命个体的学习者个人为主体。(2)关注对象不同。终身教育往往将其关注点放在能否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制度体系上,而终身学习的关注点却在于学习者能否做到终身学习,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推行并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必然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所提供的相应保障与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二者应当紧密联系、默契配合,共组“横向可沟通、纵向相衔接”的终身学习系统,为学习者开展持续且深入的学习活动提供可能。

2 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社会培训模式类型

当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社会对于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肩负这类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社会培训模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基础,主张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是横架在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一座桥梁,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性。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且还应当参与招生、教学以及就业等相关环节,需在学生毕业之时,做好考核验收工作,将成绩合格、水平达标的学生收录其中,令其上岗。从实践角度看,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推行真正收到了“一举三雕”之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其整体教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该模式又做到了大幅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有力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该模式则有效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使其一毕业即可以步入对口工作岗位。

2.2 “2+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具体是指,高职院校在新生报到后,首先安排其于校内接受为期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接着再于最后一年安排其去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使其得以在实际生产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实现学用结合,并在学校导师与企业双方共同指导下完成自身毕业设计。该模式的推行同样有利于校、企、生三方: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而言,充分实现了校企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做到了教学与生产两相结合;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一培训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夯实其理论知识基础,且还能够有效锻炼其工作实践技能。

2.3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能力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合格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及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交替”并非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间的简单交错,而是基于一定目标、沿着确定主线开展的专业培养过程。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要能充分凸显专业生产性特征;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实践也要做到以理论为依据,注重实践的教学性特征。

2.4 共建实习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说,该模式是指由企业一方负责出资建设并提供实习基地,而由高职院校一方提供相应师资与设备,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工作。该模式颇具现实考量,鉴于职业院校资金实力不足与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之实际,院校联手企业力量,共同打造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便捷性实践平台,充分实现产学结合与资源共享。

3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现存问题

3.1 缺乏鲜明特色

一般而言,社会培训对象具有来源范围广、学习时间难统一与培训需求不一致等特点。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却存在多受时空限制、培训方式固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多以校内工作站或实训基地等有形空间作为培训场所,依自身情况确定培训时间,采用面对面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实难满足多元化的社会培训需求。此外,高职院校也未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现有教学资源与专业技术优势开展自主研发工作;且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欠缺充足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因而未可以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品牌。

3.2 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企业要求员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目的在于尽快提高员工劳动工作技能,以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收益,因而希望培训课程内容可集中在生产或管理一线,具备较强实用性。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对企业长期人才培养战略、企业工作环境与文化以及企业中岗位要求了解不甚全面,因而在制定社会培训计划、开发职业培训课程时依然沿循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思路,导致课程存在理论内容多而实践内容少、培训课时多但讨论机会少等问题。

3.3 缺乏必要的过程控制且不注重效果评估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虎头蛇尾”现象突出,不少培训在开始后不久就出现了组织管理松散、培训气氛淡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缺乏必要的过程控制,而教师对于培训过程的控制力正是引导培训走向、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其中较严重者反馈给培训组织管理者。此外,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不重视培训效果评估环节的问题,有些院校所用评估方法与技术单一且落后,有些则在培训总结大会上只讲成绩而不谈问题……

3.4 文化传承与辐射能力不足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重要阵地与所在区域文化高地,高职院校理应具备充足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师资优势来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当前来看,高职院校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社区方面发力尚且不足,所做并不充分,仅仅通过传播法律科技卫生知识和组织文艺演出等是不够的,其还应当充分利用校内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校史馆等向社会传播高校信息,增强高校文化渗透力与辐射力。

4 我国高职院校提升社会培训质量策略

4.1 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设立专门培训中心

各个二级学院是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部门,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利用其所承载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其与企业间沟通,从而达到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作用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在二级学院中设立由专人负责的专门化培训中心,并引导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打造专业品牌培训项目。结合二级学院专业优势并利用实训基地推出极具专业特色的社会培训项目,以更好地服务院校合作企事业单位,推动地方与社会经济发展。(2)扩充社会培训师资库。在充分挖掘校内教师工作潜能的基础上聘请校外专家,实现校内外师资力量合理配置,以确保社会培训项目顺利开展。(3)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招生宣传,强化生源组织能力。既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人力资源,如二级学院所接触的企业资源、教师个人所有人脉资源以及成功企业家与近期毕业生校友资源等,也可以利用当前正热的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如钉钉、微博、微信等,从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宣传,切实提高院方生源组织能力。

4.2 拓展社会培训范围,创新社会培训模式

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中专业多样,涵盖多个领域,因此具备综合性强的优势。高职院校理应充分利用这一自身优势,积极面向各对口行业开展社会培训,在拓展社会培训范围的同时,结合互联网应用形势创新自身社会培训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拓展社会培训范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增设培训内容。除岗前培训、职业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传统培训内容外,还可增设科普培训以及人文培训等方面内容。(2)扩充培训对象范围。社会培训所面向人员不再仅限于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还可以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外来务工人员、农民以及社区居民等吸收进来。(3)丰富培训形式。实现社会培训形式多元化,既可以进行学历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学历教育;既可以组织现场授课,也可以进行网络学习;既可以开展校内培训,也可以去到校外办班……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利用高度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社会培训模式,将传统的线下面对面集中教学转移至线上,赋予培训课堂以更高的开放度与更强的灵活性,帮助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全面覆盖,不断提高社会培训质量。

4.3 分析社会培训需求,共拟社会培训计划

分析工作乃其后各个环节之基础,精准的需求分析有助于规避或尽早剔除错误,从而降低社会培训成本并提高社会培训质量。高职院校社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进行组织分析,分析对象涉及组织构成、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战略;(2)进行人员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学习者年龄构成、学历背景以及工作经历;(3)进行任务分析,该环节最为关键,需根据培训人员所处层级与不同岗位特点确定具体的社会培训目标、内容以及技术要求。

社会培训计划的制定过程需自下而上进行。首先由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培训目标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并设计课程板块,初步制定社会培训计划。该计划需包含培训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用、课时设置、师资要求、设备要求以及培训考核标准等多项基本要素。接着再由培训部门主管、专业系主任以及参与培训工作的其他教师就此计划进行论证,核算培训成本并依成本确定收费标准。最后再由高职院校将此计划报于企业方负责人,并据其反馈意见建议再行修改,确定最终计划,双方签订协议。

4.4 建立过程监控体系,严把培训质量关

社会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局观念,积极展开沟通并做到默契配合,培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既定培训计划,不得擅自更改教学时间与内容。从高职院校角度来说,学院培训工作主管部门需派专员巡查教学现场,并将合作方所提教学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培训教师;与此同时,专员还需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并将学员需求反馈于教师,令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高职学院还需定期组织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从课程内容、培训师资等多个方面了解学员培训满意度,积极听取学员所提建设性意见。

4.5 制定科学评估体系,开展分阶段评估

打造科学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需以实用性、客观性、连续性以及目标性为原则,涵盖训前、训中、训后各个环节,以掌握学员培训前后所产生的态度、认知、技能等多方面变化为目标。

分阶段评估尤其适用于那些为期较长的社会培训项目。具体而言,评估工作可分三次进行:(1)在培训开始后第一个月进行适应性评价,以了解学员在培训初期的适应情况,并及时解决或可能出现于培训过程中的脱节问题;(2)在培训结束前一个月进行补救性评价,以了解学员培训期望与培训实际间差距,并通过采纳学员意见与建议的方式有效提升后期培训质量;(3)在培训结束前两日进行满意度评价,以了解培训实施效果与学员满意情况。

4.6 建立培训企业回访机制,树立培训质量提升意识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于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培训企业回访,在了解培训学员于企业中岗位变化等情况的同时,或也可能通过实地调研寻求到新的培训合作项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部门与各培训参与人员也应树立质量持续改进意识,在每一项目结束后,积极进行总结与反思,认真梳理出现于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方案;组织管理部门还可以召开总结座谈会的方式,总结培训亮点与不足,吸收与会人员建设性意见建议。

4.7 推动校地文化融合,强化院校文化传承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联合企业、社区力量开展文化活动,开放校内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与社会公众共享其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资源,切实推进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二者间融合。另也可以发动专家学者等开展学术交流、文艺创作等活动,以多样化形式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对所在区域文化进行充分发掘与深入研究,积极助力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推广工作。

5 结语

作为终身学习体系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民终身学习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职业教育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水平技能型综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助力。政府需从立法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宣传层面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地位,推动校企合作;企业则应树立长远意识,以积极姿态参与到社会培训工作当中,从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实操技能传授等多个方面发力,配合高职院校完成其人才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院校培训高职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