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2-01-01卢小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手游戏数学

卢小宁

(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中心小学 广东·肇庆 526113)

1 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明确数学的重要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意识决定物质,通过教育学生的意识形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并使其明白数学之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俗话说:“学会数理化,不怕走遍天下”,通过讲故事讲例子的方式去告诉学生,数学的重要性。如果有一位学生认为数学不重要,必然会不认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会不积极学习数学,那就更加没有兴趣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使学生容易学会,当学生学会了知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学会,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让学生慢慢产生兴趣。例如:以“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例,让学生环顾四周,看看教室里面的物体。比如门、窗、宣传展板、国旗、电子白板等长方形。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度量出它们的长和宽,让学生得出周长=2条长+2条宽,并让优秀生尝试去总结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那么,在课后的作业中,教师让学生测量家中长方体物体的长和宽,比如方凳面、电视柜面,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出它们的周长。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连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建立和谐的亲切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当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的近期思想变化,多与学生交流活动,多与学生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学生会感觉教师像朋友一样亲切。比如,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经常搞小动作,数学成绩很差,但是,他最喜欢打乒乓球,老师就抓住他喜欢打乒乓球的爱好,课余时间经常与同学们打乒乓球,还指点他怎样打才打得好。他很佩服数学老师,逐渐喜欢数学老师,像老朋友一样,现在上课很专心,喜欢老师的数学课堂,喜欢上数学课,成绩进步很大!其次,小学生大多数情绪是很敏感的,特别是在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教师要真心和耐心地帮助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朋友的身份体谅孩子的感受。每个学生的身心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师更应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展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表现: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对提高数学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3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章节需要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去理解,有些章节需要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去理解。那么,当抽象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之间的过渡桥梁,最好就是动手操作。这样,形象性思维才能慢慢过渡为抽象性思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新授的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动手折一折,动手量一量等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自己体验整个感知过程,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发现规律,寻找答案。整节课下来,学生通过动一动,想一想,讨一讨,寻一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会感觉到数学课很有意思的。这样,才能慢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教学为例,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第一,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折一折、动脑思一思、动口说一说;第二,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进行现场折叠、讲解;第三,让每个学生动手折一折,拼出三个内角和刚好是一个平角。这样的课堂,既能达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又可以产生一种亲切感,使他们体验成功之悦。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所需的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加深了新授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求知欲

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重要心理前提。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我寻求掌握的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好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数学游戏、故事游戏等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新课程标准指出:把“学”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故事情境教学。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只要老师一说到讲故事啦!他们就高兴得跳起来了。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写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所蕴含的教学内容中去。创设故事情境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获得蕴含在故事中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创设游戏情境教学。小学生性格爱玩,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一味枯燥的讲课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精神易分散,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数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玩的本性,在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教学,把新知识蕴含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既能达到教学效果又不感到枯燥。

5 开展游戏化或竞赛化教学

游戏化或竞赛化教学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比赛时,比平时更加认真,更加专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机动地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化或竞赛化教学。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比赛具有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力图发挥正面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比赛失利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的输与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的方法最好”,“看谁算得最快最正确”,“看谁的方法最多”……都能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例如,在“运用运算定律做简便运算”的练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比赛要求:在16道计算题中,进行简便运算计算接力比赛,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同学计算4题,前一个同学做完后,把粉笔传给下一个同学继续做,一直传下去,如此类推,做完为止,假如发现做错,本组同学可以出来帮他纠正。教师评价标准:完成最快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分别奖励10面小红旗、8面小红旗、6面小红旗、4面小红旗。另外,全对的小组额外奖励5面小红旗,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奖。通过这种游戏化或竞赛化教学活动,学生能认真计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从而使学生在比赛中,既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6 教师应及时反馈评价,多鼓励学生

教师的反馈性评价对于小学生是很在乎的,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尤其是差生在学习中有积极的表现,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时,教师都应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另外,教师要时常关注自身教师形象,不要让自己的反馈性评价使学生失去兴趣。比如,班上有个调皮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小动作,对学习没有信心,在一次偶然的提问中发现他第一个举手回答,教师应该及时地表扬他,并向他投以信赖与赞同的目光。通过一个及时的表扬,发现这位学生这一节数学课兴趣盎然。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鼓励,慢慢地,这位学生的自信心回来了,还虚心请教,成绩突飞猛进,最后还获得“期末检测数学成绩进步奖”的光荣称号。

7 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项枯燥的艰苦的脑力活动。当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答案时,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比如,在教授“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零不能做除数,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有点不理解。于是,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应该及时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此同时,让学生把下列的除法式子写成相应的乘法式子:

①10÷0=();→()×0= 10

②0÷0=();→()×0= 0

结果,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答案:()内①是“不存在”(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不会等于10);()②是“答案不唯一,可以是任何自然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可见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学生理解了,自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让学生感受成功,慢慢地潜移默化,就会喜欢上数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学习数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动手游戏数学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爆笑游戏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