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中的矛盾与情感悖论

2022-01-01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困厄荷塘月色朱自清

张 玉

《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散文的典范,除了美的特质以外,文本矛盾与丰富的情感也是该散文突出的特色之一。因此,笔者对《荷塘月色》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矛盾与情感悖论。在文本中,朱自清先生主要围绕四对矛盾与情感纠葛进行描写,展现出他对现实的思考及对生命的关照。

一、现实的苦闷与精神的超脱

《荷塘月色》有着多元的情感指向,文本优美的文字与意境背后其实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与精神的暂时超脱,这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情感悖论,但是在优美的荷塘月色浸染下,也获得了片刻的协调与融合。文章开头交代了创作的缘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隐晦,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 “独处”等细节表现出作者的苦闷。面对荷塘绝美的画面,作者也乐于享受这“独处”的时光,暂时抛却现实的烦恼,体会到精神的超脱。在美景的映衬下,现实的苦闷与精神的超脱水乳交融。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并没有交代自己苦闷的原因,但是从细节中我们可以作合理的猜测。首先,可能是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导致作者的苦闷与迷茫。当时的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各种人情世故以及教学任务侵占了他的私人时间与空间,并且还要做很多违背初心和原则的事情,所以心情烦闷,文中“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可以做证。其次,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文中出现了两次“妻”的情节叙述,“妻哼着眠歌”,作者“披衣服出门”似乎有许多难言之隐,作者没有说,妻也没有问,明显不符合正常夫妻情感的逻辑。这里,也许是作者与妻子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因此心情苦闷。再次,可能是作者在现实中遇到困难,于是产生了这种苦闷的情感。这可以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去推测,作者大篇幅地描写江南水乡景色,结合作者的生平,朱自清出生并成长于江南水乡,后离开故乡求学一直到工作,几乎很少回到故乡,因此面对这荷塘月色,顿生思乡之情,聚集成浓重的乡愁。最后,是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无奈。作者创作该文章时正处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处于危险的关头,作为有志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并凝结为对现实的苦闷。以上都可能是作者内心“不宁静”的原因,但是面对绝美景色,作者暂时抛却苦闷,实现了精神的超脱。

二、现实的热闹与精神的安静

作为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朱自清对待“热闹”的态度与传统文人有着迥异的区别,传统文人追求“慎独”之境,而朱自清并不排斥热闹,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之道,就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本身就是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在作者这里,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超脱。

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是具有高雅生活志趣的人,也是一个能够与庸俗生活和解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中找到共处之道,精神境界超脱于常人,按理不应该受到现实世界的侵扰,但是现实的“热闹”却导致他精神上的“不宁静”。就像散文中描述的那样“最热闹的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本来,在安静优美的月色中,这种蝉声与蛙鸣具有独特的意趣,也是文人乐于表现的内容,但是在朱自清的笔下,这种情趣似乎是不存在的,他鲜明地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这个情景割裂开来,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与安静,不愿参与到这热闹当中。当然,作者产生这种情绪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现实的矛盾导致内心的迷茫,平日里优美的画面与意境也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精神负担。人一旦精神上出现问题,对现实环境也就变得容易漠视,情感上就会不可理喻,甚至出现逻辑的混乱。当然,朱自清的逻辑是清晰的,他的内心始终清醒,对现实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不排斥现实生活的热闹,但是在精神上又有游离于这种热闹,逻辑上不通但是情感指向鲜明,作者用这种看似荒谬的悖论强化内心的苦闷。

三、现实的困厄与精神的背离

朱自清在开篇就点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并且这种状态引发作者的心绪波动,让他的精神无法在沉静的世界中获得安宁。那么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囿于现实的泥淖无法自拔,精神陷入到困厄之中。因此,为了排解这种现实的困厄,他披了衣服,推开房门进入到这美妙的荷塘月色画面之中。在荷塘之中,作者看见了“淡淡”的月光,为幽美的荷塘增加了几分柔美的意境。在如此优美的意境之中,美景激发起作者内心美好的感受。

作者想要用眼前的美景来冲淡现实的困厄,排解精神上的苦闷。但是现实的困厄并没有因为眼前的美景而消散。为了获得更多美的感受,作者不断变换写作的视角,由荷塘到月光再到荷花等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对荷花的描绘,作者将它们比喻成“美人”,将纯洁的荷花与美人等同,并赋予其尘世的爱欲,这是作者一种隐形的表达,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呈现现实困厄下的内心变化。接着作者继续刻画出月色的朦胧,可是他打破了正常的逻辑思维,将斑驳的树影比作鬼影,这种描写与柔美的意境格格不入,出现情感的背离。这种比喻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因此,现实的困厄导致精神的烦闷,眼前的美景只是暂时转移这种困厄,从而造成了作者内心更加复杂的矛盾,在优美的意境中,陷入到对现实的迷茫与彷徨之中。

四、现实的放松与精神的提升

在荷塘月色优美意境的渲染下,作者的内心不断平复最终获得短暂的宁静。作者从尘世中暂时解脱出来,忘却自身的困厄与现实的烦恼。作者随着周遭景物的变化,情绪也在慢慢衍变,文章描写了荷塘、月色、荷花、周边的树、远山以及近处的灯光,在一系列美景的牵引下,作者坚定地从现实的困厄中抽离,实现了精神的高度飞升。但是,现实的困顿与精神的飞升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从文本细读可知,这是外部优美环境的刺激与作者内心世界的超脱产生的合力,最终现实的困厄与精神的超脱获得和解。当然,进一步思考可知,作者精神的飞升与现实环境的放松其实没有本质的联系,这是作者内心的文学积淀与知识涵养生成的审美底蕴,帮助作者抵御了现实的困厄,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超脱。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现实世界里的放松与个体精神的超脱之间依然存在着情感的悖论,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重要外化。

作者最后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的江南采莲图景,是为了更好地摆脱现实的困境,作者想要以此跳出现实的牢笼,与古人建立起情感的联系,打破当下与历史的界限,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让精神从现实的困顿中解放出来,到达精神境界的再度提升。当然这种方式只是暂时的,作者始终还要回归现实,继续面对生活的困惑,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更高的精神追求。

朱自清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与素养,在面对现实的困厄时,与普通人相比,他更容易寻找到情感的宣泄口。在《荷塘月色》中,他利用优美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生的意境进行与现实苦闷的对抗,并且在整个宣泄过程中,朱自清借由景色疏导现实与精神的多重矛盾与情感的悖论,在这些矛盾与情感悖论的背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识。

猜你喜欢

困厄荷塘月色朱自清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文化创新管理的困厄思考
困厄与出路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
发展与困厄:铁路与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190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