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重构
2022-01-01步正军
步正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贯彻实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观念等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古典诗歌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古诗歌教学如何重构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重构诗歌教学的语言美
在古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树立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构建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促进自己语言能力的提升。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是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展示自我精神价值,抒发情感,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典范的语言作品。它的语言简洁、含蓄,形象性和表现力十分突出。所以,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梳理、形成并巩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分析丰富的语言内涵,揣摩优美的言语形式。王宁先生说:“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例如,杜甫的《登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语言的角度来讲,这两句诗无论是语言,还是语气节奏和内部的停顿,都富有强烈的个体化色彩、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天、风、沙、渚、猿、鸟这几个独立的事物,营造出一种悲秋的氛围。这些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诗人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动态的想象,从视觉跨越到听觉,抓住这些物象的突出特点,共同渲染秋天特有的意境,从而为后面抒发自己的情感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从古诗歌的语言表达中学习言语经验,通过对经典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构建起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形成独特的表达风格。
教师还可以通过诵读、吟诵等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体会诗人以独特的言语形式所要传达的个体精神与思想感情。郑桂华老师指出:让学生在完成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喜悦中感受语言风格,建构语言素养。让学生在古典诗歌的诵读和语言品析中,感受古典诗歌特殊的言语形式和别具一格的语言魅力,建构学生品析诗歌的言语体系,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重构诗歌教学的意境美
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古典诗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激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重构诗歌教学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思维在发展中提到提升。
古典诗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理解力,诗歌理解的深入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咂,意境的探寻,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王维《使之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赏析。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圆”“直”两字的妙用,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激活、拓展学生的思维。首先从直觉上感受这首诗歌的独特语言魅力,然后再从广阔的沙漠自然环境描绘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奇特雄浑的意境探寻中,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体悟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再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的赏析,可引导学生从“秋”字的赏析中直觉地感受秋天的月色之美,“半轮”让学生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流”两个动词,构成了一幅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影入江水流”的美景图,通过语言品析和意境的探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要通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注意教材给出的注释,挖掘诗歌中的意象、手法等等,全面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内涵,并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通过理解、梳理、自主领悟与归纳等方式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例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了解了作为诗人的曹操的博大胸怀,可以让学生对比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进行人物形象探究,以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自主查阅有关曹操的资料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精神。
三、重构诗歌教学的情感美
审美就是审“人”,鉴赏就是读人心,品人性,见人伦。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内容,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审美能力,并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诗歌教学中,审美鉴赏是核心所在,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是重要内容。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已经固定下来的东西,必须作为要点和重点加以掌握,例如意象的含义、写作手法、情感态度、思想感情等。古代诗人笔下不同的意象和独特的言语形式,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情感。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经典意象如“松、梅、竹、菊”寄寓着诗人的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志向和气节;“明月”寄托着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篱笆、鸡啼、犬吠”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了他们恬淡闲适的心情。这些典型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内在精神的体现。古典诗歌里面也包含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无比的关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人誓死为国捐躯,不畏强敌,慷慨赴死,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的杜甫、乐观豪放的李白、豪放旷达的苏轼等诗人向我们呈现出了高尚的人格、气质、风骨。因此,对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的赏析、创造,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课程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使学生成长成为思维活跃、求真创新,富有审美气质,高尚情操,有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人。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才能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实现自身的课程价值与教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