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人文学科的发展研究

2022-01-01徐高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双一流一流

徐高荣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0 引言

自2015年起,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简称“双一流”,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学界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科分为三大门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文学科。在这三大学科门类中,人文学科的发展稍显“逊色”,人文学科曾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但在这个工具化、实用化、科学至上的时代,持续萎缩,“人文学科失宠”“人文学科危机”等声音不绝于耳,为学术界和各界频频讨论,这是国内外人文学者,人文学科共同面临的长期性问题。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在“双一流”政策指导下如何应对这个难题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文学科发展境遇是否能够改善人文学科的发展困境,以此为契机扭转人文学科的尴尬地位呢?

1 发展人文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

1.1 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二条明确规定,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协调等科学发展理念推动“双一流”建设。在其他多数学科未发展的情况下,短期助推某些学科登顶世界一流水平,并不能保证其拥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的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是学科得以长久存在并不断壮大的根本动力。协调,不仅是不同地域高校之间的协调,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应协调。大学人文教育需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促成纵深横广的教育培养模式。

1.2 中国特色文化创造,离不开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具有创造人文价值、传承人文经典的作用。与自然学科创造的客观性、普遍性知识不同,人文知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西方大学的古典学是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形态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西方民族、文明传统的特殊性,并且在各民族文明传统中寻求普遍性价值。中国大学建立的中国古典学,应该是以整体的中华文明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特殊的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并且在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普遍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民族发展和优秀文化延续。人文学科的知识特性决定了必须由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学科达成这项目标。

1.3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离不开人文学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如果一切以市场需求或经济利益为导向开设专业与培养人才,忽视人文学科的发展,那么势必培养的人才也会崇尚“拜金主义”,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其它一切。培养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这对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甚至带来严重危害,这是人类的自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自然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社会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文、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批判性思维离不开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对立,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协调和补充,每类学科都各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

2 外少驱动,内乏成果:人文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外少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多次会议上表示要大力发展人文学科,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人文学科发展壮大。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但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一流学科建设点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小;评价标准一刀切。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横向比较来看,不论是一流学科建设点,还是经费政策等扶持力度上还有很大差距,现有评价标准对自然学科更有利,人文学科发展外部驱动力不足。

2.2 内乏成果

一方面是学术和应用成果。人文学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标准模糊”,不能“标准化”、无法“质量认证”;二是“用处不大”,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让人看到直接的利益。没能担当起转型期生存价值与人类灵魂的引领重任;在三大学科门类共用同一套评价体系的情况下,人文学科成果测量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成果。虽然这样说对于人文学者,人文学科来说很不公平,也很“委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可能理论知识渊博,富有人文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我们处于市场经济时代,要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而物质回报以及创造的物质价值就是目前最容易的量化方法。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学习人文学科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丝毫不具有竞争力。最后,“科学知识”拥有着所有学科的绝对霸权,人文学科及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逐渐消解于流行观念及普通大众之中,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担当。

3 创新积累、学科共融、发挥效用、培养人才——人文学科发展的现实路径

不论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新问题需要人文学科发挥作用,参与解决。虽然面临着各种发展危机,但“危机是进化的阵痛”。各个高校及人文学科工作者面对危机,不能害怕后退,而应理性审视危机,迎难而上,主动探寻纾困之法,把危机变转机。

3.1 创造积累新知识

时代在变,需求在变,人文学科应该随之适度改变来丰富学科的内涵和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人文知识分子如果仍旧纠缠在以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进行“守城式”的维护和隔靴搔痒的批判,也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将以往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转变为新文化新知识内容探索积累为核心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从空间和内容两个层面加以把握:首先,对未知空间未知领域分析和探索,不断拓展人文学科的研究边界。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建立了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分析探索想象力和科学将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能够创建什么样的未来。其次,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快速发展的经济,新的社会必将催生新的文化,可将新的文化加以选择过滤吸纳到已有的知识文化架构上,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组合成新时代中国本土优质特色文化体系和哲学体系,在世界舞台上,说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

3.2 与自然学科互补共融

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工作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试将两者结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以科学系统地对核心课程、辅修课程进行整合以及设置通识课程的方式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尝试,在美国已有先例,201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的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召开了题为“融合人文艺术与理工科教育”的研讨会。会议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现有课程,设置更具融合性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公民和工作者,让他们为“负责任地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做好准备。前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曾说:“在苹果的DNA中,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它是与自由艺术的结合、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样才创造出让我们心为所动的产品”。可见主动融合,会产生可观的价值。

3.3 发挥实际功用

在文科知识生产过程中,应该有机地将学术导向和产业利益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进行综合,摈弃假大空的套话假话废话。也就是说,文科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本身的生产,也要重视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知识的生产。人文学科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和当前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滑坡、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等社会突出问题,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

3.4 培养优秀现代人才

究其本质,人才培养才是高等教育也是各个学科的核心任务。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知识更新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更为关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瞄准两个方向:能力一流和德行一流。“双一流”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也要具有世界眼光,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全面地培养适应全球化生存、技术化生存和个性化生存的需要,让他们成为拥有一技之长、胜任某种工作的人;让他们成为拥有丰富实践智慧、坦然面对社会变化的人;让他们成为德行高尚、引领社会风尚的人;让他们成为坚持共同体精神、关怀民族命运、体认生活世界意义、释放自己情感和潜能的完整的人。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而牺牲人文学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未来“一流”的人才一定是文理兼通的综合性人才,大学要为其提供自由的成长空间,为其个性发展搭建成长平台。“一流”大学也必将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从外部加大对人文学科的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以及重构多维合理的评价体系,公平公正评价。内部而言,改革学科,扩充内容,紧跟时代,为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发挥作用,丰富人文学科内涵,保持发展活力和生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还需要人文学者介入社会、融入大众,充满并彰显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应当以自己的智慧、见解与时代的需求进行平等交换。如闷头钻进象牙塔,缺失社会责任感,难说不遭遇“困境”、陷入“危机”。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双一流一流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