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分享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01广州美术学院胡辉勇

区域治理 2021年5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隐性意愿

广州美术学院 胡辉勇

一、引言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此中国创新创业热情高涨,高校也不例外,各类型“双创”竞赛、项目基金应运而生、顺时而变,相关创新创业课程也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范畴。但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的比率仍不高,根据全国创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大学生创业占比为0.39%,2019年为0.38%。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对“双创”知识掌握不细致也是原因之一。朋辈之间、教师之间存在知识壁垒,不能交换“双创”知识,导致创业者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对方法不能灵活运用,从而很少去创新创业。有效的知识分享能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创新的可能性。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表达清楚。基于此,本文将从隐性知识分享的角度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隐性知识分享的困境

(一)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享

20世 纪60年 代,Michael Polanyi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隐性知识是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与他人交流的知识。Hendriks[1]指出,知识分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知识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动,完整的知识分享过程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所有者的外化意愿和能力,还应考虑知识接收者的接收意愿及能力。张淑华[2]等在检索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分享意愿为分享行为核心变量的个体层次的影响因素,以人际沟通、人际信任、相互影响为关键变量的团体层次的影响因素,涵盖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技术的组织层次的影响因素。张同建等[3]研究认为,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可以促进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共享,个体之间知识分享的过程中,知识资本往往会在质和量上发生积极的变化。

(二)教师之间隐性知识分享的困境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1.因教师的理论偏重不同,个通过教师之间的不断分享,将个体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能有效地实现“双创”知识的创新与增值。第二,因教师的外化能力以及学生的接收能力不同,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碰撞,有效提升教师的外化能力和学生的接收能力。现实中,受制于隐性知识的特点,有效的分享行为面临困境。

1.创新创业课教师隐性知识分享困境

2019年10月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显然,专兼职教师的人格特质、知识位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行为和分享效果。

(1)教师人格特质的因素

McCrae和Costa构建的人格模型包含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赵君[4]的研究指出,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的人格特质会对知识共享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外向性则没有显著影响。此外,经验和环境的变化会对人格特质产生影响。人格特质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的意愿。根据张淑华等的研究,隐性知识的分享在个体层次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分享意愿,知识分享意愿越强,越能参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可以激发教师间的隐性知识分享行为。

(2)知识分享态度和意愿的因素

教师进行知识分享的态度影响知识分享的意愿,进而影响分享行为[5],教师把获取自身所不具备的知识和资源作为知识分享行为的主要动力,在选择分享时必然考虑能否获取自己所需[6],因此,教师选择分享隐性知识时会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分享行为的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在没有激励机制介入的情况下,教师选择不分享是一个纳什均衡[7],分享的收益不能弥补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分享等的成本,教师会选择不分享。二是保障自身核心竞争优势,隐性知识作为高度个体化的知识,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分享隐性知识其优势将受到威胁。

(3)教师知识位势的因素

创新创业教师在知识地位上存在不对等现象,有着知识位势的差异,并且隐性知识的隐性度与知识位势的位势度正相关,隐性度越高,知识位势越高,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兼职教师在创新创业理论上的差异,兼职教师不少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在理论水平上与专职教师存在差异。二是专兼职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少兼职教师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兼职教师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上更有优势。三是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经验差异,有的教师是新晋教师,而有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十几年,故在教学经验上不尽相同。四是教学能力上的差异,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尽相同。由于教师之间的知识位势存在差异,若无激励机制的介入,可能会导致高知识位势的教师分享意愿不强,教师间的知识位势差异一直存在。

2.学生与教师间隐性知识分享困境

隐性知识可以进行有效的分享,一方面来自分享者的有效外化,另一方面来自接收者的有效接收。学生能否有效接收教师的知识分享,取决于学生的接收意愿和接收能力。

(1)接收意愿。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分享态度和技巧影响学生的接收意愿,教师照本宣科、强行灌输的授课态度[8],导致创新创业课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水课”会对提升学生接收意愿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非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的课程价值评价标准不同,对课程的态度不同,接收意愿也就各不相同。

(2)接收能力,学生的接收能力影响创新创业知识的接收效果。一是由于知识理解能力因人而异,这使得隐性知识分享的效果不尽相同。二是学生的专业不同,创新创业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依托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分享,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学生的接收效率。

(三)大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困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灵活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有助于降低个体获取知识的成本,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朋辈之间分享知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对于提升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进行知识分享受大学生自身心理状况、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学习形式等因素的制约[9]。基于归因理论,大学生的知识共享受行为主体、客体刺激以及背景的影响,个体的知识共享动机与意愿是重要推动力[10]。结合张淑华的研究,大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障碍体现在大学生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

1.个体层面的因素

(1)人格特质

上文提到,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分享意愿越强,越能参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目前高校大学生主体是95后、00后,相较于其他年代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王丽君[11]研究指出,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的现象不容忽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使得其集体合作意识淡薄,不利于形成知识分享的意愿,阻碍知识分享行为发生。

(2)心理状况

制约大学生进行知识分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本身的心理状况。一是缺乏自信心,有效的知识分享既考验知识的接收者也考验知识的分享者,作为知识的分享者,大学生不同于教师,缺乏知识分享的经验和能力,在进行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因为经验和能力欠缺,会对大学生知识分享的自信心产生不利影响,阻碍知识分享行为的发生。二是缺乏学习主动性,作为知识的接收者,本身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更不愿意去交流、获取知识。三是担忧丧失竞争优势,隐性知识也使得大学生个体形成相对竞争优势,部分学生出于分享知识之后就丧失了自身相对竞争优势的担忧,不愿意进行知识分享。

2.学校层面的因素

(1)校园文化环境

知识分享的成功大部分与组织文化有关[1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在先进文化长期熏陶下积淀而成的[13]。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分享态度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谦虚谨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对知识分享谨言慎行,而易亲近知识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则有助于知识管理推行成功,大学生之间分享知识的意愿更强。

(2)机构设施建设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引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深圳作为“创客之城”,活跃着数以千计的创客群体,一项针对深圳青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曾经或者正在接受高等全日制教育的学生中,有32.7%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创客教育,14.8%的受访者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这些机构。在开设课程方面,同样不乐观,约有半数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相应的教育[14]。

三、提高隐性知识分享效率的路径

(一)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1.激励教师

根据前文的分析,对创新创业课教师的激励主要可以从隐性知识的分享意愿、分享态度这两个方面入手。

激励创新创业教师之间进行隐性知识分享。在没有激励机制介入的情况下,创新创业课教师间会形成一个双方均不分享知识的纳什均衡。在激励分享隐性知识时,对个体的激励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采用项目组队的方式,将个体激励转化为团队激励,通过各项目团队的竞争,促进团队内部隐性知识的交流分享,达到个体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的目的。高知识位势的教师作为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出于团队的考虑分享隐性知识,既可以带动团队发展,为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也可以因团队取得成绩而获得物质奖励。

创新考评制度,转变思想观念,避免创新创业课沦为“水课”。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考核评价,引起教师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评价体系外,还应包含同行评价,以同行评价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提高整体知识水平。

2.激励学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能只关注学校和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知识分享意愿,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特质。如前文所述,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的人格特质会对知识共享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后勤、宣传部门等部门的联动下,组织相应的活动并进行宣传,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格特质。

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与教师团队不同,学生间的知识位势相对平衡,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以及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远不如教师团队,可采用以个体为基础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个体的激励,比如优先考虑评优评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间分享行为的发生频次。

(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知识分享的成功因素,高校需建立舒适、易亲近知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倡导树立信任、合作、开放、共享、共赢的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师生参与知识分享提供一个文化保障,引导他们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分享经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创新。

2.线上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学生活跃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园创新创业设施的建设应结合线上平台,建立共享平台。依托已有的网络社区,如校园论坛、易班网等,开通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专属平台,将该网络社区打造成每位学生均可参与的经验交流、知识共享渠道。将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失败经验引入该平台,供学生分析、探讨,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缓解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多关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隐性知识分享的角度提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途径,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效果。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隐性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