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高校环境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点思考*
2022-01-01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刘娟
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刘娟
关键字: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元素;思考
要把高校专业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战略据点,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格局。
一、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发展基本概述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理念和内涵有着很大的区别。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基础,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是以思想政治为主概念,以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者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二)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的路线和目标
环境法是一门具有鲜明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现代科学课程,同时还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别是环境学和法学,在高校开展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使高校大学生熟悉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此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的教学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文化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政教育模块中,使得环境法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能在大学课程中更好地开展。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清楚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职责,还要帮助学生在法治治理层面构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因此,在高校环境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线和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引导学生构建全面专业的环境法知识体系,环境法包含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同时涉及法学专业的知识,因此,在进行环境法课程教学时要注意融入多种多样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环境法知识学习框架。第二,要培养高校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第三,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在高校环境法课程中,要立足实际国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环保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挑选得不够合理、不接地气,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内容教学时,也不和学生进行过多的沟通与交流,思政课程采取的依旧是传统落后的“填鸭灌溉式教学”方法,而且教学重点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数量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甚至有的高校的思政课程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以高校环境法专业课程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后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高校环境法专业课教师不仅不重视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还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忽略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各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部分高校对科研、学科建设更为关注,对课程思政的提倡与要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第二,环境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死板、俗套,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挖掘梳理专业课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只是借助思政教师的教案和课件或互联网上的思政教学资料生搬硬套给学生讲解,这样的讲解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无法满足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需求。第三,高校环境法课程教学体系中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这就导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情况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评价与鉴定,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发展。
三、高校环境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和策略
2020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想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并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全过程,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旨在挖掘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格局。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说明在高校环境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挖掘思政元素,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环境法作为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丰富的思政元素内涵,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政治、法治素养,并且能在本专业课程中找到思政教学的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讲解、能力提高、思政思维引领和培养的统一。例如,以周柯的第五版《环境法》教材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其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其大致分为三层来进行授课,由下而上,第一层打基础,从第一到第五章让学生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与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二层搭台阶,从六到第十八章使学生熟悉各种环境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保护法以及国际环境法。第三层搞内化,让学生在所有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理清弄懂各类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和提高运用环境法规范维护合法环境权益以及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更新,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在环境法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元素与环境法课程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含有思政元素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在环境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蓝墨云班课”开展特色、有趣、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通过云班课平台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教师要讲的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积极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发布一些环境法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在云班课中通过加经验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进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更有效的思政教学。
(三)研究教学内容,坚持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高校环境法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遵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坚持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统一,因为环境法不仅属于社会科学类,还隶属于法学,如果只是单纯地靠理论讲解,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还会影响学生法学素养的形成、法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思路和步骤,在实践中巩固加深理论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法治意识和发散的法治思维。
在现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来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环境法律责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学习难度较大,并且这些概念中涵盖了一定的思政元素,教师借助科学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完成思政教育教学任务。比如,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PPT课件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利用自制的动画视频和网课资源实现学生线上线下的双向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花一节课的时间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来开展一次“法律事件责任判断接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环境法律责任知识的活学活用。
(四)立足法治,结合热点话题案例融入思政教学
案例分析是法学教学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组织问题、环境问题等热点话题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相关负责人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并且提高环保意识和法治素养,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找一些排放污染物的环境问题案例带领学生分析,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以及当事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时,也探究他们在此过程中的道德修养,促进思政教学的开展。比如,有一家制板厂开在居民住宅区和养鸡场的附近,但是他们没有安装降噪设备,导致居民住房出现裂缝,养鸡场的小鸡纷纷死亡,据环保局调查显示这个厂家没有“三同时”手续,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在这个案例中,被告厂家不仅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同时在进行商业活动的过程中缺失了道德素养,他们在知道自己制造噪音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是对周围邻居的不尊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熟悉《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减少大学生素质缺失的现象。
(五)注重教学效果,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估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也是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效、高质量的评估鉴定考核方法,不仅能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教学计划,还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判断自己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是否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否拥有高水平的法治素养。因此,在环境法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效果,创新考核方式,比如,从原先单一的笔试考核转变为多维的综合考核,通过作业提供情况、实践应用参与程度等指标来综合评估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