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三个导向”夯实乡村振兴法治基础

2022-01-01中共常德市鼎城区委党校王艳

区域治理 2021年52期
关键词:纠纷法治群众

中共常德市鼎城区委党校 王艳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加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有力举措,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加强乡村振兴农村法治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保障农村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受经济发展、村民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普法难。当前,绝大多数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外出务工人员对法律不重视、学法不及时,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基于实际情况学法十分困难。同时,大部分农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够,形式单一,日常开展普法活动多以刷标语、拉横幅、发资料为主,宣传活动一般集中在乡镇政府驻地村,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广,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普法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加之乡村图书室法律书籍缺乏,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广大群众夜校开课不经常,偶有开课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讲者照本宣科,听者“左耳进右耳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缺失清晰的认识。二是用法难。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都有“办事找人”的习惯,这在农村更为普遍。另一方面,农民经常遇到土地、宅基地、农产品等纠纷,由于维权诉讼程序多、耗时长、费用高,村民一般会自认倒霉,不能用法律条文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实在不行就去上访,有的甚至以暴制暴、走上极端。同时,村民自治能力不强,参政、议政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对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认识不清、边界不明,参与村务总体不足。三是执法难。部分村民既有不懂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的困境,也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不自知的现象,一些乡村干部唯上不唯实、信权不信法,法律素质偏低,“人治”痕迹较重。同时,一些乡镇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法律意识不强,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土地等领域违法现象普遍存在,个别执法人员执法不规范,有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倾向。

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理念不对路、方式方法落后的问题,需要切实强化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和责任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高乡村法治建设水平。

一、强化问题导向,找准普法工作的“着力点”

近年来,常德市新城区针对法治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坚持用村民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现身说法”,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是送法下乡“更接地气”。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满足农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要常态化开展“送法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农民群众法律需求,通过设立服务咨询台、悬挂横幅、发放《民法典》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群众提出的农村承包经营、不动产登记、家庭关系等事宜进行详细解答。例如,针对目前电信诈骗多发的情况,志愿者通过向村民发放防范电信诈骗手册,讲解电信诈骗的发案特点、惯用手段、防范策略等知识,使村民对电信诈骗的特点、危害、防范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村民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度,增强了基层农民群众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的法治保障。同时,结合元旦、春节“三下乡”开展活动,组织法律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法治宣传,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选派律师进机关担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者进乡镇街道担任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进村居担任法治义务宣传员,有的放矢地在乡村播撒法治种子,培养法律明白人并颁发线上培训合格证书。还可以将法律法规和案例以小品、歌曲、常德丝弦等百姓喜欢的艺术形式展现,组织艺术团巡回演出,用轻松的方式培养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思维。

二是网络宣传“更聚人气”。当前,法律制度愈加完善,网络的普及也让法律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因此,要善用网络媒介传播平台,巩固和拓展依法治国的有利局面和良好势头。可以积极顺应群众生活娱乐网络化的新趋势,在鼎城人大官方网站、鼎城人大官方公众号、司法行政门户网站刊登名言警句、法治案例、法治诗歌和书画作品等。同时,通过上门走访与群众亲切座谈、发放网络安全宣传资料、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向社区群众普及《网络安全法》《防电信诈骗》等法律法规,以案说法揭露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方法手段,从网络安全小知识、如何应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等方面,重点向群众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防范网络安全陷阱的必要性,对网上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进行详细解读,引导群众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增强群众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群众防范网络犯罪的能力。

三是阵地建设“更有底气”。将法治建设与基层日常工作、生活有机结合,推动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确保辖区居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依托文化广场等设施,将枯燥的法律知识、案例分析通过漫画、谜语、小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社区居民在休闲娱乐之余,让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入脑入心。要依托新建的人大代表实践站、现有法治宣传教育设施、群众健身休闲区等聚集点,强化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公益性普法宣法的进程,开展法治下乡、文化惠民宣传等系列活动。同时,要加强普法领导和工作机制建设,健全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机制,提升全民法治信仰,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用典型案例、普法短剧、法治微电影、普法公益广告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统筹运用基层法治宣传阵地、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法、懂法、用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二、强化效果导向,提升守法用法的“满意度”

农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坚持效果导向,把村民满意度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准,着力改进法律服务的实际效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率和整体水平。

一是矛盾隐患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主线,把多元化解体系建设纳入全市“无上访村(社区)建设”主要指标,充分发挥联调联动机制,及时高效调节矛盾纠纷。积极对接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婚姻家庭等领域的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用专业知识指导调节矛盾纠纷。试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机制,开展村级法律服务工作和农村警务工作,建立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主动收集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账。

二是公共法律服务做到“点精准、面覆盖”。从目前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来看,全区以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2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骨干,形成了覆盖镇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从服务形式来看,全区有律师27人,其中,法律援助律师3人,另有18个公职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31人,为村(社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全区总人口有90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矛盾纠纷产生,应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新机制,整合法律服务新资源,创新法律服务新形式。探索实行组织当地律师、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大代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乡村企业“法治体检”,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优化乡村企业营商环境。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做到“创示范、更优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要发挥人大的重要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城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工作监督。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理有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推动各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法治示范村、法治校园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要重点打造网格队伍,在党建网格管理下,实行以点带面、辐射提升,使党员干部在基层发挥先锋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党建、法治和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服务帮助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群众代办相关部门延伸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同时,要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司法所、信访办共同推进网格内矛盾纠纷调解,推进矛盾纠纷触底式排查,及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定期邀请律师、优秀调解员对网格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促使网格员将一般纠纷解决在网格内,通过网格员开展入户式“零距离”普法,进一步解决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强化任务导向,唱好法治建设的“大合唱”

乡村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普治并举、齐抓共管的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基层要夯实。区委、区政府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放在首位,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组织时事政策答卷考试、举行法律知识演讲赛、巡回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坚持学思用贯通法治思想,知信行统一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坚持底线思维,凝聚社会共识,把思想统一到“五位一体”建设当中,把精力用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当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把每年的法治培训纳入干部年度培训计划,提升乡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治意识。开展好务实高效的法律援助进村活动,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开展好“法律进校园”活动,“小手牵大手”营造遵法守法良好氛围。

二是队伍要加强。坚持“防范关口要适度前移、执法力量要有序下沉”,着力提高基层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和业务水平,杜绝消极执法、选择性执法、执“人情法”现象。制定出台引进涉农法律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扎根“三农”的法律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通为村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另外,区人大可以组织本区人大代表率先开展学习,让基层人大代表模范遵守宪法法律,从工作实际出发,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和法治环境,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三是措施要具体。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为抓手,狠抓法治政府建设的软硬件建设,配强配齐人员,健全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系列工作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以法治政府建设为“风向标”,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弄通做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服务群众工作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奋勇砥砺前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要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充分运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措施,化解基层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

四是监督要从严。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把“谁执法谁普法”落到实处,由村民对工作到位程度进行评判,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测评。对农村生态环保、宅基地、土地承包等方面的行政执法要从严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要坚持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全面梳理法治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情况,查找普治并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清单式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法治建设总体水平和村民满意度。

加强乡村法治基础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强力抓手。对于广大农民来讲,无论是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还是生产生活的金山银山,都离不开依法治国这座“靠山”。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事求是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特别是普法并举各项工作,确保村民利益得到维护、矛盾纠纷能够化解,为“弘扬扛鼎精神、打造现代江南、建设幸福鼎城”提供法治保障,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纠纷法治群众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多让群众咧嘴笑
署名先后引纠纷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纠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