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的近期效果
2022-01-01吴菁菁
吴菁菁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 濮阳 457000
胃肠间质瘤是上消化道常见的一种黏膜下肿瘤,其中以胃间质瘤较为多见,早期可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贫血、出血、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实施手术以达肿瘤完整切除,避免肿瘤残留和复发转移的目的[1-3]。传统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均可将肿瘤完整切除,但其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较小的符合内镜治疗指征的胃间质瘤患者,内镜下切除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治疗的28例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早期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6—2020-08行EFTR治疗的28例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6.49岁(范围:37~72岁)。肿瘤直径<5 cm,术前经CT检查未见肝、肺等远处转移。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凝血功能、心肺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正常。
1.2方法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镜下确定肿瘤部位后,应用针形刀在其周边进行标记。于肿瘤表面及外缘黏膜下注射100 mL生理盐水+2 mL美兰+1 mg肾上腺素混合液,每个点1~2 mL,充分隆起黏膜。应用针形刀对肿瘤周边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进行预切开,暴露肿瘤。以Dual刀或IT刀沿肿瘤周围环形剥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再沿肿瘤周边切开浆膜层形成主动人工穿孔,完整切除肿瘤。应用钛夹沿创面两侧向中央完整夹闭创面。操作过程中,针对小血管渗血,予以亚离子电凝止血处理,若出现较粗的血管出血,充分暴露后以热活检钳夹闭并灼烧。创面出现显性出血亦及时以热活检钳夹闭并灼烧,进行预防性止血[4-5]。术后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严格禁食、禁饮2~3 d,行胃肠减压、抑制胃酸、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及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及 6个月分别复查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肿瘤有无复发。
2 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均完整切除瘤体,肿瘤直径1.0~4.2 cm,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40.70 min (范围:26~83 min)。术后病理及CD117、CD34检查结果均诊断为胃间质瘤。其中:19例为极低度,8例为低度危险度,1例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为中度危险。术后1例患者发生电凝综合征,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后痊愈。未发生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其间复查全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推广,胃间质瘤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及成熟,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ndoscop ic submucosalexecution, ESE)和EFTR已被应用在胃黏膜下肿瘤的微创治疗中。ESE虽然可以进行黏膜固有肌层的剥离,但其缺点在于为保证完整切除瘤体及包膜,避免肿瘤细胞残留,易切除过深而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EFTR是在ESE的基础上,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间质瘤患者,在内镜下通过切除消化道壁全层的方式切除肿瘤,再对缺损行内镜下缝合的手术方式[6]。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创伤小、肿瘤切除完整、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势;与ESE比较,ETFR通过主动人工穿孔,切除胃壁全层完整切除肿瘤,缝合创面,关闭缺损,既不受肿瘤病灶浸润深度影响,又能保证肿瘤到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细胞残留,尤其适用于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的患者[7]。
本研究结果显示:28例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均完整切除瘤体,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40.70 min (范围:26~83 min)。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电凝综合征,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后痊愈。未发生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复查全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充分表明EFT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胃间质瘤的良好近期效果。但需注意:(1)ETFR操作过程需要主动穿孔才能完整切除肿瘤,分割难度大,耗时长,存在瘤体滑落风险。若术中发生大出血,其难度更大。因此,对于内镜医师技术熟练及精细程度要求更高。术中应轻柔操作,避免压迫或直接夹持肿瘤,以避免肿瘤破裂;术后应认真检查和处理创面,合理选择止血钳等仔细处理创面血管,防止术中及术后延迟出血,以提高手术安全性。(2)有报道称,内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适用于直径<5.0 cm、包膜完整、无浸润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且与腹腔镜比较,内镜治疗直径<3.5 cm的胃间质瘤则具有更为简易、微创、术后恢复快、经济负担轻等优势[8]。(3)由于EFTR无法进行淋巴结清除,因此,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系统评估,避免遗漏淋巴结转移等重要信息。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固有肌层起源的肿瘤,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下肌全层切开术,先行淋巴结清扫后,再行肿瘤切除,以扩大EFTR的适应证[9]。
综上所述,EFTR治疗起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具有效果确切、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安全性较高等优势。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