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

2022-01-0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廖红梅

区域治理 2021年37期
关键词:设置专业评价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 廖红梅

学前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具有丰富的内涵,通常指的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围绕“开发智力,拓展思维”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历史新时期,人们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学前教育专业日益成为国内广大高校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具体来讲,“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它由家长及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从出生到6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①。学前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家长、幼师或培训机构的老师通过情景教学、思维拓展、科学小实验等形式在幼儿智力、思维和生活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学习。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前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而且对提升我国整体人文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身体生长和思维发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时期这一阶段将决定他以后的生活方式”②。如果幼儿能够在这一关键期得到正确的教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俗话说,仓禀实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机构以及艺术类、思维类的兴趣爱好班。“从娃娃抓起”“不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促使他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幼儿学前教育领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教育理念不断发生着改变,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着力于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将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之一,并陆续展开了相关的立法工作,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社会上一些辅导机构也应运而生。早教、儿童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这些机构开设了各种启蒙课程,比如思维课程、乐高机器人、美术、音乐、舞蹈等。但是,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很多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对教育成效也缺乏一定的评价机制,学前教育机构准入门槛太低,市场上呈现办学不规范现象,家长和孩子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更别提教育水平地提升了。因此,亟需一些权威的教育机构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学前教育日益迫切的需求,国内很多大学设置了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以理论和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设置,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专业学习后,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资质:(1)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2)具有创新思维、独立学习和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3)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基本的教研能力;(4)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高校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学前教师,满足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这是我国重视教育事业的必然成果。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学前教育是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鉴于该专业尚属新兴专业,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程度发展不一,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培养目标只是宽泛的界定,没有具体明晰的确切定位,课程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等,这些问题亟需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学前教育的功能和内涵,用创造性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眼光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通过社会实践夯实理论知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诉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该专业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致力于建成为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专业学科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该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如果要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高校,就要着力于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作为风向标,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清晰的定位,突出重点,着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事保教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③。新时期不断培养实践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个别院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明确指出该专业培养的是教师还是学前教育科研人员,缺少精确的培养标准和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出现缺少专业独特性、侧重点模糊等问题。就目前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通常还是以培养学前教师为主,授课教师往往是讲授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也很少或者基本不了解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是上课、完成作业、参与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呈现出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技能渗透性等问题。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完善、不合理

由于学校所处区域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各地市的教育政策不尽相同,一线城市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相对而言比较完备,而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等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比较落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也会受到影响。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基础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所占比例不均衡,课程结构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这有利于他们获得全面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并把握本专业知识框架和理论内涵,但是,学好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理论知识是构建知识体系大厦的地基,实践则是立于地基之上的主体建筑,二者是统一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课时被严重压缩,理论知识常因更新慢而与社会实践脱节,教授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三)培养方式陈旧、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方式上,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导,小组讨论、情景教学等形式运用较少,学生自主性不强。作为反映学习成果的检测方式,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常常流于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反馈问题、改进问题。

三、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不断凸显出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开拓进取,勇担历史使命,用创造性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眼光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通过社会实践夯实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事业。

(一)围绕教学大纲,科学设置课程,着力构建完善合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应严格遵循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以此为依据来设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个人思想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考虑。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价值,重视该专业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定位,形成价值认同。其次,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做到既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又强调实践效果。再次,强化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也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要不断创新,杜绝僵化。最后,学校应构建多种渠道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便利,保证实践教学得到切实落实,让学生在牢牢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教书育人,习得一定的教研能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形式死板、单一。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性的相关配套设施,避免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改进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教学理念是从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认识开始的,同时也是认识的一种升华”④,教学理念是一所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体现了该校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落后的教育理念则阻碍教育教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专业性人才为导向,持续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理念是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这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先进精神、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培养方式,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式,深化拓展实习实践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其所施教的对象具有低龄化、可塑性强、纪律性差、专注时间短等特征,幼儿的以上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应以情感渗透为宗旨,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不可忽视的是,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像一盏灯塔,指引着高校的前进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犹如在大海中没有方向,只有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指引高校勇往直前,才能真正指导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和片面性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提升,只有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成效。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评价机制可以检验教学成效。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优劣,多元的评价方式才是全面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评价主体要多样化,比如学生、实习单位老师、社会群体等。此外,评价不能仅仅设置于课程期末结束,而是要穿插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内容要尽量全面、客观,评价的方式要不断创新、多样化,比如课堂反馈、课下讨论、期末点评等,这意味着将评价工作贯穿了课程学习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课程效果。在课堂上,学生的日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阶段性考试成绩等都要纳入日常考核的范围。这意味着,除了考试成绩,还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部分,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且要考察实践过程中幼儿教育方面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课堂知识的试金石,因此,实习表现应纳入考核范围。丰富评价内容使之多元化,不应将目光仅聚焦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上,更应注重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注释

①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6.

②魏建培:学前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71.

③付明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7.

④卢双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9.

猜你喜欢

设置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专业降噪很简单!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