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方法分析

2022-01-01陕西神渭煤炭管道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邓筠

区域治理 2021年37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保护

陕西神渭煤炭管道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邓筠

过去,我国曾长期采用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体量的增长,忽略了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改革稳步推进,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其中,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规范环境监测过程,使得环境监测有序进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及可追溯性,达到环境管理预期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认真研讨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及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国情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使得一些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显现。为促进有限的自然资源及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应当积极采取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监测环境以及质量管理,唯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及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缺乏法律监管。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经济生产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重要的地方组织中,生态环境监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每一个实施步骤、过程和细节都缺乏了解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同时,在法律法规层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规章制度,使得生态环境监测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监测效果不佳。(2)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不完善。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当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监测领域和监测因子逐渐增多,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引进了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以助力生态环境监测的有效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采用的传统监测方法和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监测需要。此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不统一,新旧技术差异较大。即使一些生态监测机构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其技术体系也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监测方法和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不可比。此外,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不具备数量溯源的条件。在质量控制过程中,过分依赖标准样品,导致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结果评价依据不清,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不严。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变化复杂,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存在质量控制不严的问题,导致经验主义盛行,严重影响监测质量。同时,一些监测人员过分追求监测效率,忽视对样品质量和结果的审查,容易出现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偏差较大的情况。另外,在监测过程中,一些监测人员违规操作,混淆了监测过程和顺序,使监测质量难以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这将对整个生态环境监测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阶段,需要重视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4)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行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在信息化建设环节,因资金或者人才储备等跟不上,导致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从人才储备来看,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无法高效地掌握信息化环境监测技术,使得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得不到有效进行。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采集的数据量逐步加大,且内容具有复杂性。一旦数据存储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成效。

三、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保障资金投入,夯实监测基础

首先,各地政府要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每年财政为环境监测预留一定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接受大众监督,提升专款使用效率。其次,要注重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与维护,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同时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为环境监测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引进资金,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环保行业,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效能。

(二)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及建设规划

每个地区的环保部门都应当不断完善、优化相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及建设规划,并且适当加快步伐,对相关工作人员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及管控。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划进行修订的时候,应当与环境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现行的法规内容、建设规划进行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创新。在对法规内容进行修改的时候,应当制定和其有关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对当地环境实际状况进行现场考察以及走访之后再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2021年3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印发了关于《2020年环保设施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工作实施方案》。文件指出,在今年年底以前,每个区域环境监测设施、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日常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应当在城市范围内部实现百分之百开放。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及时对环境监测质量相关制度、建设规划进行优化及更新,对环境保护部门的每一项监测工作进行明晰,将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提高环境监测的综合能力。在监测当地环境质量的时候,应当基于实际数据对管理制度、建设规划进行优化。对从事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并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在工作过程中要妥善运用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最后,环境监测部门应当和其他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落实,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及真实性。

(三)创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

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项目实施中,主要是将我国规定的计量认证以及实验室制定的标准作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在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仅凭相关规定和标准无法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监测设备性能良好、确保环境监测方案科学合理、选取的地点具有代表性、取样流程的规范性、样品保存完整等。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效性,为环境保护或者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对监控监测工作的各个流程实行全面的监督。另外,还需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地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不得出现遗漏或疏忽,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完整性。最后,要适度调整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要与生态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相适应,优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四)运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运用实时监测岸基海洋环境设备能够采集并且剖析预报数据,便于人们及时了解岸基海洋环境的相关状况。设置海洋动态监测系统之后,能够获取海湾的水深度、风向、潮汐以及海面油膜移动的相关数据,这对于轮船航行以及海上救助有着很大的意义。组建动力环境监测系统,能够用三维的方式把目前的环境动态监控数据很好地展示出来。把3S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动力环境监测系统中,其主要配套设施有多光谱扫描仪、飞行器以及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还能够用于悬浮泥沙含量监测以及扩散研究领域,还能够监测工业废水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如海平面上出现漏油的状况,运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能够对浓度等一系列状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最新动态,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溢油的具体地点,及时解决溢油问题。

(五)建立专业数据库,推进自动监测

环境监测数据庞杂,有必要建立专业的数据库,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需要分门别类地建立数据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另外,环境监测要引进自动监测技术。人工智能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自动监测技术可以动态监测环境变化,明确污染源位置,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第一时间掌握实际情况并制定应急方案,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管理体系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指在建设其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保障监测指标的合理性,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质量。然而,由于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为保障监测质量和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监测技术研发,基于技术的完善性和先进性,明确当地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监测方法、监测内容以及质量等级等,有利于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管理体系,对监测质量管理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完善质量控制审核机制。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在监测质量监管的基础上,确保质量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其指标体系能够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尽量选择符合当地生态特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环境指标,通过对指标开展全面、详细的监测监控,强化质量管理,促使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取得实效性。

(七)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力量

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环境监测要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力量。首先,要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又要降低环境破坏,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其次,要了解公众所需,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很多建设项目实施之前会出现各种社会声音,因此有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对环境进行监督,保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八)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首先,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其次,应结合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完备的人才选聘策略。在人才招聘环节,要适度提升人才招聘门槛,筛选出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再次,做好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在岗前培训环节,要将核心的信息化操作技术等告知工作人员,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数据采集、分析与存储等工作。最后,做好环境监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为此做好环境监测机构网络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效防止环境监测机构的网络被攻击,或者出现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在更新数据信息时,也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云计算技术,并提升数据备份成效,防止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丢失。

四、结论

环境监测可以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执法有序开展,促进环境污染防治,高效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应保障资金投入,夯实监测基础;推动环境监测机构改革,保障监测实效;建立专业数据库,推进自动监测;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力量。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