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2-01-01粟永应蒋青青

区域金融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贫困县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粱 毅 粟永应 张 露 蒋青青

(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广西 南宁 530028)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要求,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这为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20年末,区内54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在脱贫摘帽后,如何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稳定机制,商业银行在其中应如何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于新时期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定性研究方面,主要探讨两者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内在逻辑、耦合机理、作用机制,形成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李晓园和钟伟(2018)认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内容的一致性、功能的互构性、价值的一元性和主体的共通性上具有内在的耦合性,两者之间本质上是共生共存共促关系。同时,不少学者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着力点不同,在衔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精准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经济性等矛盾,可能面临两大战略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差、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定量研究上,部分学者以某些地区的实践为例,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而提出两者统筹衔接的有效路径。高静等(2020)以凉山州3个县为样本,运用交互耦合的协调度模型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现状,发现凉山州统筹衔接处于低协同低发展水平下的低耦合状态,协调度处于严重失调区域,进而从衔接共识、制度设计、优势产业培育、人力建设四个维度提出统筹衔接路径。

目前,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从实践逻辑上研究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路径和方向。王艾君和徐元博(2019)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提出金融机构应在“政策、投入、产品、服务、机制”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赵云鹏(2020)认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金融机构要实现服务对象、资金投向、支持方向、服务手段等“四个转变”,做好发展战略、产品创新、支持政策、体制机制等“四个衔接”。

本文以广西代表性摘帽贫困县为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地区脱贫摘帽后的新特点、新问题及金融服务新需求,针对性提出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目前国内文献关于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后金融服务新需求的针对性研究不多,本文聚焦广西3个代表性脱贫摘帽贫困县进行分析,并以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为例,对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及其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适用性进行深入研究,较好地弥补了国内文献在此方面的不足。

二、新时期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为防止返贫、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坚实保障。农业银行要主动探索服务二者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服务从支持脱贫攻坚向支持乡村振兴转变。

(二)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乡村振兴针对构建长效脱贫机制,解决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者都是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坚持突出优势、明确定位、精准服务,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有差异性,也有联动性。脱贫攻坚聚焦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强调精准施策、重点发力、靶向治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具有特惠性;乡村振兴聚焦农村和农民,重在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富裕,具有普惠型,但两者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都离不开“金融活水”。农业银行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要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变化的新模式,切实提升“服务‘三农’”质效。

三、广西摘帽贫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特点及金融新需求

2015 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消除绝对贫困,634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脱贫摘帽后,广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

(一)广西摘帽贫困县呈现的新特点

1.城乡发展融合化。新时期,广西摘帽贫困县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如藤县投入3900 多万元打造21 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完成98个农村公路路网改造项目、41座惠民桥梁建设;完成全县266个行政村城乡医保联网,打通城乡医保结算“最后一公里”。

2.农业产业现代化。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农业发展有基础、有资源、有特色、有潜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如靖西市依托4大龙头企业带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5个、家庭农场40家,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推动烤烟、水果、桑蚕、生猪等“三种一养”产业快速发展。

3.工业产业集群化。广西矿产等自然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建设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领域。如藤县积极承接佛山市陶瓷产业等东部产业转移,打造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已入驻26 家知名陶瓷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已成为全国第二、西南最大的建筑陶瓷工业园区,2019年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带动1万多人就业。

4.农旅产业融合化。广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各地特色优势农业,积极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村民变富、村貌变美、农村经济变强。如马山县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开展规模化经营,成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1 家,带动建成3 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148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5.农业全产业链深入化。广西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如马山县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着力点,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43 个、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258 个,并以桑蚕、金银花、旱藕等本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带动培育本地10多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新需求

1.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近年来,广西有序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2019 年末,靖西市等摘帽贫困县城镇化率不足30%,与全区平均水平(51.09%)仍有较大差距,新型城镇化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支持力度。

2.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金融需求。根据《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到2022 年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 家,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0 家、家庭农场1.2 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 万家以上。目前,马山县、藤县、靖西市等3个摘帽贫困县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61户,普遍面临融资需求强烈但无抵押物等问题,亟须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创新推出特色信贷产品。

3.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金融需求。广西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拥有430 个国家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92个产品、64项商标分别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已成为贫困地区迈向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马山县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亟须商业银行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项目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户贷款、支付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4.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金融需求。目前,广西各市县共有工业产业园区11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14 个,集聚中小微企业近万家。如靖西市、藤县、马山县等3 个摘帽贫困县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打造了12 个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是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亟须商业银行根据园区发展特点及阶段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

5.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金融需求。广西油茶、桑蚕、金银花、黑山羊、烤烟、水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3个代表性摘帽贫困县均在特色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初加工以及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电商销售平台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着力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目前,商业银行对产业链的支持以服务单一环节为主,亟须提供覆盖农户、种养基地、龙头企业、下游销售企业的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

四、商业银行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一)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及其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适用性分析

1.项目带动模式。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围绕广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棚户区改造、易地搬迁项目,以及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至2020 年,累计发放项目精准扶贫贷款266.07 亿元,惠及贫困人口50多万。如发放8400万元贷款支持忻城县第一批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耕地环境。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摘帽贫困地区必将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在此过程中将产生大量资金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延续项目带动模式,并围绕重点项目创新产品服务,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2.产业支撑模式。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通过与扶贫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企业合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直接安置就业或带动生产等方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收。2016年至2020年,累计投放糖业、林业等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贷款339.33亿元,年均有效支持和带动5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继续依靠产业支撑模式,且需要抓住产业链上的关键主体,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

3.政府增信模式。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通过与贫困县政府签订《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将符合条件的农民贷款纳入“政府增信”篮子,以“政府/政府担保公司+银行+农户/扶贫企业”模式缓解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助推贫困户发展生产、创业致富。2016 年至2020 年,累计发放“政府增信”模式农户贷款2.79 万笔、金额56.30 亿元。各级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规划者和实施者,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必须继续加强银政合作,依托政府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现金融服务“三农”可持续。

4.互联网金融模式。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以网络融资服务为重点,以网络支付结算服务为基础,以电商金融服务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创新推广“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打造互联网金融扶贫新模式。截至2020 年末,累计投放“惠农e 贷”186.98 亿元,余额96.89 亿元;惠农通工程服务点互联网化升级率100%,县域掌银客户达569.61 万户;“惠农e 商”商户规模达11.07 万户,实现贫困地区县域机构、贫困县全覆盖。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继续适用,而且要积极贯彻“数字乡村”战略,围绕“三农”服务需求,推出更多适合农村地区的新产品、新模式。

5.消费带动模式。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积极推进贫困县商户入驻农业银行掌上银行扶贫商场,加强与定点扶贫单位的合作共建,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广西33 家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入驻“惠农e通”电商扶贫专区,累计上架展销扶贫商品1000 余款,通过直接购买、线上线下累计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7228.97 万元。产品销售是产业发展重要一环,只有产品销路好,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消费带动模式仍有必要,且应在搭建销售渠道等方面精准发力。

6.定点结对帮扶模式。2016年以来,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累计选派100 余人驻村扶贫,其中,定点帮扶村——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外里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5 年初的26.04%、46.6%到2020 年末全部清零。开展定点结对帮扶,可以有效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助推贫困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新时期,可延续原有的结对帮扶模式,将扶贫工作队员转变为农金辅导员,充分发挥其熟悉贫困地区的优势,继续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缺乏政策衔接基础。广西54 个已摘帽贫困县政府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安排、相关政策、方案仍处于制定阶段,相应的细则及实施方案尚未出台,对如何衔接、通过何种路径衔接暂未明确。因此,商业银行针对已摘帽贫困县的金融新需求,缺乏在服务规划、政策制度、产品服务、工作落实等方面的整体衔接方案和顶层设计。

2.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乡村需求。一是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商业银行人员呈老龄化趋势,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经营成本较高,难以及时全面响应客户的服务需求。二是信贷投放不足。部分县域支撑产业不足,初步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成效不明显,财政支持有限,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不多;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工业、服务业的有效支撑,优质法人信贷客户资源有限。三是创新能力需增强。如摘帽贫困县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融资需求强烈但无抵押物等问题。目前,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主要通过“惠农e 贷”、政府增信、融资担保贷款等产品提供支持,但“惠农e贷”额度偏少、政府增信和融资担保贷款效率较低,亟须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创新推出特色信贷产品。

3.部分乡村发展现状与金融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差距。一方面,广西部分已摘帽贫困县政府财政实力仍较弱,“三农”发展基础不牢,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局部分散,与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低,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有待加强,涉农主体普遍缺少足值的抵(质)押担保,抗风险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贷风险持续暴露,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压力加大,对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五、商业银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一)保持定力、发挥优势,抓好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四个衔接”

1.抓好规划引领衔接。围绕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对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包括政策制度、产品服务、工作落实在内的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统性实施意见,指导各县支行针对性做好综合金融服务,积极调整服务重点。

2.抓好政策制度衔接。保持信贷规模、财务资源、经济资本配置、人力资源等倾斜性政策的稳定延续,确保支持贫困县发展的力度不减。对贫困县的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的授用信业务继续实行平行作业、优先办结。持续完善贫困县支行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引导各支行统筹做好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

3.抓好产品服务衔接。加强对原有专项扶贫产品的优化和完善,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贷款要素组合,扩大适用对象,提高产品覆盖面。围绕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地、农房、农林抵押方式,推出受农村市场欢迎的拳头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加快自助机具和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化升级,强化网点智能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质效。

4.抓好具体工作衔接。将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六大模式”延续运用到服务乡村振兴中,强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服务支持,加大线上线下渠道一体化融合力度,助力贫困地区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顺利过渡。延续金融扶贫挂点帮扶机制,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挂点帮扶机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帮扶,助力县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二)精准定位、优化服务,助推贫困地区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五大转变”

1.围绕“产业兴旺”,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助推贫困地区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一是突出新主体。大力支持各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二是对接新载体。以广西1085 个产业园区、13851 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为重点,为园区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升级。三是服务新业态。结合广西到2022 年力争全区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突破50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个以上、国家森林公园20个以上、体育综合体100 个以上的目标,加大对新业态的支持力度,助推农旅产业加快融合;用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服务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四是支持产业链。坚持“产业全覆盖、覆盖全产业”的发展思路,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实施“融资+融智+融商+融通”链式金融服务,加快“集群推广”。

2.围绕“生态宜居”,以项目融资为主导创新服务模式,推动贫困地区从基础设施“补短板”向新型基建转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必须落实绿色金融理念,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并重。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新型基建”布局,主动对接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部署,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新通道干线铁路公路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助力建设一流智能电网;积极支持智慧广电建设,补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深化银政合作,将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县域产业基金投资,积极运用PPP等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

3.围绕“生活富裕”,以带贫企业为关键强化金融服务,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摘穷帽”向“奔小康”转变。一方面,支持已脱贫农户巩固提升。按照中央对脱贫人口“四不摘”政策要求,持续推进“政府增信”等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模式。同时,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农业银行自有电商平台、第三方农产品购销平台、产业链核心企业等合作渠道,创新推广“惠农e贷”特色产业模式,积极推广“惠农e贷·扶贫小额贷”“惠农e贷·脱贫巩固贷”,大力推广农户信息建档模式,提高农户信贷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农户与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银行让利、企业带动、农户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调整优化信贷政策,将原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惠政策适当推广到广大小农户群体,将法人类精准扶贫贷款的优惠政策适当推广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围绕“乡风文明”,以“互联网+”为抓手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渠道从以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变。一是提高线下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加快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易地扶贫搬迁中形成社区,设立智慧银行或离行式自助服务区。对人口大乡、商贸大镇,加快布设离行式自助银行或轻型网点。同时,加快推进“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功能升级。二是加快线上生态图谱建设。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政府增信、农户信息建档、惠农便捷贷、存量农贷、产业链等模式,做优“惠农e 贷”;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强与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性服务机构等平台对接,全面打造农村金融场景;加快推进“掌银示范村”建设,加强与村两委、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力度,加快延伸线上服务。

5.围绕“治理有效”,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为切入点强化系统支持,推动贫困地区从依靠外源性扶贫开发向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转变。紧跟中央、广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制定出台数字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方案,扩大“三资”管理平台、“八桂智慧乡村”平台覆盖面,持续为广大乡村提供便捷高效的基层党建、乡村政务、农业生产、农民消费、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综合化服务功能,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同时,大力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创新推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农民分红收益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切实加大农村集体贷款有效投放。

猜你喜欢

贫困县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