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问题及对策
2022-01-01胡芳
胡 芳
(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北京 100070)
科技期刊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体平台,也是科研成果输出和认证的权威平台。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传播已经深入融合到多元化的媒体之中,并在科研创新和成果输出上扮演着重要的枢纽性角色。早在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广网络首发、数字出版、全媒体传播等新型的传播形式,不断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生态[1]。在媒介融合时代,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用户的消费习惯也与纸媒时代有很大不同,科技期刊只有深入把握这一时代特征,积极开展传播领域的变革,才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传播竞争力,为我国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1 科技期刊传播的历史变革
在漫长的科技发展史上,纸质印刷出版物曾经是人类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纸质科技期刊就承担起了传播科技知识的重任,直到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传播的兴起,纸媒传播逐渐式微。从纸媒传播路径来看,期刊编辑部通过作者获取信息,再进行编辑、加工输出科技期刊,经过印刷、发行等程序后,读者可以直接订购获得期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从这一传播特征看,纸质化的科技期刊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作者、编辑、读者的诉求均通过纸质刊物实现。在纸媒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路径较为单一,以纸质刊物的发行和流转为主。在这一模式下,科技期刊的管理者重点关注读者订阅量、广告投放量等数据,由于目标用户较为集中,期刊传播的收益与效率也较为稳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线上传播逐渐成为大众便捷获取信息的主流模式。在国家知识网络传播基础工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加入网络出版数据库,线上检索、线上阅读、网络下载等互联网传播模式日趋普及。在网络化传播初期,科技期刊在内容定稿出版后,会与期刊数据库进行数据对接,将期刊内的电子化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在这一阶段,网络作为期刊线上传播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大大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传播力。从内容看,网络化的期刊内容与纸质期刊并无差别,两者所针对的用户群体也较为一致。但是,用户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即其已经从传统的内容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检索者,在科技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在知识数据库商业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出版机构企图对期刊资源进行垄断,但是更为开放的网络环境催生了OA(open access,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公开免费的渠道,享受论文评审、发表、下载、交流等相关服务,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提升了科技创新效率。由于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用户习惯的个性化,科技期刊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持续发生深刻变革。虽然以学术为主的内容评审、编辑、出版等流程大体未变,但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控和融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创新,正成为科技期刊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向[2]。
2 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期刊传播问题
2.1 媒介融合不深入
在媒介融合时代,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和技术工具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媒介融合不深入,传播模式过于僵化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科技期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大多科技期刊通过网络传播的模式还停留在“线上+线下”同质化内容分发的阶段。由于纸质刊物出版需要经历论文的评审、编辑、排版、发行等诸多程序,为了保障内容的准确性和网络传播的内部合规性,众多期刊会在纸质刊物完全出版后再将数据上传至网络平台。以笔者所属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工程爆破》为例,亦是在纸质清样传至印刷厂之后,才会将数据发送至网络平台。在这种模式下,网络平台仅作为一个线上获取内容的工具性平台,尚未发挥其高效传播、多元互动的优势[3]。也有部分期刊上线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但相关平台的传播内容仍然与正式出版物没有差别。可以看出,目前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实践,还停留在“纸媒+网络平台+新媒体”的同质化内容传播阶段,即信息传播仅仅为多种渠道的简单组合,尚未考虑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未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形成融合性的传播合力。
2.2 传播内容不精准
在媒介融合时代,不同的传播平台适用于不同的用户场景。网页端的传播,更适应于办公化、集中化的工作场景,用户会通过网页、客户端等获取完整的学术内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移动端的传播,更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用户更偏向于利用较短的时间获取精华性内容,且对内容的视觉冲击力要求较高。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新媒体终端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在此类平台传播的过程中,学术性的原版内容显然不太符合用户的需求场景。从内容本身看,科技性文献的篇幅较长,且以文字为主,这与碎片化的应用场景不相吻合,将其在移动端平台进行投放,容易产生用户的视觉疲劳,传播效率较低;从传播环境看,在流量经济时代,多元化的新媒体均在通过内容的优化、热点的营销来提升自身影响力,科技期刊运营者如果仅以学术原文作为传播内容,将难以提升用户的粘性,从而在传播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由此可见,目前科技期刊尚未针对多元媒体平台制定精准的传播策略,在内容上缺乏差异化创新,融媒体传播力较差。
2.3 传播过程缺互动
在媒介融合时代,用户已经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检索者和市场的参与者,只有牢牢把握用户的核心诉求,开展广泛的多维互动,提供多元化服务,才能够提升传播效益。但是从目前科技期刊的传播情况看,其单一化、被动化的传播模式尚未关注用户需求,传播过程流于形式,缺乏有效互动和增值服务。例如,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新媒体运营流程不规范,平台的内容传播往往局限在每几日更新一篇文章,每月发布一次期刊目录的层面。在平台相关页面中,缺乏对内容的精准分类,也缺乏相应的图片、引导关注图标等,整体的传播界面较为僵化、单一。由于人力、技术等相关条件的限制,用户在平台的留言往往难以得到回复,双方之间互动的频次极低。此外,大多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较低,部分账号由于长时间未更新被平台“销号”,或者成为无人问津的“僵尸号”。
3 媒介融合时代科技期刊传播策略
3.1 版权思维:网络超前首发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快速传播需要更高效的科技期刊内部编审流程,也需要期刊管理者更强的版权意识。科技期刊应当树立版权思维,对于自身所掌握的优质内容,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首发进行认定,从而不断聚集高质量科技信息,提升自身的内容竞争力。从科技期刊运营流程而言,应当建立起涵盖内部编辑、网络首发、整合传播等为一体的高效管理流程[4]。第一,在内部编辑层面,应当提升内部的编审效率,明确文章的质量要求和评审规则,对于符合条件的过审文章,在确定其内容之后就纳入到网络首发的流程之中,从而减少了等待纸质出版的时间。第二,在网络首发层面,应当加强与相关网络数据库的合作,通过设置相关账号,自主进行内容的上传和输出,从而提升网络首发的主动性。第三,在整合传播层面,应当进一步提升网络首发的内容传播力,通过网络数据库、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进行宣传,从而使网络首发成为科技期刊传播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提升版权实力的有效途径。
3.2 用户思维:全媒体多元传播
用户已经逐渐在媒体传播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期刊应当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媒体类型确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形成“网页端做品质,新媒体端做流量,移动端做生态”的传播策略。第一,在网页端,用户更关注内容的精准性和权威性,应当进一步加强官方网页的建设,将相关期刊数据、文章导入,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此外,在专业化数据库中,增加相关的专题页面,增强科技期刊的曝光率,从而树立起专业、权威的期刊形象。第二,在新媒体端,用户往往通过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应当深入研究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传播环境,将科技期刊的部分内容以更加简洁、生动的形式呈现,并配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信息感知,通过多媒体传播优化用户体验[5]。第三,在移动端,用户日常生活均与智能化设备相联系,应当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传播生态,搭建“知识+故事+社群”的传播矩阵,使用户在多元平台中获取权威知识,并从科技故事、科研故事中感受期刊所传播的人文魅力,最终以社群的形式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从而使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
3.3 服务思维:智能化知识服务
科技期刊的主要用户是科技工作者、创新者,应当进一步强化服务思维,搭建涵盖检索服务、定制服务、常态化服务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第一,在检索服务上,科技期刊应当对其所对应的领域进行深耕,建立起涵盖主要数据、信息、期刊等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库,使用户能够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其数据库获取基础资料,从而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第二,在定制服务上,针对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专业化诉求,科技期刊应当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对用户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自身为用户服务的能力。第三,在常态化服务上,科技期刊应当在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尖端科技,以智能化服务为目标,推出智能客服、知识助理、问答机器人等在线智能化服务工具,从而为用户提供全天候、高效率的综合服务[6]。此外,在数据算法的支持下,还可以针对用户的浏览习惯、关注领域等,为用户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使用户能够在智能化精准服务中感知科技期刊的人性化关怀。
3.4 法律思维:顶层设计促进学术传播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积淀创新智慧,引领科技发展,是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制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技传播政策和法律制度,是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科技期刊传播的重要助力。第一,从公众层面,全社会科技传播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公众崇尚科学的精神,科技期刊与公众沟通科研成果涉及的知识产权等有关问题,需要法律层面的细化和规范。第二,从期刊层面,科技期刊出版联合体可以在出版、印刷和广告发行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7],建立健全行业期刊联盟运作机制,让科技期刊协同作战,抱团传播,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汇聚合力。第三,从国家层面,将学术期刊的传播问题内嵌于国家治理之中,强化顶层设计,以改革管理完善体制为切入点,着力引导科技期刊的传播联动机制的建立,谋划和推进配套法律法规以及鼓励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期刊传播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