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01-01淮南师范学院胡然然

区域治理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淮南师范学院 胡然然

国家多次发布文件,规定要“分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有序纳入各教育环节”“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内涵界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优秀文化内核。从远古时代的文化萌芽,历经商周的天人合一、走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走过汉唐盛世的百花齐放、走过宋明理学的造极峰峦,展现了中华民族本性的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现如今,其在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实现文化的独立发展、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党的十八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总结,高度赞扬其在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智力支持方面的重大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融入文化育人内容体系,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揭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当代价值

文化具有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想道德和精神理念仍然闪耀巨大光芒,同样深刻影响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是难以割裂的精神血脉,可以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当今世界的国家竞争不再是简单地以经济、军事等为基础的国家力量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主权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包含软实力的全面竞争,各国都试图通过掌握文化话语权和思想意识话语权来传播思想意识、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清晰、价值理念丰富,具有鲜明特色,具有思想力量,是民族价值观点核心体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核可为提升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强大精神支持,也成为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重要的思想屏障。当代中国也正是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提高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民族精神的生存土壤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曾说过:传统是“人类行为、思想和现象的产物,并且被代代相传”,文化能形成并维护稳定的精神基因,并一直延续下去。民族之所以被称之为民族,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信仰、文化、性格、传统等特征,正是由于受到这种稳定而共同的精神基因的影响,并形成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善于汲取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并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价值体系,形成伟大、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民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伟大的新时代社会革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艰苦奋斗的当代精神、创新图强的当代精神、团结奋斗的当代精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汲取各类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包,不断推陈出新、向前发展。文化繁荣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文化给予中华民族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文化重视人文道德、兼载百家思想、凝结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动力、构建伦理支点、树立使命担当,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一)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互补性

两者价值观契合,育人目标上一致、内容上相通,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互补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属性既体现在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是国家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思想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在教育的目标就是以优秀的文化教育引导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既是思想意识问题,也是文化现象,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不断改进工作手段、丰富育人内容和形式的“以文育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巩固阶段,尚未最终定型。“以文载道”可帮助学生熟悉中华语言、懂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古鉴今,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爱国情怀。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思政教育丰富了资源

(1)提供了价值引导

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深刻反映,挖掘其教育资源和价值,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其蕴含的丰富理想信念内容和教育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理想塑造具有多重价值。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过程中,运用大量富有家国情怀的史实,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作用,塑造社会的进取精神、塑造个人对国际岁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些既帮助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和社会信仰,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信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利益观、人际观、世界观、人生观等。

(2)丰富了教育内容

当代高校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为了让思政教育如盐入味、润物无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入心,国家、社会、高校都做了大量尝试。我国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一直深入日常教育之中。今日之教育是在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的符合高校青年发展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结合点,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感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拉近受教育主体与教育的距离,提升教育的实效,从而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实现思想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具有高度爱国情怀、具有优秀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忽略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文化倾向、价值理念,那么其结合的中国实际必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就不仅不能产生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且在理论转化为公共政策和指导当代中国发展中也难以产生被信任、被认同的良好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基础,其蕴含的价值和道德信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中国化的优质土壤,提供了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党不断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互动重构,并将其运用到各项事业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环境错综复杂、新的挑战层出不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抓手,两者相辅相成,内在逻辑严密。

(一)实践困境

1.融入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文化的融入在高校存在困难,既有办学资源有限、人才储备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影响,也有高等学校领导对于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高校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较少、课时有限、教师配备不足,甚至完全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有的高校虽开设了人文素养等课程,但对其内涵挖掘不够,易忽视对学生的“立德”教育,导致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不能有机结合;教育模式创新不足,与学生发展要求有矛盾,难以有效衔接。高校的引导存在明显薄弱环节。

受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知识储备有限,对优秀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寻找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不够、渗透性不强、契合度不高,导致能力不强。

2.融入渠道有待丰富

思政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使文化育人的氛围不浓厚。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传统文化学习有限,难以达到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虽普遍开设诗、词、文、曲等大学语文类课程,但同样是授课教师专业性限制了其主要授课目标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课程思政虽已成为了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融入形式,但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现象较少、契合度不高、教育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力度有限、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摆在教育者面前。

3.融入质量有待提高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或者拿来主义现象,缺乏对教育内容的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容易停留在形式上,对丰富校园生活虽然有益,但是否能真正入心仍值得关注,整体上看,融入的形式较单调,吸引力不足、育人效果弱。两者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加一门课、增加数个课时、增加数篇内容就能够达到的。两者都是价值教育,可以优秀文化为载体,进行精神内涵教育和价值理念引领,在文化教育中完成思政教育,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价值观念的教育是融入式教育,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大学生领悟、感知,细致入微。两者的融入,不能生搬硬套,要通过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性、趣味性、感染力去融入大学生之心。

4.融入的合力有待加强

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在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皆不可缺位,只有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度,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两者融入的最大合力,实现良好育人效果。但目前融入机制保障较为缺乏,认识度不高,价值认同机制也尚未形成,“三全育人”合力有待加强。

(二)融入路径

1.融入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飞跃。这种伟大的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牢牢坚守其在思想意识领域内的核心地位。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首先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汲取了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并赋予其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更接中国地气、更符合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方向,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2.融入课程

两者的融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文化教育内容,而是要把文化内容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不是割裂甚至对立的,与此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现代科学的丰富原理元素,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爱国、理想、正义、科学、奋斗等核心观念和精神,本身就来源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高度契合度。教育部门和高校可组织起来,发掘本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元素,深度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符合思政教育目标的文化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去。例如科学课程可以融入中国古代科学精神、人文课程可以融入古代人文元素、体育课程可以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教育类课程可融入中国古代教师教育理念等,从而实现文化在教育、价值引领中的功能。

3.融入实践

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不是海市蜃楼,而应脚踏实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注重知行合一,脚踏实地,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帮助青年将德育理论转化为个人行动,将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育人具有典型的主体参与性,主体的参与可以将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充分调动被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提升教育的感召力和感染力,避免空洞僵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渐形成爱国爱家、良好道德、坚毅不拔、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优秀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融入对策

1.国家、高校、家庭形成融入合力

传承优秀文化,国家、高校和家庭作用各不相同,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三方应形成融入合力,促成育人合力。国家要加强对弘扬优秀文化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推广、扶持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项目,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建设;高校应主动进行课程、课堂改革,提升课程的文化引导力,提升课堂的文化魅力;增开优秀文化有关的通识课程、在各类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文化元素、探索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强调从历史视角、从育人的视角、从“树人”的视角精心提炼、将优秀文化要素融入专业教学,学科发展史、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的培养都可成为融入角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实效。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部分内容与传统文化一致。家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孕育和教育场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家庭和睦、保家卫国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精神正是在家庭环境中孕育、扎根、发扬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立德意义重大。通过这些举措,最终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的育人合力。

2.激发教师主导作用

党和国家对教师提出“四有”好教师的要求,这四个要求本身就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传承意义。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思政课是落实育人目标的主要课程。高校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升教师队伍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提升运用文化要素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应以重视开展隐性教育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将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提升思政课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专业课教师也可通过学科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价值理念的渗透将传统文化教育带入专业课程。

3.以传统文化促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均在校园中,校园是最直观、最具体的受教育场所。高校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地发挥文化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润物细无声”式地融入大学生教育中。高校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史馆,从高校发展看社会发展、看国家发展,从爱校教育到爱国教育;高校可以悬挂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名人名言、警言警句、激励学生;高校可以为建筑物、道路等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命名;高校的网络媒体平台可加大对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掌握网络话语权;可支持相关学生活动,发挥学生相互教育的优势和魅力;高校可结合高校的学科属性、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等,充分挖掘优秀文化的思政元素,将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4.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在校大学生要自觉提高文化修养,并将其内化为价值理念,实现自我教育。移动互联、新媒体平台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重塑了传播形式,带来传播机遇,也伴随着传播挑战。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广泛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新媒体的碎片式传播方式可以加快文化传承、加快传播形式创新,增强互动,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大学生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利用新媒体资源平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魅力,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价值,实现自我教育。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源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教育感染力和亲和力,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有益处,也有效推进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注释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14。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1-4-31(04)。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⑤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