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专业化志愿服务探索与实践

2022-01-01宜宾学院袁超

区域治理 2021年29期
关键词:树人支教立德

宜宾学院 袁超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而志愿服务则是立德树人思想的直观体现形式。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为了以更好的状态步入社会,良好品质与正确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志愿服务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助人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立德树人”间的关系

(一)行动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将“树人为本,立德为先”作为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这一思想包含了内与外两层含义,内化主要是指个体将外界正面的能量转化为自身观念认知的过程,而外化则主要是指个体在将外界正能量内化后对外体现出的正面特质,包括乐于助人、勤奋敬业等等。一言蔽之,立德是要促进个体内心的观念转变,推动正确观念的产生,而树人则是立德所体现出的成果,是个体随着观念转变而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高校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要开展有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校内与校外活动。

(二)传播助推作用

1.为立德树人提供载体

立德树人需要以实际行动去证明,如果只是高喊口号,而没有任何作为,立德树人便只是无意义的空话。这也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许多高校正是因理论性、说教性过强的教育方式而受到学生诟病,因为校方并无实际的活动规划,这会让思政课所要传达的理念变得更加抽象,更加空泛。

2.体现立德树人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基础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必要途径。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院校的育人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高校将志愿活动作为育人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感受人间美好的存在,深入社会、接触群众,能够更加深切感受到群众的困难,同时在帮助群众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自然能够产生为民服务的意识,产生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体现立德树人效用

立德树人是一种育人理念,同时也是思政教育所追求的效果。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身体力行服务社会,将抽象的道理化作实际行动,让品德真正得到直观体现,变成可见的行为,直接为社会大众提供实质性、针对性的便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支援、慰问活动、医疗服务支援等等,协助解决社会民众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便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体现;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找到自身价值,增强自身的自信,产生不断进步的动力,这同样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立德树人效用的体现[1]。

(三)利用志愿服务拓展立德树人维度

1.拓宽立德树人的广度

立德树人是一个正向的传播过程,从校内开始,向校外拓展,产生社会性的影响,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随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其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活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这充分说明致远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2.提升立德树人的力度

以上曾谈及,如果立德树人的思想不能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便是无意义的空谈,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传播力度,也取决于志愿服务的落实。高校作为聚集了大量青年人才的育人基地,更要积极配合立德树人的理念宣传,要做好育人工作各个环节的统筹安排与落实,集合各方力量,建立起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公益资源平台。志愿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相对来说更加倾向于社会教育,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大学生在实际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主义等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联,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是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对于枯燥的说教来说,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所学到的,才是真正能够烙印在心中的道理。

3.提升立德树人的热度

虽然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必然会强调立德树人,但是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当今时代,谈及立德树人,许多教师亦或是学生,都会感到不屑一顾,这充分说明立德树人的理念需要更加深入且长久植根在民众心中,而不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否则很难实际影响大众的行为。作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所展现出的朝气、灵气与创造力对于公益事业有着很大的推动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擅长利用网络去开展工作宣传,这样便能让志愿服务摆脱传播的局限,让更多人了解到志愿服务是怎样开展的,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公益活动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温情故事发生,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志愿者的不断宣传,必定会有更多人被感染,进而积极参与进来。

二、基于志愿服务探讨高校“立德树人”要点

(一)完善制度与规范

1.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支持志愿者管理以及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院校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要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与办法,由校党委牵头,与学生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志愿服务的相关管理规定,有了规定的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加有序,更加规范。例如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支教规范化具体举措如下。首先是确定了教学安排,此次活动中,学生的轮班方式,不再是以往的传统轮换制,而是成立了A组与B组两个教学小组,在教学过程中,A组成员主要负责完成上半学期的支教任务,达成支教目标;而B组成员则在下半年完成支教任务与目标。这样的轮换方式,能够让校内教学完整度更高,衔接更加顺畅[2]。教学小组模式下,学生不再需要适应短期内的多次教师变动,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因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而出现混乱。此外由一名支教教师长期负责一个班级,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引导方式。

2.实现志愿服务普遍化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意见当中强调要大力提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激励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回馈社会、服务人民,要重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培养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为此院校要将学生志愿者纳入我国青年志愿者的规范管理范畴之内,要为志愿者提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平台,利用多种方式激励志愿者参与到利国利民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为此团队通过积极沟通,已经与多所小学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对于支教队伍的各项活动开展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并且乐于与支愿者们交流教学的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志愿者不了解的学生情况,也能够及时告知,并且给予教学上的建议。

3.整合志愿者资源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执行者,每个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首先便具备了热衷公益事业的慈善之心,而在此基础上,院校则要明确服务需求以及学生定位,建立社会化的实践基地,完善相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集合志愿者的力量,开展校内校外的一系列相关活动。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出志愿者的力量,此次支教活动设置了以下几点目标。首先是提升支教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小学英语教材分析与研讨活动的开展,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支教教学计划,并且由党总支部指定专职教师党员带队引导学生志愿者定期参与每学期至少两次的教学培训,累积学习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其二是要推进合作小学的英语课程设置。为了让支教的英语教师落实英语教学,应当通过与合作院校的沟通,设定英语教学的计划,包括课时安排、教材等等。其三是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要将英语学科内容与思政学科、心理学学科等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支教教师从多个方向去引导学生。希望之翼队伍后续将通过走访以及线上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更多地区域农村小学的教育需求,将业务延伸到更多不同的地方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

1.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渗透愈发深入,支教的方式与思想也要及时更新,这样才能让支教教师的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顺利,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支教工作,吸引支教力量。在开展支教活动的过程中,要借助当地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力量开展工作宣传。包括微信、微博、政府官方网站等等,对于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平台都要积极渗透,让支教工作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同时也能得到更多支持。

2.扩大志愿服务效益

项目化是当今我国各类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支教工作亦是如此。将希望之翼支教工作设立为专门项目,不仅有利于针对性做好工作规划,做好资源统筹,同时也有利于体现队伍的专业性,更容易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供需双方需要直接联系,明确需求、找到工作重点,从项目合作的角度去共同思考如何推动支教工作的长久运行,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最大化[3]。

三、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对于高校来说是育人的必要途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往往呈现出理论化、说教等特征,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则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化作行动,真正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本文以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支教活动为例,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要点,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到支援服务活动当中,共同为社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树人支教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