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2022-01-0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甘慕仪

区域治理 2021年45期
关键词:协同劳动价值观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甘慕仪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的育人工作为了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开始出现教育偏离的现象,如高校的德育和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工具性倾向,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开始出现目标不清晰、结果模糊等问题,劳动教育工作存在着育人目标单一、育人理念功利化、评价模式传统滞后等等。正因为如此,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开始出现快餐式教育、知行不合一的问题。育人和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内涵,也是我国党组织长久以来在教育事业上的育人方向,因此,高校的育人工作需回归本心,掌握德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基础路径,实现以劳树德、以德育劳,培育出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高校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

(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应有之义

劳动者的素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双高计划”的引导,当代高校在实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精准供给的重要育人使命,需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供给高素质劳动者,促进我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无独有偶,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职业发展刚好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发展目标契合,他们是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梦的全程参与者,需要用他们的奋斗去见证时代的伟大变革。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到,在实现百年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靠劳动、靠劳动者,进一步巩固他们用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思想信念,激励当代大学生将自己青春的个人理想目标和时代发展的大目标融合,实现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动,将其汇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在实现个人青春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家国情怀。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之需

我国领导人在全国劳动教育大会中,对“培养什么人”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指出了“六个下功夫”,为我国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等综合性的育人价值,当高校在全面推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之下,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学生建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意识,在深化大学生劳动主义价值观的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促使学生树立更加完善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增长知识,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最终实现在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促使立德树人的教育基石更加牢固。

(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之源

对于正处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取向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核心走向,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我国领导人指出,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该劳模精神的提出,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精神,更是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劳模精神将会在当代大学生以及劳动者身上得到精准的体现,也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品格化。因此,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协同育人,将劳模精神作为当代高校强化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导向和媒介,将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促使学生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潜在动力,规范自己的内心,外化到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潜移默化中成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日常的行为准则。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中劳动资源挖掘不深

高校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之间的相互融合是高校实现教育事业改革、立德树人的基础要求,也是其必然性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高校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在深入挖掘劳动资源时还存在很大的短板和不足,一些校园内较为常见的劳动教育资源被反复性使用,导致其创新性匮乏,这样一来,就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内容滞后,学生对劳动教育出现底抵触情绪,发挥不出劳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二)德育课程建设对劳动教育有所忽视

当代高校的德育教学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专业学科中的课程思政作为辅助,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内容体系设置来看,这三项课程中均未直接显现出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涉及专业课程职业道德的基础规范等与劳动教育沾边的内容。由此可以得知,现阶段在高校的德育教学体系中无法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匮乏,劳动情感教育缺失,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三)浮于表面的“口号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中的重要媒介,应该从传统的身心规训转化为身心解放,从被动服从转化为主动接受,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思想感悟的互相碰撞,并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学会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但是综观现阶段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水平,在育人形式上较为僵化,育人机制上较为虚化,育人内容上较为窄化。一些日常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被逐渐弱化,变为在五一劳动节等特殊节日的临时性活动,如校内大扫除、宿舍卫生检查等,或者是在校园文明大赛中简单地融入一些劳动教育元素,整体劳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出现一些运动化特征明显的劳动教育行为,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和组织模式越来越窄,育人内涵越来越偏,活力与生机不足,成为高校德育中的附属品,沦为花瓶一般的存在。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路径

(一)依托多媒体,深入挖掘劳动资源

在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相关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其展开深入挖掘,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在挖掘劳动资源的过程中,其中应该涵盖劳动知识技能资源、劳动价值观资源、劳动榜样资源等,这些多元化的劳动资源能够促使当代大学生转变对劳动的传统看法,逐渐将劳动教育变为促使其实现个体成长的发展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平台短视频等深入寻找存在于大学生身边的保安、公交车司机、食堂阿姨等较为鲜活的劳动教育资源,搜集他们的影像资源和劳动教育案例,使得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环境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当代劳模,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协同育人。

(二)依托互联网创新思政劳育体系,强化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

高校的德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之间互相融合的全新发展路径,在进一步增强高校劳动育人,实现和德育协同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应该创新举措,改革思政劳育体系,展现出德育课程中国“四个最”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在育人培养目标的创新工作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建立涵盖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塑造、培育劳动情感态度内容等的劳动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相关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融入,依托多媒体技术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需要实打实地干、用劳动实现中国梦作为核心内容,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奋斗幸福观,感受到劳动的美丽和伟大,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能感知到、学习到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做到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将传统单一枯燥且抽象化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融合劳动教育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促使德育和劳动教学协同育人目标人格化、形象化,同时可以依照高校专业教学领域的特点,积极联系当地相关的大型企业,在企业内的生产一线完成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促使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

(三)构建企业实习劳动教育、家庭家务劳动教育等多元参与的校园劳动德育格局

具备报酬的专业企业实习是开展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的重要实践阵地,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到专业知识,也可以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协同育人。德国的卡尔罗施密特学校,校园内建设了数字制造车间以及环保纸制品超市,同时和校外的数个企业签订了劳动育人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性较强、学生可选择的教育基地,促使学生的劳动体验更加真实。我国高校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做法,建立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在校园内的实训基地加设劳动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VR实训学习基地,促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在校外,学校应该积极跟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出将实践作为核心的培训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使得学生的劳动体验更强,促使学生德育品质和劳动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融入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营造多元化劳动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品质,在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劳动精神在校园内得到传承,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将物质文化环境作为展开劳动教育的土壤和阵地,在高校建设廊庭、场馆时,在其中纳入不同领域的当代工匠、劳模等,将其工匠精神、榜样事迹等渗透其中,为这些冰冷的建筑设施赋予生命和活力,创造出立体化、丰富多样性、具备吸引力的无声教育题材;将精神文化作为德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着力点,宣传当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通过设立“铸造匠心、铸造匠德”等主题,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定期开展劳动文化周以及匠心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可邀请劳模校友进校园开讲座,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当代劳动文化;将新媒体作为协同育人的主场,掌握“00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学会使用“两微一端”的互联网平台,制作出相应的媒体宣传作品,获得更加完善的校园文化传播成果。

四、结语

新时期,高校在育人工作上除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供给需求,还要将培育综合性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因此,在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在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对媒体平台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全面强化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契合点,同频共振,通过劳动教育来稳固德育教学基础。

猜你喜欢

协同劳动价值观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热爱劳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