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大数据使用与研究

2022-01-01何林林张子晴

区域治理 2021年45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受众

何林林,张子晴

1.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工程学院;2.河北美术学院

随着以“云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互联网不断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形成了麦克卢汉口中的“地球村”,这个改变人们时空观念的地球村,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与便利,也记录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网络舆情也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

一、新时代网络舆情发展

新形势和新发展下,互联网信息容量和超链接技术空前发展,一起简单的事件可能引起网络媒体成千上万的报道。除了强大的报道规模外,在报道的内容方面,由于网络媒体没有采编权,其形成的报道往往是通过从其他传统媒体、网站、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中挑选出具有强大吸引力、噱头的消息转载而来。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平台传播多元,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价值判断,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畅所欲言,信息内容混乱复杂。部分媒体在转载的过程中,专门挑选冲突性强、倾向性明显的评论为消息源,采用夸张、片面的报道手段,煽情的报道文风,对案件单向度地宣传。从事件发展的时间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四段三关”。

(一)散播

借助互联网技术,用户能够及时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再次传播信息如此循环往复。一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从点到线再到面不断扩张,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一阶段的传播可谓是点上传播,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情况下,无规律地分布在网络空间。在容纳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空间中,不能称之为舆论,其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有时甚至被忽视。具体表现为舆论起点分散、信源分散和传播主体分散。起点分散是指诱发舆论的信息出现在影响力较小的媒介,分散在网络的角落;信源分散,某一舆情信息的来源并不是集中分布,而是散落在各个网页、论坛、微博等,分布在不同的媒介。主体分散,网络媒体本身没有采编权,为吸引眼球,制造舆论热点,往往转载一些冲击性较强的消息,而转载主要依赖于网络新媒体,换句话说,消息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包罗万象的网络。

(二)集聚

集聚指原本处于散播状态的舆情信息,在某些传播因子的作用下,在网络媒体的高频率和大数量的挖掘和渲染之下,引发公众的持续关注,形成网络集聚。网民的评论、留言也同步快速增长,形成网民意见参与集聚,多方信息的集聚建构了一个多元的舆论格局。

一是以“微博、微信、社区”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使网民能够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掌握话语权,形成民间舆论场,直接反应公众的意志;二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沟通党和人民的联系,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己任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其不仅包括传统的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还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打造的平台,比如,人民网、中国法制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三是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在媒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媒体舆论场。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场,没有自己独有的舆论观点,一方面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受众的需求,反映受众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反映官方的意见方针。这个阶段是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走势的主要阶段,网络舆论责任主体可以在这个阶段寻求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重合点,正确引导,转危为机、化危为安。

(三)热议

当事件不断在网络上发酵,事件的热度持续不减时,此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共同关注着事件的动态走向。此阶段由于有受众设置议事,网民的参与度也大大提升,社会关注度不减,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热议之后,尤其是一些网络媒体巧借热点,制造话题,以此来吸引受众眼球,借助受众注意力资源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影响力,事件的影响力与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热点加剧传播,关注度持续不减。有时在个别不良媒体的推动下,甚至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如此一来,社会舆论在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强力推动下,相关舆情形成聚焦,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进来,进行舆论分析,热度不减,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无论是舆情事件的主体还是管理者都在处理问题上感到压力倍增,因为在舆论高压下,受众的关注能否有所回应,民众本身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冲突是否得到解决,都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爆发的引擎,稍不留神都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影响和破坏社会秩序,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四)流行

流行一般涉及许多方面,不管是产品、意识、还是行为,都可能像“病毒”一样入侵到受众的心里,形成所谓的“流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和社会影响去扩散思想、观点,让其达到流行。借助网民的关注、分享,甚至模仿,以此来扩大社会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流行阶段并不是必有阶段,其主要涉及那些特别具有代表性的舆论事件,尤其是可能引发受众情绪波动的事件,我们需要通过受众的情绪波动增加受众分享的欲望,比如“躲猫猫”事件,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符号化、标签化,形成社会讽刺,改变受众的认知模型。

二、新时代网络舆情的大数据使用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中,网络舆论引导也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如何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数据流中,准确并及时采集到有用的舆情信息,针对网络舆情的特殊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与应对,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了巨大的挑战。

(一)利用数据技术获取海量网络舆情的数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海量原始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聚类、去重、过滤、转换、建立索引等初步处理,数据挖掘技术是关键。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事件、焦点言论和观点,通过在各传播渠道中的数据抓取并进行舆情分析,对重点事件做一些定制化策略和灵活的逻辑配置。如果仅依靠人力,无论从信息的感知上还是舆情的发现上,都有些过于被动,在海量的数据面前显然难以达到需求。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舆情平台来看(如凡闻系统)已经为各类政府部门和媒体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这些系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24 h全天候的自动抓取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对敏感词进行分类归纳,进行实时预警,最后根据设定好的规则和要求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二)利用大数据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1.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引导群体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个体画像,根据个体的社会属性、行为轨迹和情感变化等信息而描绘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形象。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痕迹定义个人画像。大数据时代,舆情管理部门可以以手机号码实名认证的移动通信大数据为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对收集来的人口社会数据进行挖掘,通过网民的搜索习惯等了解网民的兴趣爱好、情感生活等,进行人群的细分,实现大数据下的“个体画像”。这样不仅能够获取全网相应的人口统计特征和行为信息,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中基于文本的情感分析方法和技术挖掘网民心理特征。

2.利用大数据对网络议题精准传播

在大数据下,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也加入舆论传播的主流阵地,在网络这种民间舆论场的参与下,由政府发声形成的官方舆论场的影响力以及传播效果逐渐“弱化”,由正规渠道传播的权威性的声音与公众的失之交臂,公众只是看到网络舆情的表面信息,而并没有深入了解舆论的本质。大数据作为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手段,能够根据网民的浏览习惯和使用偏好,实现信息推送的精准化和分发高效化,并且了解到用户的呼声以及对舆情渴望得到的回应,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通过大数据对舆情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进行网络舆情回应,掌握话语权,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回应民众诉求,加快网络舆情平息。

3.利用大数据把握舆情引导重要节点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可以依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完整全面地记录网民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捕捉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准确抓住网络舆情传播的节点和关键环节,进而精准定位,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成本,缩短舆情引导反应时间。通常来说,这些节点主要由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中的官方平台,如“大V”、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知名博主等拥有高粉丝的个体构成,而这些“大V”有责任对舆论进行引导,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大数据完善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可以找到这些传播的节点,利用其在网络虚拟领域的影响力和口碑,引领微时代舆论,进而影响和反馈到现实社会公共空间。

三、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网络舆情监控需要多方合力,不仅需要用好,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和人才队伍,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人,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舆情进行规范。

(一)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和人才队伍

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和人才队伍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注意把握好时度效,首先需要注重“度”的把握, 要建立配套的信息公开系统。在进行舆情引导过程中,需要通过正面引导与侧面引导,运用网络媒介实现政务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多的是增加政府对舆情事件的关注与参与,增加公众对于信息的更深入的了解,政府应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增加受众对之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治理手段。另外,要建立专业的舆情引导队伍,队伍的培养需要将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放在首位。还要对舆情有正确的鉴别能力,促进社会治理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网络舆情的法律监管

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不仅涉及技术上的操作,同时更要注意法律至上,良法为治,利用法律手段来开展监管工作。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法治化监管,必须明确其法律边界,本着科学的管理思想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坚持科学立法,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体制。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在法轨道内,依法采用多元方式对各类网络服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机构和媒体以及网民的网络行为或活动等进行监督、引导及规范管理,对违法信息内容和行为依法律和法定程序进行处理,在监管方式及采取措施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法律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结语

网络舆情管理主要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在具体的策略上可充分利用数据检索技术对数据进行信息整合,将复杂的数据转变成为可利用的决策信息,以便在第一时间找到事件的信息源头,帮助有关部门重组完整事件,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囊括全中国信息流量的大型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可利用“数据库+大数据”优化完善国内各方面的监管、监测机制,提高各类舆情信息的监测灵敏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