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院校社科联内涵建设及发展思路研究

2022-01-01王若梅

江苏教育 2022年84期
关键词:社科联双高计划社科

王若梅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目前,江苏有20 所高职院校和27个专业群入选“双高计划”。“双高计划”下的高校社科联建设不仅能加快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也是江苏社科联组织拓展全省社科事业覆盖面的一件大事。抓住“双高计划”契机,强化社科联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是摆在“双高计划”院校面前的重大任务和紧迫课题。

一、高职院校社科联功能定位与建设现状

(一)社科联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科联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学术性团体,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合组织,也是学校社科学术主管部门,是联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兄弟院校社科联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加强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强化社科普及活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社科联应充分发挥“研”“联”优势,以社科联为平台,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相配合,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在学术管理、新型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社科联建设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促进各学会之间、各专业之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优化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机制,提倡学术自由和探索自由。[1]围绕社会发展和“双高”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精心组织对策研究,发挥社科联协调、服务、智囊等综合效能,展示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征,全面提升学校社科工作者的理论自信和研究自觉。

(二)社科联建设梳理

自2004 年起,社科联开始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中出现。2009 年以来,高职院校社科联逐渐在全国推行。江苏高职高专院校的社科联建设起步较晚,部分高职院校(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率先成立了学校社科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科普及、宣传和传播工作,在资源融合、成果转让、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尝试。

2020 年,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江苏“双高计划”院校社科联建设推进会在南京召开。推进会研究部署了江苏省20所“双高计划”院校在社科联建设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提出了“双高计划”院校在社科联建设上要发挥“双高”领航作用,以人文社科为抓手,找准自身定位,搭建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的社科联工作平台,坚持服务社会,推进学校发展。推进会还要求“双高计划”院校争取在1至2年内全面展开社科联建设工作,最大化整合校内外社科资源,形成社科研究合力,让社科联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教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二、学校社科联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在“双高计划”任务的推动下,各大院校积极开展社科联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校科研发展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规范、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做好“内合”与“外联”工作,丰富了社科工作的形式和内涵。[2]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碰到过不少问题与困难,社科联功能的发挥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社科管理定位不明,组织结构不完善

学校社科联组织缺乏独立的管理地位和权限,不具备组织架构能力及行政权力,管理功能相对弱化。具体来说,缺乏专门化的管理队伍,没有设置独立机构,没有行政级别,社科联成员一般都是挂靠在科研管理部门。这给学校社科联工作的开展加大了难度,社科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难以发挥到位。

(二)智库咨政功能不强,预警决策滞后

社科联智库建设往往是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校关系来确定,经常让位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被理解为附属职能,由此导致智库自主服务能力不强,咨政、启智、预警不到位,有滞后或断层现象,研究主题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不强,服务质量起伏不定。由于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支持,科研处于各自为政的“无核”状态。

(三)成果转化路径不畅,内驱动力不足

对社科成果转化工作不够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宣传和落实大多停留在口头和方案表层,且形式单一、途径狭窄,成果转化的内驱动力不足。学校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和固有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没有较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应有价值。

(四)社科特色不够,缺乏品牌意识

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特点往往不利于形成以跨专业或跨学科为项目的科研合力和科研特色。此外,社科工作缺乏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品牌整体规划和校本标识,组织协调和知识协同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三、“双高计划”院校社科联的建设探索

探索“双高计划”院校社科联建设内涵,能最大限度发挥社科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形成社科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合力,丰富学校社科研究的内涵。高职院校社科平台的建设应该立足学校特色与优势,落实“四个抓好”,开发“四条路径”,保障社科联良性平稳发展。

(一)落实社科联建设的“四个抓好”

1.抓好服务机制,搭建智慧科研平台

“双高计划”院校的社科联建设要强化管理人员的内在素质,真正把社科联办成一个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理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的中心和阵地。学校应拓展社科联覆盖面,促进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等跨界融合,为科研构建和谐环境,营造学术氛围。在各类课题申报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教师争取更高的申报平台和更多的研究项目,完善高水平课题的选报工作,实现学校社科联工作与全省社科联工作的全面对接,提高服务效益,同时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2.抓好人才培养,强化民主意识

高职院校社科联既要为学校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智提供舞台,又要注重科研人才的培育,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增强社科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和凝聚力,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引领青年教师走上教科研道路,形成社科强大合力,构建社科工作新格局。学校应增强社科人员的民主意识,加强学术民主管理,监督并纠正违背学术管理规律的制度和操作,规范民主程序,确保社科联活动的方向性和实效性。

3.抓好成果转化,增强社科“经营意识”

多渠道推介科研成果,将优秀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或教育产品,回报社会,回归教育,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学校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社科成果转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和中介机构等的联系,将社科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结合起来,把应用与服务结合起来;改善人文社科成果仅停留在刊物发表的状况,加强社科成果在新形势下的适应性,借助媒介推进成果在管理、决策、咨询、教育等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扩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影响。

4.抓好智库建设,发挥咨政建言功能

智库建设要全面落实《关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等文件要求,以政策决策咨询为主攻方向,发挥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3]建立“互联网+智库”新模式,做好建言献策、咨政育人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挖掘战略性、即时性、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承担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以及创造良好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任务。

(二)开发社科联建设的“四条路径”

1.整合型建设路径

整合内外资源是高校社科联建设的一大特色。社科联建设要重点抓住“联”字,建立以互补为目的的“学院社科联”学术管理系统,建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平台和团队,积极促进文、理、工、商交融,与省社科联、研究所、企业、课题组甚至个人协同合作,打通资源整合渠道,实行市场化运营、平台化运作的社科发展模式。推动社科基地建设,以中长期学术研究方向为主要依据,组建学校社科专家库,统筹社科人才资源、项目资源和社会合作资源,形成社科联独特的“联盟”优势,以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双高计划”的落实。

2.智能型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计划”院校要重点关注社科联建设,打造“社科大学堂”,组织社科专家学者宣讲团,采用“点题”与“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科知识专题讲演。围绕各项学术活动开展社科研究和调查,分类形成知识战略储备,组建智库。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扩大智库的整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民众普遍参与、集“众智”为一体的沟通机制,打造优质的互联网理论智库平台。

3.开放型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社科联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是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一个学术团体,受学校环境影响,又反作用于学校环境。社科联平台与学校其他部门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但又相互独立,在处理信息、知识或资金等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和开放融合的能力。社科联管理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以维持自身的有序性和可控性,从而提升社科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扩大学校的社科影响力,形成行业口碑。

4.特色型建设路径

特色建设是学校社科联项目最大的亮点,个性化校本标识更易彰显核心竞争力。江苏“双高计划”院校要结合学校办学方向,明确自身优势,总结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积淀的文化精神,在苏商文化、商贸物流、高雅艺术、名师名家等人文社科领域提炼特色、形成典型,塑造学校人文社科特色形象。[4]结合“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将社科成果推向市场,将部分社会服务市场化,实行必要的有偿服务,产出收益,增强社科联可持续发展潜力,形成“双高计划”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差异优势。

四、结语

“双高计划”院校应积极拓展社科平台,提高对社科联工作的认识,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扎实推进哲学社科研究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社科联建设对“双高计划”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而“双高计划”也对社科联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

“双高计划”院校的社科联建设要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思维确立新目标,用创新思维审视哲学社科研究的内涵和功能。挖掘高职院校社科研究的交互系统和交叉潜能,深化社科研究的纵横向发散和多维度驱动,构建学校社科研究团队的最佳组合,有效实现科研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社科联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学校参与全省重大社科活动,使学校融入全省社科发展大格局。“双高计划”院校要理清建设路向,探索建设路径,加强与省社科联、兄弟院校社科联的沟通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加大学校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建设力度,实现“双高计划”推进下高校社科联建设的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社科联双高计划社科
社科成果展示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
——云南社科界喜迎党的二十大暨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昆明召开
我校社科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荣获2016年度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