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道路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城市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的再设计研究
2022-01-01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黄志鹏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黄志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高速发展,汽车购买量逐年增长,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挤堵塞成了城市规划的难题,高架桥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的立交桥为交通缓解压力,但桥底空间的浪费或消极使用却成了问题。这些空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光照不足、环境阴湿;功能属性混乱,路口缺失道路渠化,步行空间尺度失衡;交通指引混乱等[1]。由于城市用地紧张,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高架桥底空间的合理利用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一)城市道路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性化设计”就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以人为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和利益,在实现人的利益的同时,促进人对社会整体的反思,从而达到人、车、路最大化的和谐[2]。主要目的是方便行人的行走和行车的便利,道路的功能是满足基本的需求外,更加注重人性关怀,更多地考虑行人内心感受[3]。人性化道路设计,不仅是保持城市稳定运行及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出行舒适安全的基本需求。
(二)城市立交桥下空间剩余空间
剩余空间即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土地未能够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因此在楼与楼、社区与社区等不同形式建筑群中间产生的空间浪费。这些空间无法被有效利用的原因有:(1)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狭窄且不规则;(2)土地被污染;(3)地形限制,如陡坡;(4)被高架把道路分割;(5)原有设施用途改变[4]。文章所研究的剩余空间是指被大城市高架桥道路分割的空间,这部分空间通常会成为垃圾堆积处,流浪者之家,也有些城市用为绿化地带,但并没有根据周围的城市用地做规划。
(三)国内立交桥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总体来看,国内立交桥下空间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立交桥下空间重视度不高,大量空间资源浪费;(2)利用形式单一,表现为以单一的绿化形式为主;(3)受其空间特点及建筑结构等影响,导致利用方向狭窄和利用率不高;(4)空间缺乏管理,长期私人违法占用,导致空间脏乱、威胁道路安全;(5)被合法利用的空间也因为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而使得空间更加凌乱。(6)空间缺少无障碍建筑设计,无障碍建筑设计并非仅仅为残疾人或者老年人(行动有障碍的人)所用,而是面向所有群体的建筑设计,无障碍设计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地活动。就建筑而言,无障碍设计既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四)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特点
派生性:随着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作为高架桥附属的派生空间。
公共性:为政府所管理经营,因此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边角性:被路面交通或其他建筑阻碍,与其他城市空间分隔的城市线性边角地。
劣势性:受采光、安全、噪音、尾气及其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限制,其利用形式和利用效率较其他城市空间具有一定劣势。
二、立交桥下空间要素组成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一)高架桥下部控件组成要素
高架桥下部空间组成要素:顶面,承重柱,地表。
(1)空间范围由立交桥的顶面的外边缘决定;空间尺度由顶面距离地面的高度及顶面的大小决定;空间的形态由顶面要素的形状、顶面要素距离地面的高度及地面实际情况所决定[5]。
(2)承重柱起着限定空间和提供围合感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它将高架路桥下的空间分割成了若干个小的空间,柱体的高度决定了高架路桥下空间的净空高度。
现在国内常见的立交桥柱墩样式可分为:单柱墩、T型柱、双柱墩。不同的桥墩样式会形成不同的立交桥下空间。
(二)立交桥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两侧的灰色空间由两侧通行的车道、两侧人行道及附属设施和两侧相邻的建筑环境等实体要素构成。空间的封闭性可以根据高架桥的高度和与建筑物相邻间距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按照其空间尺度比较方法的限定,高架桥空间的影响范围大概为D=4H,(D为距离高架桥的距离,H为高架桥的高度)[6]。
根据人的视觉特性分析,行人到高架桥距离与高架的梁底高之比在2-3之间,人会感到比较舒适,也能够满足侧向的建筑对日照、通风、采光等基本要求。
三、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的再设计建议
根据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的空间特点、利用形式、周边用地性质,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联系其中以解决空间分割性用地、光环境与声环境不佳用地、社会公共性用地、局部覆盖用地、横向渗透性用地、纵向连续性用地、边界模糊性用地。
(一)空间分割性用地
承重柱在水平方向上高架路将桥下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空间分割性用地在考虑与建筑开建的联系,这样的立交桥下考虑商业用地。
千代田区外神田立交桥下的剩余空间被利用为商业建设,采用这种利用方式与其周边多为商业用地有着分不开的关系。300公尺铁路高架之下三层楼高的电器店以拱间距分隔面宽,形成拱廊。发现空白地便在街区中找到与其尺度一样的物件填充进去,这是东京都市生活者的智慧。
(二)光环境与声环境不佳用地
部分高架桥下空间光线不足,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在立交桥的上部,机动车辆带来的噪声和空气污染等都限制了立交桥下部空间的利用。这样的光环境及声环境不佳场地加入景观休闲空间。在巴西圣保罗市的minhocão高架桥建于1971年,全长3.5公里。线性高架桥附近分布有大量的商业及行政办公用地,还有一个大型的公共文化中心及学院,高密度的建设强度使得此地缺少一个开放空间,沿高架桥下分布的绿化及休闲空间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而且为周边大量的人流提供了休闲空间。
(三)社会公共性用地
高架桥是社会的公共产品之一,为市民全体所有;同时,是非私人所有的土地权,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城市土地资源,因此,高架桥下空间的权属也是公共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用地则将立交桥下剩余空间用作市政服务设施用地或者公共体育场所,呼吁人们健康运动,全民运动。
(四)局部覆盖性用地
对原有的道路空间进行立体分层,使原有冲突的交通流在空间上形成分流,是高架路桥的显著特征,进而产生了上下分离的空间界面,这必然给予底层空间在顶部上有所遮蔽,即覆盖性;同时,对于原有道路空间来说,覆盖性又是局部的,上层交通主要是引导过境的快速车流,即对快速车道给予高架形式的通行,而原有的城市生活性交通,仍在原有道路空间内解决[9]。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整个道路空间中,高架路桥下空间具有局部覆盖性。局部覆盖性用地因为顶部被遮蔽了,下面的空间则能将其利用为停车场。
(五)横向渗透性用地
立交桥下剩余空间与道路两侧的空间以及上部空间是相互渗透的,尤其是与两侧道路空间在视觉上是贯通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界限不明晰,常常是一体的空间形态[1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立交桥对于城市空间是一种分割的状态,但是由于底部空间的渗透性,对原有分离的空间又是一种缝合、连接的功效[11]。横向渗透型的场地,我们需要与周边其他用地联系起来,这些场地周边有地铁、公交车的话,可考虑将其作为公交枢纽的换乘站。
(六)纵向连续性用地
满足功能的需求,道路空间的本质属性便是连续畅通。隶属于这样特性的道路空间中,高架路桥下空间自然继承了其连续性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是伴随高架路桥的纵向延伸展开的,是具有方向性的一种线状延展[12]。纵向连续性的场地因为上下方向都一样,且由柱墩形成半包围空间,则立交桥下剩余空间作车行道。
(七)边界模糊性用地
空间的领域感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功能上的界限不清,在城市管理方面造成混乱,对空间的可识别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受到影响。
(八)小结
长久以来,一说到立交桥下部空间,跃入脑海的一定是昏暗、潮湿、犯罪率高发等负面词汇,使得立交桥下空间一直被忽略,闲置,成为城市剩余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以上的建议案例,我们发现,桥下空间通过整体的、系统的、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手段其实是可以很好地被利用起来的,其利用方式概括为景观及休闲功能用地、交通功能用地、商业建设用地、市政服务设施用地、体育场所用地以及综合功能空间六种。
立交桥下的剩余利用应该以减小桥梁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和节约城市的空间资源为目标,除了道路、停车场、绿化等功能外,桥下空间更多的应作为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综合性、复合化的利用,从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用地效率、美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创造多元化的桥下文化,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形象[13]。
四、人性化设计理念在立交桥下剩余空间中再设计的意义
立交桥下空间只是城市剩余空间的一部分,城市中还有很多诸如建筑物之间的夹角间,地形限制下的剩余空间等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现在的老城之所以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的低效率使用难以被高效率使用代替,于是滋生出一个个“北京式摊大饼”型的城市。老城区的没落,新城区的崛起,然而新城与老城之间不能很好完成衔接,居住区与工作区分离,产生许多潮汐交通和交通拥堵问题。这是所谓的“增量规划”,但我们认为城市更新的目标应该是存量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不断发现城市土地的最佳用途和开发强度,发现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剩余空间,不仅停留在关注土地资源的扩大上,更要注重地上建筑资源的使用及产出,达到老城区的“存量规划”。
城市剩余空间的利用方式大致分为四种:1.建筑植入,2.景观填充,3.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是一个整体,这源自城市生活是一个有机生命系统,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所形成的正规性空间环境,也需要由自下而上所形成的非正规性空间环境,而这些非正规性的空间环境,以城市剩余空间为主,因此说,城市剩余空间的激活及文化重塑与复兴是对城市主体性空间的有益补充,是自下而上的维度中最具活力的存在。因此,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运用可以打通不同建筑之间的隔阂,增加连续性并创造出活跃的公共空间。
最后,现阶段我国人性化设计理念在立交桥下剩余空间中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的建筑及公共设施上没有体现太多人文气息及色彩视觉上的效果。因此,在后续的改造建设过程中,可以在高架桥下的设施上做出新的调整,合理利用空间之余,还能调整市民生活的节奏,为原本布满雾霾灰冷的城市添加一抹色彩,让城市的生活不再单调冰冷。
五、结语
城市立交桥下的剩余空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一资源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同时,城市立交桥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也是关乎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做好城市立交桥下剩余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利用工作,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可以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因此,我们重视城市立交桥的交通功能的同时,对立交桥下的剩余空间也不可轻视。
随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也将不断提高,相应的对立交桥的建设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行立交桥设计时,应注重其与环境的协调,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桥下空间利用应在确保桥梁结构本身及桥下空间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利用方向到设计上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加强软质景观和环境设计,丰富空间利用形式,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有望实现城市道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