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小微企业扶贫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2022-01-01张星傅裕

区域治理 2021年5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小微农村

张星,傅裕

1.南京财经大学;2.中国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

一、江苏省小微企业扶贫工作的现状

2020年底,江苏省实现了全面脱贫,扶贫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但是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此在已经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这就需要各部门各主体实施多种组合扶贫方式,打扶贫组合拳,而在精准扶贫方面,小微企业更擅长于利用自身的逐利特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培育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可为扶贫长效机制的落实输送生力军,这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扶贫持续输入动能的重要途径。

(一)鼓励全民创业,持续催生经济“造血细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嘹亮号角,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不仅是机遇,更是迎时代而上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良好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引线穿起乡村经济发展的各链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该区各乡镇党委政府不仅从本区域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出发,更从当地小微企业的现状出发,找准优势、精准定位、树立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例如,政府鼓励村镇低收入人口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建手工编织、特色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食品等多种行业的小微企业。此外,为鼓励全民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百姓致富、集体增收,淮阴区在财政、税收、金融、项目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扶持。2019年可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共6000多户。这就在政策环境上给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小微企业进乡村”切实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和村民的就业结构,这些令人兴奋活跃的“造血细胞”,正在逐渐成为激活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新动能,给新农村带来了新希望,也给政府指导乡村振兴事业带来了新的方向。

(二)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小微企业是产业链条上的关键参与者,产业扶贫机制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身上,那么寻找主导产业则是农村贯彻企业扶贫政策的首要任务。主导产业不仅会对当前扶贫工作带来直接影响,更会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扶贫产业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选择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势产业不仅应具备强大的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深厚的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利用比较优势减少成本、少走弯路,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二是该产业要有能力拓展市场,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当前整体经济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格局下,放眼农村,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产业是必然趋势,因此小微企业的业务方向必须要具备可期的市场前景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村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的改善;三是重点产业要具备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扶贫主导产业必须能够组织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从而引起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江苏省小微企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小微企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载体,因此这些“造血”机器扶真贫、扶好贫是实施产业扶贫战略、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小微企业扶贫面临如下问题:

(一)私人所有权向集体经济过渡存在困难

研究江苏省重点扶持的12个贫困县的经济状况表明,缺乏集体经济企业是造成村集体收入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小微企业是活跃的乡村精英式个体,在收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小微企业一般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力量薄弱。

(二)缺少社会文化因素嵌入

小微企业在扶贫方面的核心是以参与式扶贫为主,政府在扶持项目时仍然以治贫、治愚、治病为主要内容,局限在物质资源的单方面输入和分配,缺少从文化因素方面着手的有效反贫困措施,不仅没有从文化观念上改变贫困户的思想,也没有从地方文化特色入手,缺少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扶贫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工具性,对影响贫困和脱贫的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外部发展力量对贫困的影响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且考察手段也十分有限。项目之前开展社会经济文化调查的时间很短,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帮助项目援助能够顺利地推行。这就导致人们缺乏对地方性文化的深入研究,忽视了对当地人价值观层面的改造。

(三)被动参与形式化

无论是企业还是贫困村民很难在扶贫工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许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不断地给村民灌输“参与式”思想,强调主动性和参与性,但并未把真正的“参与”思想植根于村民的思想深处,处于边缘和底层的贫困户的声音极易被忽视和淹没。同时也缺乏鼓励小微企业等其他扶贫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扶贫的激励机制,使得政府与农村贫困人口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扶贫项目效益较低,农民返贫率较高。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农村贫困人口应该适应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思想观念必须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四)企业管理模式亟待升级

乡村小微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初级农产品、手工产品,附加值较低,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在市场上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产品创新与管理急需加强。乡村小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贫困人口,知识水平不高,这对于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是短板,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同时销售渠道狭窄,未实现多元化的销售方式。“等着来上门收购,靠着政府来扶持”的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影响下,内需不足、消费减少、相应订单数量减少,这对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造成了致命影响。

三、江苏省进一步开展小微企业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瞄准利益联结点,推动要素资本化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是夯实经济薄弱村经济基础的关键,如何实现私人企业与集体经济的利益耦合是关键,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改变帮扶机制,鼓励各村利用市场杠杆,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供平台+贫困村民供要素”模式,通过整合各类要素来实现利益双赢。鼓励农村贫困人口以土地、有形资产等方式入股小微企业,实现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途径,如资源承包型、资产租赁型、农业开发型、入股分红型、服务创收型、联合发展型等途径。鼓励发展服务型、物业型、休闲观光型、电子商务型、农光互补型等经济类型。加强企业与农民对话,与农村共发展,强化企业的大局意识。企业不仅要从受助者角度,回报政府、回报农村,亦要从施助者的角度保护农村产业根基。推动贫困人口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资本化,化解农村贫困人口与企业的利益冲突,完善贫困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村贫困人口谋取更大的利益。

(二)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挖文化要素

江苏省重点扶持的12个区县大都位于苏北城市,其中徐州、淮安、宿迁位于京杭大运河经过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区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约至40项,具有先天的文化资源禀赋。可借助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联合相关智库开展充分细致的调研,深入挖掘文化要素,将文化要素嵌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文化感染群众,形成自我身份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脉络,避免流于形式的参与式扶贫。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发展好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新途径,以文化产业的兴盛带动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更具战略性。形成文化带园区,借鉴江南文脉论坛,可推动形成大运河苏北文脉论坛的建设,以具有集聚性质的文化园区的形成推动扶贫产业园的形成。

(三)引进人才,组建企业管理队伍

扶贫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简单以实现“数字脱贫”为终点,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脱贫人员返贫。企业是助力“扶智扶志”的有力武器,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从实践经验看,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挖掘人才:一是动员本村在外面工作现已退休且愿意回村发挥余热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士担任企业组织的负责人,这样的人对养育自己的村庄和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且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二是吸引在外求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回村发展,将其管理职能看作无形资产,参与企业分红;三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的企业进行监督,杜绝寻租。优秀的管理队伍不仅利于企业及乡村的蓬勃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当地居民思想落后问题,帮助贫困农民转变自身思想,阻断贫困在父辈、祖辈的代际传递。

(四)利用“互联网+”,多元化拓宽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模式下,跨界合作、跨区域合作不仅节约交易成本,且能实现互利共赢,如中国邮政、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手机App都增加了扶贫助农选项,将贫困地区的滞销农产品搬上手机,将贫困村的产品拉入庞大客户群,不仅助力贫困村滞销产品的销售,同时各大金融机构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利用好短视频平台、OTT 流媒体平台、自媒体等,加强与各大平台知名带货人的合作,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注入公信力元素,号召参与扶贫工作的公职人员对其所负责的片区进行充分了解后放下姿态加入平台参与“云”经营,不仅有助于政府树立阳光形象,同时能够加深与基层民众的联系,为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小微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隐形贫困人口
小微企业借款人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