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核心价值与比较优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多维探析

2022-01-01欧阳康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道路

□欧阳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在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和可行道路。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学习、传承了社会主义,又不是一些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也学习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模式,又不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时间中走过世界数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功地转化为中华民族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罕见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成就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路,也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发展道路,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也是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之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明以全新形态进入当代人类文明体系。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历史伟业,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我们为之倍感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绝不是一个轻而易举、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和一蹴而就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经历了从发展理念、价值选择和制度构建多维合一的思想探索和实践构建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试错而不断探索、变革和创造的过程。笔者尝试从解析“数字之谜”来探析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进退兴衰,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从解析“思想之谜”来探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的思想进步;从解析“价值之谜”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性创新;从解析“特色之谜”来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探析其丰富内涵与制度保障。笔者以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上各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跨越式发展,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构建起中华文明新形态,并引领着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之谜:百年中国道路让中华民族站在时代制高点,彰显强大功能

一条道路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是由其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来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重要价值,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国人民通过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百年奋斗,站在了民族发展的时代制高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历史和学理相交汇的角度看,笔者以为,谈论一个民族的复兴,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历史上曾经兴盛过,没有兴盛过谈不上复兴;二是兴盛又衰败了,没有衰败则不必要谈复兴。这两个条件对于中华民族都是充分适用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客观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具体而又深刻的内涵。

第一,古代中国曾经有过相当的辉煌。据历史经济学家研究,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1820年,中国的GDP在全球范围内占比约33%[1]。当时中国一个国家的GDP比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20%。

第二,近代中国曾经有过严重的衰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受尽欺凌,与世界的差距迅速扩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份额中仅占4.6%。从1820年的33%降到1949年的4.6%,只用了129年的时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历史。

第三,现代中国进入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美国来做比较。据统计,如果按照美元来算,中国GDP在1978年约1495.41亿,美国的GDP总量是23515.99亿,中国的GDP占美国 GDP总量的6.36%,美国的GDP是中国GDP总量的15.7倍。经过40年的发展,到2018年,中国的GDP总量上升为138948.18亿,是40年前的92倍,而美国的GDP总量上升为206118.61亿,是40年前的8.8倍,中国的GDP总量占到美国GDP总量的67.41%,美国GDP总量是中国GDP总量的1.48倍。中国从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8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1%(1)以上数据通过比对当年的美元换算率而得,具体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以及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高宗旨,以举国体制和万众一心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最大限度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完成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复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GDP增长2.3%,成为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的快速发展当然不仅是指GDP的快速增长,也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最经典的表述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罕见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无疑也给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思想之谜:超越现代化的思想误区,确立思想引领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对现代化的深刻认识作为自己的必要思想前提的,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伟大觉醒。但历史地回顾,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理解过程和曲折的探索过程。

对于世界现代化,一般是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而就其思想根源,则应回溯到欧洲文艺复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与世界现代化在近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曾经有过古代辉煌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已经严重落伍,却仍然一直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直到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国人才知道世界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正在走向全球化。我们在帝国主义的强力入侵和长期欺凌中被动地体验着现代化、认识着现代化。这一段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沉的经济之痛、社会之痛、制度之痛、政治之痛,其实最根本的是民族心理之痛。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创伤。

由于现代化借助并伴随着帝国主义洋枪洋炮而进入中华民族的视野,成为一种带来民族屈辱的外在力量,所以中华民族对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有质疑,对其认识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存在很多误解,历经了一个由畏惧、追寻、脱离、误解、隔离到自觉追求的非常曲折的认识历程。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有一种特殊的和复杂的畏惧心理状态。当时我们主要是关注并努力地学习器物意义上的现代化,兴起了洋务运动,兴实业,办工业,买洋枪洋炮,组建了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等等,但是从深层心理结构中我们对现代化仍然持有极大的疑虑,甚至不怀好感,对其感到畏惧,陷入一种特殊意义的“现代化的围城”[2]。当时我们搞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西方的器物现代化,并希望通过中国的器物现代化来抵御西方式的现代化,这叫作“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逐渐地学科技、学教育、学管理、学制度,等等,但我们在骨子里一直有一种追问:到底应当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近代以来围绕中西关系的长期“体”与“用”之争,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应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体”和“用”之间是内在相关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帝国主义入侵激发了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些先进思想家产生了学习和追寻西方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提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深入反思和深刻批判中国的国民性,有的甚至主张不惜“全盘西化”,要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当时的中国,各种思想纷争,各种主义登场,各种道路博弈,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思想迷茫。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激发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国民党两党协力推翻了北洋军阀。随着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重新陷入内战。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们基本上顾不上搞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畏惧现代化、追求现代化到脱离现代化的漫长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明确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宏伟目标,有了搞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但也曾经误解现代化,把现代化归结为工业化、重工业化以至于重点提高钢产量,并急于搞现代化,走向了全民大炼钢铁,出现了“浮夸风”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我们明确提出了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国防,要搞“四个现代化”。应该说这本身并不错,但是对现代化的这种理解还不够全面。尤其是“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逐步发生偏差,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偏差,最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可以说没有找到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见《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2月,第17页。。这里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误解和拒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邓小平将现代化作为“三个面向”之一,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追寻和创造现代化。

正是经历如此严峻的思想失误和长期的思想探索,追寻现代化和谋求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广大成员心灵深处最基础、最根本、最深层、最重要也最持久的梦想。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起来,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民主、自由和解放,并以此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获得最广大中国人民最热烈、最勇敢、最积极和最持久的支持与参与,获得最强大的主体性力量。

三、价值之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价值坐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坎坷曲折得出的最为深刻而又重要的思想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既不能走与西方式现代化相伴随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又不能简单地走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反思数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根本结论。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人口的中国大地上内在地和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伟大时代使命。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与实践运作,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上,作为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坐标,引领着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独立自主。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那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站起来,作为一个自主的民族站起来,在政治上站起来,在法律上站起来,在心理上站起来,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的主题发生转换,那就是从战争走向和平,由革命走向建设,建设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和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把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直接指向了现代化,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国防。在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更是明确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那个时候开始,“四个现代化”这个核心价值开始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特别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然,确立现代化的价值坐标,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其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客观地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难免直接地遭遇帝国主义的封锁。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彻底否定斯大林,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中国共产党不得不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付出相当精力开展与苏联修正主义的论争。我们自身也曾经出现一些思想失误,有过对现代化的简单化误解,还曾经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等。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消解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寻和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自觉。通过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国共产党人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辩证法、真理观和历史观,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那就是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更加合理地改变世界[3]。由于从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就有了思想解放,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了改革开放,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性主题。中华民族内在的创造力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取得极大进展。

中国人民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也造就了更加开放和更加自信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向世界学习,向现代化国家和人民学习,向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学习。可以说,只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无论是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交往方式、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文化形态,甚至治理模式,我们都在全面学习和引入,并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整合和再创造,使之融入中国现代化的有机体系。正是通过对现代化的学习、研究、建设、探索、变革、创新,我们不仅逐步加入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工业、科技、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快速的进步。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经历了对于世界现代化的百年跟跑,现在在一些领域逐步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接近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地,进入到了同行阶段,甚至在一些领域里开始占领了世界文明的高地,不排除在未来一定时期开始领跑,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

四、特色之谜: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彰显制度优势

通过百年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一颗初心,智慧统筹全球治理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大局,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这三种逻辑内在地统摄起来,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和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展示出鲜明的制度优势,发挥出强大的治理效能,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4]。

就其战略地位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地确立现代化在中国国家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始终如一的目标来加以追寻和构建,由此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说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条件、付诸实施并不断创新的历史,展示出清晰的发展演进逻辑。从成立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通过各个阶段的艰苦奋斗来不懈地加以推进。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开展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开展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就其发展目标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而又牢固地确立人在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把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发展动力,历史性地超越于以资本和利润为驱动力的西方式现代化。就其数量而言,这里所说的人是十四亿人口,中国式现代化造就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现代化新中国,其成果惠及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就其层次而言,这里所说的人是中国的所有人,不分东南西北,不分城市乡村,不分职业行业,不分民族种族,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老弱病残,惠及所有中国人。就其底线而言,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在一个曾经有6亿~7亿贫困人口的大国,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史无前例,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属绝无仅有。就其中端而言,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所有人的小康,每一个民族的小康,每一个人的小康,让中华民族追求小康的久远梦想首次全面实现。就其高端而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提升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生活品位。就其未来发展而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价值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就其内容体系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内容结构,根据中国的实际加以探索和创新,构建起具有视野更加广袤和内容更加丰富的新型现代化体系。现代化源自西方,原本具有丰富内容,例如,理性化,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工业化,以张扬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大机器生产和与之相应的工业革命;市场化,以航海和跨国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革命;都市化,以生产社会化和服务规模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革命;民主化,以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命;法治化,以建立能够保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革命,等等[2]。依托于对现代化多种要素的历史理解和实践构建,先后形成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例如,西欧模式、北美模式、苏东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向世界学习,既传承和运用了世界现代化的核心进步要素,也学习借鉴了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但不照抄照搬,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不断拓展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其内涵。我们由早期提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展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而构建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而提升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格局。

就其政治体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确立我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高度关注制度建设。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慧地、成功地转化为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国际环境和促进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国家制度分为三个层面,即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我们在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中不断推进中国的各个层次的制度建设,为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从根本制度的层面看,中国的国家制度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我们一方面始终坚持和保证根本制度的稳定性,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同时又不断地加以变革和创新,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指导思想而言,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创造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尤其重视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让百年老党能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生机与活力。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但又自觉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将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内在结合,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内在结合起来,从根本制度上保持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性。从中国的基本制度的层面来看,包含了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很多方面,对各方面的制度,我们根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对于这些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在数十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切实加以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广泛的政治基础。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制度,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人民政治协商和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推进全过程的民主协商,加强协商民主政治建设,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使得社会各种政治力量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坚持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参与,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谋民族复兴大业。通过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形式,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积极性,最广泛地实现人民民主。

就其经济体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起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从而既能保证经济总体安全又能保持经济运行活力。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体系,是各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着力点,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内容。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体系。就所有制基础而言,我们由单一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复合所有制体系,创造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外来资本、合作资本、个体资本和多种形式多种比例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既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能够为国家体系和国民经济提供坚实可靠主体力量,成为应对各种经济风险的压舱石,又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遇,使社会变得更具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就分配方式而言,我们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复合式分配方式,努力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按劳分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分配方式使得各种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充分地加入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活力。最近党中央明确提出通过三次分配调节公平与效率,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运行机制而言,我国在全世界首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其由辅助性作用提升到基础性作用进而提升到决定性作用,赋予经济发展极大活力;另一方面并没有放弃政府的经济责任,要求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运行规律而发挥必要的、合理的和适度的宏观调控,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内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尊重价值规律,激发市场活力,又能防止失序混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在必要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事、难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

就其文化根基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建起中华文化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开展了全方位、多路向的思想探索与精神创新活动,推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自信。一是深入发掘和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智慧,为当代中华民族寻找最为深沉的传统文化之根,又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得以活化,进入当代中华思想文化体系,也使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得更加深沉与厚重。二是向当代世界现代化的先进思想文化学习,为当代中华民族寻找最为先进的现代思想和发展道路借鉴,又努力使之适合当代中国的国情,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水准。三是回到马克思,探析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科学指导思想,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三种路向的积极探索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内涵,极大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价值意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内在结合起来,既运用于指导当代中国实践,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又立足于当代中国人民的实践而进行全新的创造,实现了一种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深深植根于传统,敏锐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站在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和价值制高点,从而有可能引领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就其世界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西方现代化以对落后的和弱小国家的欺凌、掠夺和奴役为条件,造就了一个殖民主义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战略机遇,将国际国内的各种资源汇聚成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洪流,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构建起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不仅服务于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促进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造福于世界人民,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