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中国道路经验的历史考察

2022-01-01杜志章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杜志章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突出“成功”这条主线;通过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来凝聚共识、鼓舞士气;通过概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来坚定对未来的信念和信心。《决议》概括了包括“坚持中国道路”在内的十条宝贵经验,是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历史经验,这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内在根源。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付出了巨大艰辛、经历了无数曲折之后而成功走出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既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科学社会主义重大成果,也深深地带上 “中国特色”的民族性烙印。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中国道路包括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当前语境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向未来,坚持中国道路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俄国革命为参照,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苏联的帮助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然而,早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先后出现了一些错误指导路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不是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而是教条化地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论述,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迷信苏联共产党的经验;二是苏联共产党及其所掌控的共产国际以“导师”身份指导中国革命,很少顾及中国的特殊情况;三是当中国局势变化导致其国家利益和国际主义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共产党往往优先考虑其国家利益,对中国革命作出错误指示。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路线得到了广泛拥护。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明确制定了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由此,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任务。概括说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走中国道路有三次重大转折。

一是,党的纲领从“一大纲领”发展到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1]等。但因为中国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资产阶级并不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阶级,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也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当时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解放。结合这一实际,党的二大才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这一纲领被称为最低纲领,包括“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三大使命,而一大纲领则被视为最高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制定,为中国共产党“两步走”革命构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开端。

二是,革命道路从“城市武装暴动”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暴力革命学说,即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革命。无论是巴黎公社运动还是十月革命走的都是城市中心暴力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也坚持城市中心论,北伐战争以及北伐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无一不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然而,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共产党发起的一系列武装斗争受挫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之后,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全面总结了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思考了中国革命前途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什么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主要是基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到,“1871年,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大多数。当时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的革命,才能成为真正把大多数吸引到运动中来的‘人民’革命”[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也是如此,工人阶级只有二百多万人,占人口总数约0.5%,而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半无产阶级),因此共产党必须走向农村、联合农民阶级才能构成人民革命。

三是,革命路线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转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路线。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王明路线”在军事上、组织上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道路的伟大尝试。从党的二大加入共产国际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重大决策和革命行动一直受共产国际领导。虽然共产国际的领导和帮助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中国实际的了解,也作出过许多错误的指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因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挫折。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根本方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依据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构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只意味着走完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即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推进社会革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处于领导地位,其变革社会的手段就不再是暴力革命,而是在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提下把社会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制度变成社会主义制度,其手段是和平的,因而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通常称为“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伴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长期在农村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在冷战对峙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战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给予大力的援助,这就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此外,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教条化的理解,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因而在较长时期内被“左”倾思想束缚。这一时期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建构起了现代化的国防体系等,也经历了曲折,为改革开放之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道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基础上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过渡时期”的论断,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3]。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中国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采取的是强制性改造,即对一切私有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财产进行没收并重新分配。而中国除了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强制改造之外,对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采取和平赎买,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作为补偿,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这不仅减小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还因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增强了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有利于维持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二者之间是“一体”与“两翼”的关系。该路线的实施,并没有因为社会制度变革而中断生产力发展,相反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且取得巨大成就,表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即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因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各种理论和政策,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对于苏共二十大的讨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什么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5]。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新中国开始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党的八大明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陈云在八大所作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走中国式道路的积极探索。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法。然而,由于中苏论战引起的中苏关系日益恶化,在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过程中,中国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转向了教条化,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但是,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试图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尝试是难能可贵的,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留下宝贵的经验。

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时代议题,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方之行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指出了姓“资”姓“社”的要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邓小平南方谈话,搁置了姓“资”姓“社”争论,凝聚了改革开放共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事实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是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无关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之根本。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这是中国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论断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全党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已形成共识。概括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也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从GDP总量上看,2001年中国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2005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新中国GDP总量超越之路(1950 —201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003/13/61492514_864613914.shtml.。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7]22。

四、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难题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具体蕴涵着以下“十个新”:一是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新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转变为“五位一体”总体总局;五是新的现代化步骤,中国现代化目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六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七是新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既要讲效率,更要讲公平”;八是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九是新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是新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这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而至今风华正茂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中华文化的精华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相结合,深刻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概括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我们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也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结 语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革命道路,开辟了“一化三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从方法论角度看,“两个结合”是中国道路形成的重要机制。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又是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回答时代之问、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它将毫无价值,也毫无生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回答中国现实问题,它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它的生命力才得以增强;同样,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和狭隘性,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7]66。二是“外来思潮与本土文化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它必须契合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才能在中国引起“共鸣”,才能扎根中国;同样,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任务,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总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9]。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