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分析与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2022-01-01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刘志颖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 赵 攀 王 帅 刘志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议题,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减碳降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业农村碳排放的基本特点
(一)从排放总量看,农业碳排放比重相对较低,考虑碳汇因素后碳净排放为负值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测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524亿吨,我国碳排放量约为123亿吨,占全球碳排放量四分之一左右。从狭义农业活动看,农林牧渔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7.65%,明显低于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①。由于植被碳汇的自然属性,林地、草地、湿地、农地、海洋②等是主要的自然固碳渠道。据统计,全国农业、林业吸收碳量约10.6亿吨,考虑碳汇因素,狭义的农林牧渔整体净碳排放为-1.1亿吨。从广义的农业活动看,综合土地用途变更、农资工业品投入、农业生产运输用能、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全生产周期活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超过16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20%左右。
(二)从行业分布看,农业活动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经营活动中有少量碳排放
在农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计占到99%以上,其中种植业占53%,畜牧业占46%。林业和渔业分别占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0.5%和0.6%③,主要集中于树种培育、运输、采伐以及渔业的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环节。近年来,全国种植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比重不断提升,原因是我国农作物含碳农资使用快速增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所下降,主要受益于我国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从排放源看,农业活动碳排放主要来自种养殖直接排放、农业投入品、农业废弃物和农业用能
从农业活动直接和间接投入的碳排放看,种养活动直接碳排放占比约42.8%,主要是水稻种植和动物肠道发酵;间接碳排放占比约57.2%,其中农业投入品、农业废弃物及相关能源的碳排放分别占29.8%、11.3%和16.15%。从能源和非能源排放看,农业活动中非能源碳排放量占比约为84%,能源碳排放量占比约16%。近年来,农业非能源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原因是政府对高产作物品种推广、化肥农药农资使用限制和地膜产品的升级改良。农业能源碳排放增长较快,主要是因为种养行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能源用量大幅增加④。
(四)从排放强度看,农业碳排放增速远低于我国碳排放整体增速,农业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2008至2018年,农业整体碳排放年均增速1.31%,低于同期我国碳排放整体增速1.43个百分点,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由9.51%降至7.65%。以每万元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农业碳排放强度由2.48吨/万元降至1.46吨/万元,单位排放强度降低1.02,下降比例达41%。其中,每吨粮食碳排放量由2008年的0.84吨降至2018年的0.74吨,降幅12%。每吨畜肉碳排放量由2008年的3.83吨降至2018年3.56吨,降幅7%⑤。
(五)从区域分布看,我国农业碳排放量省际差距较大,集中于部分水稻种植和畜牧业大省
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大多集中于农业大省。其中,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江苏、山东、安徽、江西、黑龙江、广西、内蒙古、广东等12个省农业碳排放合计超过6亿吨,占全国农业碳排放量的65%以上。从各地碳排放结构看,江西、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省的农业碳排放以水稻种植碳排放为主,占其农业非能源碳排放总量60%以上。青海、内蒙古、贵州、宁夏、云南等畜牧业大省以动物肠道发酵碳排放为主,占其农业非能源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⑥。
(六)从生活消费看,农村居民含碳产品消费量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但后续碳排量存在上升可能,通过改善消费方式减碳空间较大
按户籍人口测算,农村人均碳排放量约3.15吨,是城市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22%,原因是农村居民含碳产品消费量低。如农村每百户居民汽车保有量仅为城市的57%,空调保有量仅为城市的48%,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保有量也明显低于城市。以家用空调为例,按照每用电1千瓦时对应碳排放0.7千克、年均运行90天测算,农村地区每年空调使用产生约1.2亿吨温室气体,仅为城市的30%。需要关注的是,受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和固有生活习惯影响,煤炭在农村生活用能温室气体排放占据首位,农民生活能源碳排放较大。2018年全国农村能源消费量达5.62亿吨标准煤⑦。
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路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快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
(一)农业种植领域
在土地耕作方面,土地翻耕会破坏土壤有机碳库⑧,造成土地中有机碳流失到空气中形成碳排放。据有关机构研究,采取科学耕作方式,会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流失。在旱地农田免耕、翻耕、机耕等常用耕作方式中,免耕减碳方式效果最好。在农业用水方面,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3%,有超过2800万公顷农田处于缺水状态。据统计,目前全国超过1.5亿亩农田仍然依靠地下抽水方式实施灌溉,平均每年挖凿和水泵消耗碳当量达到5000万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5%。在农资利用方面,我国是世界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单位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生产和施用环节产生大量碳排放。据测算,我国主要氮肥即尿素的生产过程能耗达到1555公斤煤/吨尿素。在作物育种方面,根据农科院数据,农作物生长效率与生产环节碳排放呈现明显负相关。高产品种由于成长周期短、营养转换率高,温室气体排放相对较少。以水稻为例,近50年来我国水稻通过品种改良与稻作技术创新,在单产提高130%的同时,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下降70%。
推进农业“碳中和”,要发挥农田固碳减碳作用,减少种植业碳排放。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节水设施农业,推动化肥农药减量施用,降低种植业单位排放强度。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推行实施免耕、有机肥施用、土壤修复等保护性措施,降低土壤有机碳流失,提高固碳增汇能力。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应用。加快培育推广高产品种,提升养分吸收能力,减少农资投入。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秸秆还田和使用可循环可再生地膜农资,推广农牧渔复合经营方式。
(二)养殖业领域
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禽畜养殖每年大约产生87.69亿吨碳排放,占排放总量的18%。从养殖品类看,不同禽畜种类碳排放量差距较大,其中牛类等反刍类家畜排放量最高。据牛津大学研究,以肠道消化排放量测算,2019年全球牛类碳排放超过50亿吨,大致相当于美国全年排放总量。一头奶牛碳排放量约等于2头肉牛、14头绵羊、22头山羊、74头生猪,相当于20个成人。在我国畜牧业饲养结构中,由于生猪饲养比重较高,牛羊肉类占比较低,以目前牲畜存栏规模测算,生猪行业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高。从养殖链条看,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饲料生产、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环节。如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总量达40亿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万吨。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普查数据,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一年废水排放量超过100亿吨,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量总和。从养殖规模看,我国畜禽养殖以中小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分散养殖农户为主,饲养管理和粪污排放存在较强随意性,易产生过量温室气体。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通过采取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可达30%。一是调整饲养结构。适当增加禽类等低碳排放动物养殖比例,对奶牛、肉牛等动物推行精细化适度规模养殖,延长奶牛泌乳周期,提高养殖产出效率。二是优化饲养技术。由于饲料成分与动物消化排放的氮磷含量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禽畜养殖特点,优化饲料成分配方,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措施,减少动物肠道CH4排放,提高饲料转化率。三是加强畜舍管理。根据禽畜生长需要,精准调控畜舍环境和饲养密度,应用低碳循环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装备,减少饲养生产环节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四是推广粪污循环利用。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回收利用CH4、覆盖露天贮存的粪污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三)乡村建设领域。
据国家城乡和住房建设部数据,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为19.6亿吨,主要是建筑的电力、采暖等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15%,以县域住房面积占比60%测算,我国县域建筑年碳排放达12亿吨。在农村住房方面,农房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等全过程均产生碳排放,据调查,其中碳排放的50%来源于水泥、钢铁、铝材等建材生产环节,每年农村住房耗材超过30亿吨。在农村供暖方面,目前农村取暖热源依赖分散式煤炭采暖,我国北方农村集中供暖率仅为6%,远低于城镇平均水平(78%)。在农村供水方面,农村供水管网设施相对落后,取水、净水、输水、排水以及后续污水处理等环节漏损率偏高,造成农村供水用电的碳排放高于城市。以某地级市为例,2019年县域农村供水漏损率约为14%,高于城区6个百分点,每百吨供水耗电量超过城区供水的40%以上。
县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县城和乡村低碳建设。一是做好农村住房规划。基于农村人口流动态势、承载能力和传统文化等要素,统筹推进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布置能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避免“大拆大建”。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积极推广保温、节水、可循环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推进老旧房屋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提升农房建筑质量,提高住宅使用寿命。三是加强农村管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利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工业余热等方式,提高热力使用效能,降低单位能耗。
(四)农村二三产业领域。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县域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乡村旅游及各类服务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能源需求和含碳废弃物排放也随之持续增加。在农产品加工方面,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23.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8万家,据有关学者研究,纺织、造纸和食品加工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在农产品运输方面,相比农产品就地销售,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运行、专业车辆运输等产生较高能耗。在乡村旅游方面,目前,全国农家乐超过200万家,乡村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3亿人次,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亿人次。据有关学者测算,仅乡村旅游餐饮行业,按照每人每天饮食产生约0.7千克碳排放,每年乡村旅游产生餐饮类碳排放达115万吨。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要求,与农村生态建设相协调,提升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水平。一是推动农用机械和加工机具节能改造升级。优化农产品加工机具电磁及结构设计,改造制造工艺,提升锅炉、电机、风机、变压器、水泵等重点农用设备系统效能。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优化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展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提升智能运营能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三是优化生产包装流程。对农产品包装实施轻量化、模块化设计,减少包装浪费。四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垃圾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固废污水排放。
称取预处理的红枸杞粉2g(精确到0.0001),在超声时间为3min,温度为60℃,超声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采用料液比为1∶35、1∶40、1∶45、1∶50、1∶55的条件下提取,过滤,醇沉,定容后按照1.3.2.1的方法测定吸光值,计算多糖的提取率。
(五)农民生活领域。
通过碳足迹追踪发现,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年轻农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改变,农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长较快,主要集中于家庭生活(用电取暖)、出行、饮食等领域。在饮食习惯方面,研究表明,素食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同等重量情况下远小于肉食,全素和奶蛋素食产生人均碳足迹分别为杂食食谱的59%和65%,食用畜肉制品碳排量约为同样质量蔬菜的10倍以上。而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增速已经显著超过城市,以猪肉消费为例,人均消费量由2008年的12.7千克提升至2018年的23千克,增速约为城市同期水平的4.6倍。在家电消费方面,农村家电保有量不断提升,每百户拥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台数达到307个,尽管数量低于城市约10%,但能耗总量和平均能耗均高于城市。在交通出行方面,不同于城市地区丰富的出行选择,多数农村地区出行方式相对简单,交通能耗和碳排放量相对城市较低。据有关学者调查,农村地区家用汽车、公交车等使用比例较低,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出行使用占比达72%。根据有关交通工具平均能耗测算,农村人均出行每百公里碳排放量约为11.5千克,仅为城市水平的38%左右。在生活垃圾方面,相比城市地区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处置,农村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仍不完善。从可再生能源回收看,大部分村庄还依赖传统人力“走街串巷”形式回收,据有关环保公司调研,部分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中,废纸张、塑料、玻璃和金属等可回收资源占比不足20%,行业经营效率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大力推广农村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碳减排。一是引导农民树立平衡饮食理念。逐步建立低碳健康的饮食结构,提高食物中的素食占比。二是杜绝农民日常浪费。重点解决农村红白宴请、乡亲聚餐等活动的食物浪费,引导农民在日用品、服装首饰购买使用上合理规划、厉行节约。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通过奖励等形式引导农民收集可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对高碳排放、高污染的有害垃圾实施集中清运处理。四是加强农民低碳消费激励。简化节能奖补流程,鼓励农民购买节能家电和低碳交通工具。
三、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工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涉农金融机构要将农业农村减污降碳作为绿色金融重要支持领域,认真落实国家各项部署要求,找准金融服务着力点,创新政策产品,健全支持保障和风险防控措施,深化外部合作对接,不断提升农业领域减碳固碳成效。
(一)明确支持重点
涉农金融机构要聚焦农业农村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抓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要支持农田建设和管理,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退化耕地治理和耕地轮作休耕。要支持森林草原生态保护,重点支持县域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储备林、防护林建设和草原生态修复。要支持农业化学品减量投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肥还田、农膜回收和高效饲料配方生产、秸秆氨化青贮。要支持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重点支持农村沼气工程、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地源热泵、太阳灶、光伏发电等项目。
(二)加强产品创新。
紧盯农业农村减碳降污融资需求,在继续推广林权、排污权等产品基础上,加大“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创新农田节水等合同收益权贷款产品,以项目实施后节水收益为还款来源,为农田供水服务运营商提供信贷支持。创新森林碳汇质押贷款产品,采取“碳汇质押+远期约定回购”方式,将林木资源经专业三方机构测算后折算成碳汇价值,作为贷款的质押担保,补充设定林业碳汇远期约定回购,防控质押物处置风险。创新低碳农机具抵押贷款产品,对列入中央、省财政补贴范围的绿色农机具,推出农机抵押贷款产品。
(三)完善支持政策
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国家关于减碳固碳的部署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出台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对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的农田建设开发项目,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允许以耕地占补平衡节余指标交易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对从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养殖圈舍、畜禽活体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进行信贷支持。对农业碳减排技术研发、大型环保养殖设备生产、农业源温室气体检测仪器制造等科技型企业,纳入科创企业重点支持名单,接受企业以专利权、商标权等核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
(四)强化制度支持
涉农金融机构要建立涉农行业ESG评级体系,作为客户财务指标的重要补充,为信贷准入、客户管理、贷款定价提供支持。要提高生态产品抵押率,完善押品管理办法,将林业碳汇、碳交易权、排污权等绿色权益认定为合格质押物,增强绿色资产融资能力。要建立碳汇与利率定价挂钩机制,根据涉农绿色信贷项目的减碳量和碳汇,分级确定差异化贷款定价。要建立县域绿色贷款快办机制,开通县域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通道,优先开展固定资产调查,实施优先审批、优先办结,提高受理审批效率。
(五)建立专业队伍
注释
① 根据CAIT Climate数据库以及田成诗等人研究报告《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水平评价》整理测算。
② 海洋碳汇是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全球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由海洋生物捕获,由于目前相关数据争议较大,故未列入研究范围。
③ 根据田成诗等人研究报告《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水平评价》、陈瑶研究报告《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测度及增汇减排路径研究》以及邵桂兰等人研究报告《基于LMDI法的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研究》整理测算。
④ 本部分数据根据田成诗等人研究报告《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水平评价》及张广胜等人研究报告《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整理测算。
⑤ 本部分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测算。
⑥ 本部分数据根据田成诗等人研究报告《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水平评价》及张广胜等人研究报告《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整理测算。
⑦ 本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⑧ 土壤有机碳是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