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定位

2022-01-01颜晓峰

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颜晓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精辟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丰富、深刻的内涵,全面准确把握这一范畴的定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比较定位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论述,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立的方法论基础,破除了以西方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唯一模式、唯一标准的教条化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潮流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跋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

(一)与西方现代化相对应的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始于西方,西方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现代化的主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首先是与西方现代化相对应的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这表明了党领导的现代化是独立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在中华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从文明来源看,是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成果,但起根基作用、支柱作用的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不同的文明基础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从制度形态看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983年6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页。这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从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阐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时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4)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特征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二)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相对应的中国式现代化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二战结束后兴起的社会主义阵营,也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仍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其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较,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同时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下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突出的政党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一整套不断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支撑,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的制度优势。

(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应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由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追求中步履艰难。有的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导致国家的内乱;有的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有的不能独立自主决定国家的前途,处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掌控之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从本国国情出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定位,要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来理解,特别是要放在新时代推进和拓展的成功经验中来把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表现形式。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突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更加自觉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源泉。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共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领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起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战略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域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的发展路径,这就要求“并联”的领域随着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拓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域主要是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就是“四个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四个现代化”、重点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是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这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等。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层次拓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生活需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决定了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十四五”宏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就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到新的层次,不仅是全面脱贫,而且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仅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且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共同富裕,而且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境界拓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精辟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境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在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中心任务,只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途径,只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不仅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而且是为人类谋进步的中国推动,是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鲜明旗帜。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拓展

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领导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中获得成功的。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史所罕见的惊涛骇浪,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比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来推进,既抵御外部环境风险,又利用新的战略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前行。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定位

中国式现代化有许多重要特征和丰富内涵,在这些特征和内涵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范畴定位的核心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这就点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成功走出的道路、踔厉奋发取得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特征,都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都是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的体现。比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创造高度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建设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党的全面领导则保证了自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二)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础

现代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即现代化是为了谁去发展、依靠谁来建设,现代化的成果主要由谁来享用等,这就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必然是资本的所有者、占有者、支配者的权利和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现代化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最高价值的现代化。坚持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由于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技术驱动、技术支撑,更为根本的是制度驱动、制度支撑。西方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造就的,在这一进程中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化的严重弊端和社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还是重要制度,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制度和最大优势。世纪疫情是对各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治理体系的全面考验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

党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形态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支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成果。人类文明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资本主义开始了现代化文明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的现代化文明,从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区分,形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究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为历史前提,高于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型文明。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文明新形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是各个文明领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