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四个关键“度”

2022-01-01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知识专业课程

黄 刚

(徐州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还提供了遵循原则,即“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所有专业课都要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都要肩负“思政担”。因此,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和改革已成为高校和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食品类专业主要培养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领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品质控制、产品销售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普遍开设“有机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课程内容普遍蕴含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关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效果综合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究其原因,科学合理的评价既有助于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又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1]。由于食品类专业尚未建立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导致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具有随意性,进而影响到专业课顺利达成育人目标。

本文尝试从课程思政的目标明确度、挖掘充分度、内容融合度以及效果达成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食品类专业科学制定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明确度

食品类专业课程制定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合理设计思政教育目标,本研究认为目标设计主要涉及方向性、明确性以及具体性等三方面问题。

第一,教育目标正确。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思政”,课程思政的灵魂是“讲政治”,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专业课程必须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政治思想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评价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度时,首先看具体内容是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比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其次看教师能否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否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否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政治培养目标说清、讲透[2]。

第二,教育目标明确。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教育部把“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放在“十大育人体系”之首,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食品类专业课程从政策层面评价思政教育目标是否明确的判断依据。其次,食品类专业课程属于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应当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和认识世界,这是食品类专业课程评价思政教育目标在理论层面是否明确的判断依据。最后,从内容层面看,食品类专业课程评价思政教育目标需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培养学生“诚信、质量、安全、绿色”等专业精神,能够根据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比如,“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包括,通过学习国际、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引导学生敬畏法律、尊重生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3];“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有,通过学习食品营养学基础理论和各类食物营养价值介绍,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果实、懂得感恩,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和追求健康食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教育目标具体。专业课程能否顺利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把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细分成每一个可执行的子目标,细节决定成败,如果缺少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和执行,再好的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专业课程评价思政教育目标是否具体,主要看是否根据课程特点把既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并体现在课程大纲、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章节和内容的教学,实现每一个子目标都应该有明确的设计。

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充分度

专业课程是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不以数量来衡量,而是以挖掘的充分程度衡量[4]。究其原因,思政元素数量是一个绝对指标,不同课程之间没有可比性,课程不同,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重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务实精神、工匠精神等,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挖掘度是一个相对指标,不同课程之间具有可比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充分度指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量与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蕴含量成正比,比率越大,思政元素挖掘的充分度越高,教师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越强。

专业课程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和关键工作是深刻理解并掌握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蕴含量,进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和数量没有统一的权威标准,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发掘,由于专业课教师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个体差异,不同专业课程对于思政育人作用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程度也有较大差距,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因素内容和范围的认识也不统一。因此,食品类专业应当科学认定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给出参考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人类健康、经济基础、文化传承等方面息息相关。食品类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包含食品药品安全与健康、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环境保护与利用、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爱国敬业与安全诚信、哲学思维与职业观、生命意识与价值等;具体到某一门食品类专业课程,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侧重点各有不同,“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课程重在优化与改进食品操作流程和设计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以及务实作风;“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敬畏法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传递爱国、法制、责任、敬业、担当等社会正能量;“食品工艺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调以及哲学思辨,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饮食文化,教师可以据此评价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到位。

三、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直接把思政内容以附加、标签的方式生硬加入,而是要把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高不高,主要看教师能否把思政元素无缝、无痕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如同思政元素之“盐”溶入专业知识之“汤”,何时放“盐”?放多少“盐”?既要讲究科学,也需要艺术。“盐”放早了,则“思政营养”流失,“盐”放多了,则“思政味”过重,喧宾夺主,“盐”放少了,则“思政味”过淡,没有效果。因此,评价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关键要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时长、内容以及方式是否得体、恰当,能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以及价值共鸣。如何使思政之“盐”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之“汤”,使“汤”咸淡适中,这是难题,更是挑战,为此,需要考察教师是否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第一,是否找准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而思政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因此,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在教育、培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是紧密契合和高度关联。对于食品类专业课程而言,其教育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成为“舌尖上的安全”和“健康中国”的坚定守卫者和真正践行者。食品类专业课程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也不同。比如,食品安全、质量、健康、绿色等专业知识与诚信、责任、爱岗、敬业等教育内容相契合;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等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和谐、友善等教育内容相契合;食品添加剂与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科学伦理、辩证思维、追求真理等教育内容相契合;食品专业综合训练与工厂设计、实践创新、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等教育内容相契合。

第二,是否找准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内容的“切入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是指在上述“契合点”基础上需要重点进述的“突破点”,何时切入?以何种方式切入?切入量是多少?需要专业教师事先仔细绘制不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标识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切入[4]。比如,“食品学科与专业导论”课讲授食品科学发展史和食品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时,可以自然切入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食品感官评定”课讲授食品掺伪鉴别、感官检验以及理化分析时,可以自然切入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饮食文化概论”课讲授饮食文化时,可以自然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

第三,是否找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点”。“关注点”即“共鸣点”,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解决学生的思维误区和现实困惑。比如,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战和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食品行业影响,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外时政大事,认清美国的霸权主义本质,引领大学生感悟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解的职业伦理观;结合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等民生焦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四、食品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达成度

课程思政达成度指课程思政实际教学效果与预设教育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评价课程思政达成度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如实反映课程教学是否提高大学生的“德性”,是否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达成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教”的达成度和“学”的达成度。“教”的达成度主要指教师是否按照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子目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专业课教师是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5];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行业知识、行业能力以及行业思维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专业思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食品类专业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的达成度主要是考查安全、质量、健康、绿色、诚信、责任、道德、伦理等思政元素是否按照既定教学计划有机融入专业教学。

“学”的达成度主要评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以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思维以及行为习惯,多大程度达到专业课程预设的思政育人目标。不同于专业课程更加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期末考核,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达成度考核更加注重实践过程,普遍采取教师、学生、小组以及家长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除了在期末考试中加入涉及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诚信、责任等思政元素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食品类专业课程更应该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比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习实训,基于真实材料综合判断学生是否在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纪律作风、学习态度、职业情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是否一定程度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食品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生活行为习惯,由于优良品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更多需要潜移默化影响和长时间观察才能判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评价思维和方法,针对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问题展开长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探索。

猜你喜欢

食品类专业知识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究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工科食品类专业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