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人物支点,突破小说教学的瓶颈

2022-01-01陈波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文|陈波波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体。小说中蕴含着语言表达、结构设置、环境烘托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对于学生阅读感知和实践表达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解读人物形象作为小说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借助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学会理解小说,习得表达方法,洞察小说主题。

一、借助情节发展,立体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从表面上看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本质是内在因果关系的呈现。小说中的情节包含了诸多因素,有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人物之间的紧密关系,有鲜活的环境等。不同的小说,其展现出来的故事结构和板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是从起因到经过最后到结果的一般性模式,有的则是一波三折的起伏式结构,还有的是层层剥笋的递进式结构……不同的结构形成了情节叙述或简或丰的特点,体现了小说内在的表达张力,从而渲染出相应的氛围。

《桥》(六年级上册)一文在情节的设置与呈现上就别具特色,借助于内在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这篇小说时,教师需要紧扣推动情节发展具有转折价值的事件和人物,利用矛盾走近人物。比如老汉先是将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后来又将其“推上木桥”,由此就构建了情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矛盾。在阅读了小说的最后,所有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小伙子与老汉原来是父子关系,原本的矛盾不仅制造了情节发展中的悬念,同时也在展现老汉富有原则的党性下,展现出极富温情的人性光辉。因此,教师就在情节发展的转折处,引导学生积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老汉将小伙子揪出来时,内心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揣摩其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支部书记内心的独特世界。还可以从老汉将小伙子推向木桥的情节,感受其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当我们都知道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之后,一切又变得如此顺理成章。如此形成的巨大落差,就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走向老支书内心世界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感知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对人物形象的体悟,有了更加多维、更加立体的收获,更洞察了作者借助矛盾冲突来构建情节的独特魅力。

二、借助双重环境,关联突显人物形象

环境是小说文体三要素之一,与情节相互协调,共同指向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在于渲染氛围、展现人物的内在特点;而社会环境,则更多的在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文化特征和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中的环境是所有人物言行展现的背景,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的各种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说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环境下人物的情感特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言行。从而在自我感知、交流融通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情感体验,把握独特的内在认知。

还以《桥》一文为例,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贯串于整个小说之中,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不断变化,与情节的发展融为一体。比如开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洪水侵袭,营造出灾难来临的恐怖,这就为渲染和衬托后文中老支书的表现埋下了伏笔;随后,作者对洪水的一次次简练的描写,更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节发展的明线作为架构课堂的线索,也可以尝试着借助环境描写的暗线达到统整课堂的目的。再比如《穷人》一文在一开始,作者就对屋内外的环境进行了描写,屋外寒风凛冽,而屋内虽然陈设简陋,但温暖而舒适,在无形之中就展现了女主人公桑娜的贤惠与善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果窄化为仅仅是渲染氛围,其实是不够的,只有将其与小说文体特点进行关联,时刻把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要点,才能真正洞察作者描写环境的作用,也才能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中展现出其积极的力量。

三、借助表达方法,对比展现人物形象

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扁平式人物和圆润式人物两种。其中,扁平式的人物相对固定,个性特征也相对平稳,在情节的推动下,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圆润式的人物则会展现出相对丰富的个性特征,且人物的个性也更加复杂。因此,作者在展现人物特点时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其中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结合就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先来看《桥》,其篇幅相对较短,但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可谓是字字珠玑,简练之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体验。比如“他像一座山”,简单的比喻背后将老支书在群众心目中靠山的特点展现了出来,在灾难来临之前,就如同是一根定海神针,稳定了局面。在后来,作者又将其比喻为“一头豹子”,借助豹子迅猛的特点,将其与人物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让雷厉风行、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至上位置的共产党员形象凸显了出来。

再比如《穷人》一文中,作者展现桑娜善良的品质时,为什么要描写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呢?这不是无形之中让桑娜的善良打折扣了吗?为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桑娜家本身就非常贫穷,自己家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收下西蒙家的两个孩子进行一番纠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这种纠结与矛盾,不仅不会让桑娜的善良打折扣,反而会更加真实,在侧面烘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合理的侧面描写能让人物的善良更加弥足珍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小说展现、刻画人物形象的要义,不仅关注了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更从作者表达的维度,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表达意趣,更好地突出了文本的内在力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聚焦文本主题,深入审视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核心意图,更是推动小说发展的动力。从小说的本质来看,其主题的涉猎面非常广,可以展现人性的特点,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只有紧扣主题来阅读小说,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在独特环境下一言一行背后所蕴藏的真意。

比如《在柏林》,从这篇小说的题目看是“在柏林”,但文中描写的故事却是发生在即将驶出柏林的列车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德国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肆意地侵略着其他国家。这篇小说另辟蹊径,只有三百多字,并没有对战争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场景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完全迥异的方法和描写,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进行了别样化的表达。作者这种以异常视角展现常态现象的手法,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够聚焦小视角,窥探更为宏大的主题。在没有战争硝烟的列车车厢中,感受到战争对人类的侵害,不仅仅在于肉体,更在于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教师可以聚焦作者对这位老妇人称呼的变化,从开始的“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到后来的“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再到后来的“可怜的妇人”,一直到最后环节中“我的妻子”“他们的母亲”,短短三百字,对人物的称呼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作者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这位老妇人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从对这位老妇人不断变化的称呼中,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发展都聚焦在一节车厢中,空间虽然窄小,但每个人最后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都是思绪万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想象此时此刻,他们会在想什么,从而将这篇小说意欲展现出来的小说主题,在学生的练笔和表达中揭示出来,帮助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形成控诉战争、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

教师应紧扣人物形象这一认知支点,作为解构文本、架构课堂的突破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洞察方法、辨析主题。

猜你喜欢

桑娜人物形象小说
穷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穷人》梗概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