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阅读链接”,指导学生深度学习
2022-01-01程洪娣
文|程洪娣
统编本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板块创新,“阅读链接”便是众多创新点之一。“阅读链接”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教学载体作用呢?不少教师要么对“阅读链接”视而不见,要么是一句带过,造成“阅读链接”资源的严重浪费。教师应紧扣“阅读链接”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有效利用“阅读链接”推进课堂深度学习,最大程度发挥“阅读链接”的应用价值。
一、依据文体分类,强化文体意识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编制方法,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来编排课文。从语文要素这条主线来分析,按照文体进行编排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将相同体裁的文章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阅读链接”作为阅读课文的配套板块,自然也体现出这一特点。教师在运用“阅读链接”时,不妨依据文体进行分类,通过“阅读链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体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主阅读某一种文体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设计的“阅读链接”内容节选自巴金先生的《筑渝道上》。《筑渝道上》和《鸟的天堂》从体裁来看,都属于散文体裁。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抒情,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再从“阅读链接”选段内容分析,该选段侧重于抒情,是引导学生学习抒情表达方式的有效资源。为此,基于“阅读链接”,我设计了结尾改写活动。活动一:探究《鸟的天堂》之浓情。结合文章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以及文章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说说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活动二:直抒《鸟的天堂》之厚意。阅读“阅读链接”部分,说说该段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尝试借鉴该段抒情方式,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改写,让作者蕴藏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依据文体对“阅读链接”进行分类,抓住散文抒情专项训练点,先引导学生探究《鸟的天堂》一文蕴藏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写景深入到抒情。在此基础上,再聚焦“借景抒情”,引导学生开展结尾改写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抒情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最后以“阅读链接”搭建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学会直抒胸臆。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深入,并聚焦写法特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依据主题分类,培养整合能力
主题具有统领作用,是统编本教材单元编制的主线之一。“阅读链接”作为阅读文本的助读体系,在板块设计时常常采用主题链接形式,将相同、相近主题的文本内容或者教学资源作为“阅读链接”。教师在运用“阅读链接”时,可以依据主题进行分类,在主题统摄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多样化信息整合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的“阅读链接”不是独立的文章,也不是文本片段,而是四首古诗中的四组诗句。四组诗句都是围绕“丁香”进行编排,与《丁香结》一文主题相似。于是,围绕“丁香”这个主题,我利用“阅读链接”设计了以下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丁香结》中的人生启迪。《丁香结》一文,作者从丁香结这个自然景观进行提炼,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发。结合丁香结的特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活动二:“阅读链接”的丁香情怀。丁香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欢,引起人们的关注,请阅读“阅读链接”部分,查阅资料或者搜索网络,将四组诗句还原到古诗中,以小组为单位,探一探古诗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依据主题对“阅读链接”进行分类,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阅读,以文本《丁香结》为支架,提炼“丁香结”给学生的人生启发。再从文本延展开来,走向“阅读链接”中的四组诗句,但不局限于四组诗句,而是将诗句还原到四首古诗中。这样设计,打破课堂和课外的局限,拉近现代文和古代诗词的距离,从宏观聚焦微观,指向“丁香”。学生通过把握古诗中的丁香特点,由景入情,在信息整合过程中感悟到丁香厚重的文化内涵。丁香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物,而是成为某一思想、某种情怀的承载物,学生阅读敏感性得到有效发展,对文本理解将更加深入。
三、依据话题分类,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文本往往都是抓住某一个话题展开,“阅读链接”设计时,往往注重在内容上与阅读文本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样的话题为拓展阅读创造了机遇。教师可以依据话题对“阅读链接”进行分类,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课本中走出来,向更加广泛的话题推进,从而深化学生对某一话题的认知,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也使文本阅读得到较好的拓展。
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设计的“阅读链接”是《七子之歌》,这两篇文章的体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主题又比较一致:《圆明园的毁灭》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悲惨之事,皇家园林的毁灭意味着中华文明被侵略者践踏,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着屈辱;《七子之歌》所描写的则是我国的澳门被割让之后,澳门人民内心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因此,两篇文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就可以借助“阅读链接”来开展同话题阅读活动。活动一:爱国主题畅想。《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记叙了我国最著名的园林所遭受的屈辱,在学生有了这一感受之后,就可以结合“阅读链接”中的《七子之歌》,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去思考《七子之歌》中的“我”有着什么样的意味,去思考在被霸占的日子里,在澳门人民的身上可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尝试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活动二:红色小诗创作。创作是学生乐意做的事,在有了重要的学习收获之后,学生更容易有创作的动机。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捕捉学生的动机,适时让学生进行探索、创作。《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为当时中国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所作的组诗。这样的一首现代诗歌,直抒胸臆,将爱国人士、普通百姓盼望回归祖国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七子之歌》的创作形式,自拟题目,以一个当时中国人的身份,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去创写一首小诗,将爱国情感表达出来。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阅读链接”来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活动一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也可以受到较好的爱国教育。活动二则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创作诗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从而让教学达到一个新高度。
四、依据要素分类,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编制的又一主线,它聚焦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基本的学习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节点。从这个层面分析,教师应依据语文要素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教材配套设计的“阅读链接”片段出自《除夕》,都与“春节”这个话题有关。然而,从单元主题来看,同样的春节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的风俗,跨度比较大。教师在运用“阅读链接”时,不妨依据语文要素进行分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为此,我开展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同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春节。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比较两篇文章或者选段展现出的春节习俗,说说它们的异同。活动二: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习俗。比较阅读《北京的春节》和《除夕》,说说闽南除夕习俗的独特性。再以“春节习俗”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以小组为单元,编写一份“多彩的春节,多彩的习俗”手抄报。
抓住语文要素,发挥“阅读链接”的触发效应,在比较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发展。
总之,“阅读链接”不可小觑,对“阅读链接”进行合理利用,教学将更加深入,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