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

2022-01-01谭建光

青年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志愿志愿者

■ 谭建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获得新机遇、激发新动力。尤其是步入“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志愿服务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推动力量,也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此,志愿服务要主动与党和政府的发展要求相结合,主动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在新发展阶段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具体,充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2],对志愿服务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了深入了解新发展阶段志愿服务的新发展动向,笔者开展了系列调查研究,试图归纳总结新发展阶段下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新趋势。

一、研究说明

步入“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志愿服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既需要回顾和总结发展的特色,也要展望和分析发展的趋势。其实,无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探寻和把握发展趋势,研究发展方向。同样,当代中国志愿服务诞生和发展过程及对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对志愿服务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或是从整体状况分析志愿服务发展趋势[3];或从具体领域切入如中国志愿服务法治化趋势[4]、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趋势[5-6]、企业志愿服务发展趋势[7-8]、国外志愿服务发展趋势[9]等。其中,本人于2005年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背景,提出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化、志愿服务团体独立化、志愿服务活动效益化、志愿服务资金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化、志愿服务人员长期化、志愿服务管理层次化、志愿服务交往多样化、志愿服务网络普遍化、志愿服务保障法制化等志愿服务十大趋势[10];2016年,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背景,提出志愿服务成为国家战略、志愿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志愿文化呈现多样形态、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分层发展、志愿服务项目分类实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日趋普遍、志愿服务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建立、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成为国际品牌等志愿服务十大趋势[11]。在“十三五”时期,志愿服务获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志愿者回信,对志愿服务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颁布,中央文明委、中宣部、民政部、团中央等印发多个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的政策文件。

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成为中国发展新格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该对志愿服务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判断。为此,本课题组采用查阅文献、个案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自2019年以来,结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内容,先后到全国13个省市区,60多个县市区,13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深入交流、开展调查,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发展的具体情况。2020年,我们通过“社志会”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联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了解志愿服务发展状况。第一次是2020年3月开展的“防疫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926份。第二次是2020年4月开展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551份。第三次是2020年8月开展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564份。与此同时,课题组与联系密切的3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了详细交流,整理汇总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对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的发展愿望和期待。现根据上述调查的结果,撰写研究报告,供同仁参考和交流。

二、发展趋势

课题组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出十个新趋势,其中既有原来发展趋势的延伸拓展,也有新出现的趋势,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一、新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新思想新理论作用的充分发挥,引领各行各业的发展创新。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新思想的引领尤为明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2]。新时代的志愿者不仅是“献爱心”“做好事”,而且要在奉献和服务中体现责任与担当,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促进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提出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激励乡村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实现“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拓展新服务、创造新生活”的目标。根据本课题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志愿者对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中,选择“传播新时代新思想”的占70.97%,选择“倡导文明生活习惯”的占60.51%,排列第一、二位。与此同时,关爱和扶助功能仍然获得体现、受到重视。调查发现,新思想引领志愿服务,让志愿者“有志向、有勇气、有热情”,感受到爱心奉献和真诚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志愿者而言,开展志愿服务不仅关爱和帮助了具体的服务对象,而且为中国新时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让志愿者特别有自豪感。

第二、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普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的关系不断发展、丰富。20世纪80年代,人们询问“学雷锋是不是志愿服务?”因为,当时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是现代从欧美国家引进,借鉴港澳地区经验;对源于新中国的“学雷锋、做好事”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丰富。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的一部分是学雷锋”,将志愿服务分割开来,认为只有源于中华传统和新中国文化的部分才与学雷锋密切相关,源于引进外国经验的志愿服务就属于另外的部分。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学雷锋就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也就是说在世界志愿服务的宝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志愿服务”。这样,在全国各地重新掀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热潮,主要有两个发展变化: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党的宗旨理念、新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等元素,融合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之中,让广大干部群众、城乡居民越来越接受、越来越喜欢。二是不断丰富“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内容,开拓创新,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的理念和文化,让雷锋精神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新时代,“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主体的多元结构,本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党员全员性、多领域、广覆盖式参与,是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主体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体现并增强了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主体的先进性、示范性与带动性”[13],也吸引和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到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热潮中。这样,“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中国特色的亮丽品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第三、党员志愿服务发挥示范作用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经历“自发兴起-团青推动-多元发展-党政统筹-社会繁荣”的阶段。最初社会民间探索发展时,党组织、党员参与的活跃度不够,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信志愿者,并对志愿服务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激励志愿服务发展壮大、作出贡献;党和政府出台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保障。这样,党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日趋高涨,发挥“党员先行、党员示范、党员带动”的积极作用。从本课题组“防疫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数据看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认为党员发挥“引领作用”的占40.76%,发挥“带动作用”的占30.74%;发挥“示范作用”的占23.03%。也就是说,党员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服务、“下沉服务”,冲锋在前、勇当先锋,激励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做好疫情防控。此外,根据本课题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数据,从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看,党员“每月参与1~2次”的占33.29%,群众“每月参与1~2次”的占22.53%,党员比群众高出十余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党员“从未参与”的占7.07%,群众“从未参与”的占24.03%,群众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比党员高出近十七个百分点。可见,在党组织的号召和推动下,党员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积极,在志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关爱和帮助社区、农村群众,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团员青年成为志愿服务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4]在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团员青年也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先锋力量。一方面,共青团组织发起建立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成立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积极探索在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发挥青年的创新特点,发挥引领作用。根据本课题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志愿者认为所在农村的共青团组织“管理当地的青年志愿服务事务”的占53.79%,“与当地青年公益社团有密切联系”的占32.97%。即共青团通过积极联系和管理青年志愿组织、青年公益机构,为各地区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创新活力,作出突出贡献。另外,在同一个调查上关于“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中创新的主要做法”,受访者认为是“策划新颖活泼的思想传播形式”占56.32%,“推广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占42.32%,“设计时尚有趣的志愿服务项目”占41.24%。虽然在乡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发展中,年轻人大都外出求学和务工,留下来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中不是主力。但是,一方面,外出读大学或外出务工的青年,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回乡的时候,也会积极给乡村社区带来志愿服务的活力,包括策划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网络信息传播、做好乡村墙绘和村庄规划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也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青年回乡进入村委会参与管理,开展农副产业的创业发展,青年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志愿服务,提供新思维、新做法,带来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群团改革,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为乡村社区团支部配备兼职书记,一些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员工志愿者、青年专业志愿者前来乡村社区,担任团干部的同时也成为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社区带来志愿服务的生机活力,促进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

第五、文明实践激活农村志愿服务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500多个全国试点县区、1000多个省市级试点县区都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委书记、县长等担任总队长,推动乡镇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村居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鼓励群众建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活跃群众思想、激励群众创新提供新动力”[15]。本课题组调查发现,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教育,也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本课题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文明实践既包含“传播新时代新思想”(占70.97%),也包含“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占60.51%);既包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占44.67%),也包括“建设生态美丽家园”(占35.80%)和“做好扶贫助困服务”(占33.66%)。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近年来在乡村社区推广最快、覆盖最广、效果突出、反响强烈的志愿服务类型。同时,广大干部群众希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带来“精神面貌变好、邻里关系和睦、村居环境美丽、文化娱乐丰富、经济产业发展、家庭关系改善”等效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本研究团队从2018年12月开始配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专业辅导,先后到60多个试点县区、130多个乡村社区进行调查交流,看到志愿服务带给村庄的可喜变化,带给群众的切实改善,越来越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生机活力。

第六、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日趋重要

志愿服务对于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也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诞生的“枫桥经验”,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红枫义警”“老杨工作室”等志愿者参与治理的经验增添新活力、发挥新作用。各地区的政法工作、综合治理、基层治理、网格管理等等,也从单纯的“硬性管理”转向“软硬结合”,发挥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柔性管理”的优势,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安社会。从本课题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在“您所在农村主要开展哪些乡村治理服务内容”问题上,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开展讨论会,吸收村民对开展志愿服务等的意见”(占53.79%),“号召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占51.98%。一方面,以志愿服务的交流讨论作为乡村社区民主参与、治理创新的途径之一。在长期关注个人利益和小家庭利益的环境中,村民事务讨论往往陷入“利益之争”“计较纠纷”,让民主协商受到干扰和阻碍。通过吸引居民、村民共同讨论志愿服务,为他人利益、公共利益贡献爱心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共同感觉,更容易达成共识,便于推进服务。与此同时,将群众同心协力商议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做法转为社区事务、村庄事务的讨论交流,培养城乡群众的协商民主意识,有利于共同探寻解决问题、改善环境的对策。另一方面,发现和激励乡村社区的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参与志愿服务,并且鼓励民意领袖、团队骨干成为热心志愿者,能够在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中提高居民群体、村民群体的素质能力,逐渐成为村居治理的积极力量。

第七、关爱帮困志愿服务深入细化

关爱扶助、帮困助困的志愿服务,长期以来都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重点。一方面,针对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贫困农民等特殊对象的服务不断细化深化;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经济转型、工作生活波动中出现的新困难群体提供温馨温暖、切实有效的关爱服务。根据本课题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平时参加过的志愿服务中,参与过“扶贫帮困”服务的占39.58%,具体有多种类型。一是助老服务,尤其是针对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病困老人的服务。不少地区的志愿者专门针对高龄并患有疾病的老人组建专门的服务队伍,提供“多对一”的关爱帮扶。因为,高龄疾病老人面临许多困难,服务需求多样,既有身体病痛需要减缓,也有生活困难需要帮助,还有心理困惑需要开解,因此拥有医疗健康知识、营养卫生知识、心理沟通技巧、助老交流技巧的志愿者特别受欢迎。二是助残服务。不仅仅是关心帮助残疾人,而且为他们的创业就业寻找机遇、提供机会,也吸引和激励残疾人受到帮助之后也参与志愿服务,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体验自信和自豪。三是助学服务。不仅包括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支教服务,也包括在城市中为流动儿童提供素质提升的服务,帮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获得阳光生活,获得综合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有些乡村社区拓展关爱服务内容,提出“四为服务”模式,即“为老、为少、为中、为众”志愿服务。“为老”是关爱帮助老人的服务;“为少”是关爱帮助儿童的服务;“为中”是关爱帮助“上有老、下有小”并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中年人;“为众”是关爱帮助本地人的同时也关爱帮助外来人员。这些志愿服务的新理念、新做法,对于构建新时代的友爱互助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第八、文化民俗志愿服务掀起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对乡村社区民俗文化价值的认知经历了曲折变化。初期受到“崇洋媚外”“喜新厌旧”的思潮冲击,很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弃。进入新时代,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现中国文化习俗,包括乡村社区的文化习俗,具有独特价值和普遍魅力。这样,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社区、农村,帮助群众挖掘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提炼、积极传播。根据本课题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问及“所在农村主要开展哪些民俗文化服务”时,选择“文化墙绘”的占49.33%,选择“主题宣传栏”的占45.74%,“宣传册、书籍、期刊”等的占35.33%,其次还有“建筑物”(祠堂、特色建筑参观点等)占26.71%,“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占15.94%。可见,乡村社区民俗文化类志愿服务丰富多样,并且还开发出新类型、新内容。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很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农村,开展“乡村规划”志愿服务,通过发掘农村的传统民俗、生活习俗,融合到时代发展格局之中,凸显特色和魅力,也创造发展的机遇。还有许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乡村社区开展“文化墙绘”志愿服务,既描绘和宣传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也描绘乡村社区人们的文化记忆、传说故事。这样,干部群众随时看到主流文化的影响,也随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如今,民俗文化志愿服务逐渐延伸到挖掘乡村社区的传统,记录人们的回忆和叙述,整理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第九、志愿服务组织专业规范发展

在志愿服务发展的早期,曾经出现过被群众批评简单化、浅显化的现象,认为志愿服务停留在“扫大街、看老人、做表演”的“老三样”。但是,进入新时代,伴随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增多,不断出现分化、细化、深化,延伸出各类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关爱社会人群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从本课题组“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类型不断增多,运用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价值的服务越来越多。受访者认为“农村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志愿者能在服务中发挥职业特长或专业才能”的占65.50%,即希望将所学所有的知识技能运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有效帮助他人和社会;认为“志愿者能在开展服务前获得知识性、技能性的服务培训”的占46.48%,即希望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获得专业培训和辅导,掌握更多精准服务的知识技能;认为“建成以职业或特长划分的专业志愿队(例如:法律志愿队、医疗志愿队等)”占42.88%,即希望推进专业化服务,建设具有特定专长、发挥更具实效的专业志愿组织。过去,很多志愿者要求“有机会参加志愿服务就好”,现在志愿者更多是要求“参加能够发挥特长的志愿服务”。另外,随着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专业化与网络传播推广紧密结合,发挥出特殊的效果。在本课题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中,在“您曾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队伍主要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问题上,受访者选择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志愿服务信息、进行传播推广的占80.02%,网络宣传成为绝大多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常态化渠道,也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的新趋势。

第十、中国志愿服务国际影响扩大

志愿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交流的各个阶段而呈现不同的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志愿服务的发展较多引进和学习港澳地区或国外经验,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志愿服务较多学习香港经验和台湾经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等系列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成功开展之后,世界日益关注和重视中国志愿服务的特色和魅力,出现“双向交流”的趋势,即中国志愿者学习外国经验的同时,也传播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念文化、做法经验。2020年中国志愿者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各国引起更大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传播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一个机遇。根据本课题组“防疫志愿服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受访者“您认为我国防控‘新冠’疫情工作在国际社会的印象是”时,受访者选择“敢于担当责任”的占47.76%,选择“防控有力”的占40.23%。在同一个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我国防控“新冠”疫情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中,选择“党的坚强领导”的占84.86%,“医护人员的专业奉献”的占84.89%。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人们对党的坚强领导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的印象最为深刻、评价最高。特别是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疫情蔓延的情况相比较,当中国有效控制疫情,逐渐复工复产的时候,人们更加信任党的领导、更加珍惜和感谢医护人员的奉献。从国际的观察和分析看,最初对于中国采取“封城”等措施还有不同意见,但是伴随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有效防控,欧美疫情肆意蔓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有越来越深刻的印象,产生越来越好的评价。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服务,从做“摆渡人”志愿者,为“方舱医院”等运送食物器具;到做“温暖人”志愿者,为“隔离观察”的群众送菜送物;再到“守护人”志愿者,为车站、路口提供防控检查服务等等,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既体现在国际赛会的“微笑”服务,也体现在应急时刻的“热心”服务,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贴心”服务和人与人交往的“暖心”服务,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三、几点启示

我们通过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获得一些发现和启迪。

第一、志愿服务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步入新时代,志愿服务面临新挑战,需要适应新需求、拓展新服务、解决新问题。首先,新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普及;其次,志愿服务越来越融入党建工作、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工作之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再次,志愿服务在不断深化关爱扶助的同时,创新方式和内容,延伸出多样化、灵活性的服务项目,为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作出贡献。这些发展和变化,成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志愿服务的特色亮点,让中国志愿服务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二、志愿服务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

进入“十四五”时期,志愿服务发展面临国内国际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7]。“两个大局”也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把握的格局,是志愿服务发展要适应的新局势。一方面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和推动志愿服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给志愿者回信和讲话,国家和地方志愿服务的政策体系逐渐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第一次将志愿者人数占人口比例13%的要求写进《规划》,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十四五”时期,可以预见将对志愿服务提出更高的发展数量和质量要求。现在,很多地区的志愿者人数占人口比例达到15%甚至17%,此外,也更加关注志愿者服务素质以及志愿组织发展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发展变化加快,不断出现新特点、新情况。既有创新特点、活跃特色的元素,如网络志愿服务流行,创意志愿服务涌现,专业志愿服务拓展等等;也带来协同发展矛盾、组织内部纠纷、服务项目困境、服务评价复杂等新问题,无论是积极变化还是面临问题,都需要加强统筹管理、推进规范发展。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中国志愿服务必须要积极适应、不断创新,激发生机活力,主动作出贡献。

第三、志愿服务有效促进社会发展与治理创新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从纯粹民间行为,到部门推动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将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11]。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志愿服务在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工作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2]。志愿服务成为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途径,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夯实党组织的广泛群众基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成为“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不断深入,在“扶贫扶志”“扶贫扶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方兴未艾,为广大农民创造发展致富的多样化机遇。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逐渐活跃,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载体。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日趋重要,引导广大群众保护自己生活与发展的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志愿服务体现价值,激励中国志愿者为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这样,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和治理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第四、志愿服务“助人”与“育人”双功能日趋凸显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发现‘助人’与‘育人’是并行发展的‘双主线’”[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和激励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伴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国民素质的提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友善互助能力提升、国际合作素质提升等等。在国家加大核心价值观培养、加大公民道德教育的同时,通过志愿服务让干部群众、城乡居民在服务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素质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值得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十四五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