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青年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1-01张良驯

青年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

■ 张良驯

从2021年开始的五年是中国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与青年发展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涉及青年发展事务和青年发展工作的众多议题。《“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6,这更是契合了青年发展的工作理念,指引着青年发展的前进方向。对“十四五”时期青年发展主题、青年发展内容和青年发展立足点做出阐述,能够使我们更有力地推进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为《青年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青年发展在多领域得到展开和深化,使青年能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突出青年高质量发展主题

青年发展主题是对青年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何种位置的表征,与青年发展政策如何制定、青年发展工作实践如何开展直接相关。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青年发展主题在“十四五”时期要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目前青年首先发展、青年优先发展两种说法的基础上,提出青年高质量发展。青年高质量发展既是青年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同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青年首先发展、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实践转型。

(一)青年首先发展

关于青年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青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是青年“首先”发展。原文是这样说的:“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2]。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青年发展规划》是从青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角度,对青年发展的“首先性”进行阐述的。正因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所以,党和国家事业要得到发展,青年就要首先得到发展。在此之前,关于青年社会作用讲得最多的是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发展规划》第一次在国家公共政策层面提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深化了青年社会作用的内涵。因为,“中坚力量”肯定了青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中是骨干分子,起到了支撑作用,从而成为“对青年社会角色的一种新的现实定位”[3]。

青年首先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青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地位,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青年要首先得到发展。理解青年首先发展的关键在于,青年首先发展是由青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青年首先发展是“青年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客观反映”[4],因为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当下建设者,更是将来的接班人,具有现在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力军的双重角色。青年首先发展讲的是发展次序,即青年在时间上先得到发展,然后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得到发展。或者说,只有青年先得到了发展,然后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得到发展。青年首先发展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又一理论创新。对于青年首先发展的思想,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不能简单地被青年优先发展思想所淹没,甚至所代替。“首先”具有优先的含义,但包含次序的含义,强调最先和第一。这就是说,青年首先发展的思想不仅包含了青年优先发展的内涵,而且体现了青年第一发展的要求,这更充分、更准确地显示了青年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居于第一发展、最先发展、最优发展的位置。

(二)青年优先发展

目前,在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中关于青年发展主题,流行的是青年“优先”发展。《青年发展规划》提出青年首先发展后,普遍的观点还是把青年首先发展与青年优先发展不做区分,因此,在青年发展工作中常见的不是青年“首先”发展,而是青年“优先”发展。青年优先发展的说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教育优先发展、儿童优先发展等多种“优先”发展在青年研究领域的直接借鉴。从国际社会看,青年优先发展的说法与联合国青年议题直接相关。1979年联合国大会第34届会议把1985年确立为“国际青年年”,号召世界各国重视青年的成长,为青年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青年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而重要的关注点。1995年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提出了教育、就业等青年发展的10个优先领域,2005年联合国大会第60届会议又增列了全球化对青年男女复杂影响等青年发展的5个优先领域。联合国提出的这15个青年发展优先领域,明确了全球范围内要优先考虑、具有共性的青年发展问题,为各个国家制定本国的青年发展政策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内容框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优先发展说法的情况下,我们要对青年优先发展做出充分的阐述。据我们在多个地区包括《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试点县区的调查,对于青年为什么要优先发展,许多青年工作者不能说清楚、说得有力,一些党政部门工作人员也不是很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人们习惯于把“优先”发展看成是弱势群体(如残疾人),或者需特别照顾的人群(如儿童)。从国际社会看,青年在一些国家被看成是优先发展群体,这与这些国家对青年概念的界定相关,即把青年年龄的上限定为24岁(如联合国青年政策相关文件),从而视青年为“弱势群体”。例如,《墨西哥国家青年计划(2014-2018年)》指出:青年因为外表、经验不足以及思维、行为方式等原因遭受歧视,被排除在很多就业、教育和文化机会之外,是受歧视的社会群体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推行专门举措,促进青年无障碍地享受教育、就业、医疗、社会参与和预防犯罪方面的权利。但在中国,青年一直被看成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社会广泛地、热情地讴歌青年的“强”。在这种把青年看成社会生活中充满生机力量、当代青年具有体力和智能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向社会阐述青年“优先”发展的合理性,是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十四五”规划建议》除经常说的教育优先之外,还包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多种“优先”发展的说法。可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优先”中说好青年发展优先,如何真正体现青年发展的特殊价值,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应该说,由于青年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因此,青年发展优先不同于某个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优先,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具体一个领域的优先更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从青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因素的角度看,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力量,青年优先发展是建立在青年作为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青年优先发展不是从弱势群体的角度看,而是从战略群体的角度看。

(三)青年高质量发展

青年高质量发展,既是青年发展的目标,又是青年发展的主题。“十四五”时期在继续坚持青年“首先”“优先”发展理念的同时,有必要提出青年高质量发展,在青年发展中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青年高质量发展主题的提出,存在两个合理性:一是与“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相适应。青年发展属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应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发展阶段,我们有必要提出青年发展的质量问题,着力提升青年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高质量发展不是对优先发展的否定,而是对优先发展的转换,因为其出发点是自身的提升,而不是与其他的对比,因此更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鉴于在青年工作实践中存在一些人对青年优先发展认识不足的现象,提出青年高质量发展,可以争取党政部门对青年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赢得更广泛性的社会认同。

青年高质量发展是在青年发展之上,再加上高质量。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可以从青年发展含义和青年发展领域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从青年发展的一般含义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青年发展是指青年自身的优质、全面和自由的整体性发展”[5]。这就是说,青年发展是指青年在人的发展价值上的优质发展、在人的发展要素上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环境上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发展。据此,“青年发展是指青年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发展,包含青年劳动实践的发展、青年社会关系的发展、青年需要的发展与青年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四个方面内容”[6]。就青年发展的基本含义看,青年高质量发展是指青年更优质、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包括在劳动实践、社会关系、自身需要、素质能力四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其次,从青年发展领域看。青年发展可以分为不同领域,青年高质量发展可以看作是青年在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青年发展规划》提出了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等青年发展的10个领域,因此,青年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可以被看作是青年在这10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概括说来,青年高质量发展是指青年发展的状态更佳、指标更优、实效更大。

二、把握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

青年高质量发展涉及青年发展的各个领域,包含丰富的内容。“十四五”时期青年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聚焦《“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青年”“青少年”的关键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还要聚焦其他没有直接提到青年,但主要指向青年群体,或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

(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十四五”规划建议》只有一处提到“青年”,即在第9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提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1]30。这突显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也说明“十四五”时期在青年发展工作中,要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的强国战略。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战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还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在“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因此,《“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28-29,“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30。造就科技人才,重点群体是青年。目前,中国青年受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知识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实践情况看,许多青年活跃在各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之中,包括人工智能、空天科技、量子信息等尖端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独特优势。

《青年发展规划》没有把培育青年人才作为一个青年发展的单独领域,而是把它作为青年教育领域的一项发展措施,提出要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和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在看来,这些措施既有必要,又有针对性,应转变为科技、教育、人事等政府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具体工作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尤其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科技部门的政策支持,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做出具体安排。共青团中央要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这个唯一被《“十四五”规划建议》点到的青年领域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通过《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和督促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

《“十四五”规划建议》有两处提到“青少年”,其中有一处是在第44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提到“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1]57。这说明,青少年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放在青年发展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

《青年发展规划》把青年健康作为青年发展的10个领域之一,提出了青年健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其中包含很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如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青年工作中要把保障青少年健康放在青年发展的优先位置,完善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在校内外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在治理青少年身体素质“增龄递减”等现象和“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上取得新的成效。

(三)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

《“十四五”规划建议》另一处提到“青少年”的是第58条“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中提出要“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1]70。这说明,要从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看待两岸青少年交流,在基层更多地开展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中的积极作用。在近年两岸交流严重受阻的新形势下,拓宽两岸青少年交流渠道,提升两岸青少年交流水平,对于促进国家统一是重要的民意基础。

《青年发展规划》在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领域中讲了8条青年发展措施,其中一条是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现在看来,在“十四五”时期要更加突出两岸青少年交流,在更广泛、更经常的交流中增进台湾地区青少年对大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加强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和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积极力量。

(四)增强青年精神力量

《“十四五”规划建议》在第九部分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虽然没有提到青年,但对于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部分许多内容,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1]43,都表明在“十四五”时期青年发展工作中要进一步塑造青年的精神素质,增强青年精神力量。

《青年发展规划》提出的第一个青年发展领域是青年思想道德,其中,很多内容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是加强对青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青年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青年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年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五)改善青年教育状况

《“十四五”规划建议》第44条专门阐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57等措施,这其中尽管没有提到青年,但主要目标群体是青年群体,因为接受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都是青年,因此能够使得青年有更好的教育选择和教育机会。

《青年发展规划》把青年教育作为青年发展的第二个领域。其中提出的新增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的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了。在“十四五”时期,改善青年教育状况的重点是关注青年教育的质量和公平两个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为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各类学校教育,以及更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把广大青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提升青年就业质量

《“十四五”规划建议》第43条专门阐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出了“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1]56-57等措施,这有利于青年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就业政策尽管没有提到青年,但主要是服务青年的,因为青年是新就业的主要人口。

《青年发展规划》把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青年发展的10个领域之一。其中,提到的“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等目标,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在“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完善青年就业政策,加强青年就业服务,突出大学生就业重点,以青年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青年就业质量。目前,部分青年在家庭能够提供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出现了因可以“啃老”而主动不就业、因找不到理想岗位而频繁跳槽等现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成为青年就业的新特征。因此,在促进青年就业发展上,要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七)扩大青年参与

《“十四五”规划建议》在第48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提到“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1]60这尽管说的是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但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是通过动员和组织青年而参与社会治理的,因而与青年关系密切。我们要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青年参与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青年发展规划》把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作为青年发展的10个领域之一,提出要进一步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青年参与尤其是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参与比较普遍。但是,青年参与的领域有待拓展,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参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党政部门、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青年参与机会,反映更多的青年声音,展现更多的青年作为。

三、提升青年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

青年获得感是指青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获取和得到的美好感受,是青年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目前,青年获得感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多方面不足。青年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以青年为本,得到青年的认可,使青年能够得到实惠,为青年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因此,“十四五”时期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青年的获得感。

(一)目前在提升青年获得感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项惠民措施纷纷出台,这使得青年发展拥有了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国家出台《青年发展规划》,对青年发展做出了10年规划,把促进青年发展作为一项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各方面协同施策的战略工程。目前,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业绩,这使得广大青年享受到了比以前更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更繁荣的青年文化产品、更广泛的政治自由、更公正的司法保障,普遍对中国治理更加满意,对中国道路更加自信。例如,在青年教育获得感方面,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以上,这都普遍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7]。在青年健康获得感方面,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日益提高,青年身体发育主要指标得到提升,2018年中小学校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高中阶段学校拥有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占88.13%,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青年自杀率继续保持低位水平、低于全国居民总体自杀率。

在看到提升青年获得感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青年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按照全球青年发展指数排名,我国青年发展指数在世界各国中大致处于中位水平,青年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从调研情况看,青年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不足。

一是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当今世界,伴随社会交往的密切和频繁,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有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得到快速的传播,这使得缺乏辨别力的一些青年出现了反主流、反权威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这个问题要引起特别的重视,给予切实的解决。

二是青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教育是青年发展的基本路径,直接关系着青年能够如何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那部分青年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出身、向上流动的阶梯。然而,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层和个人的分化,青年个人受教育机会打上了自身社会阶层的烙印,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弱势群体的青年,在教育机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现实生活中,有的青年能够花几十万、几百万元出国留学,出手阔绰,而有的青年为几千元的大学学费发愁,生活拮据。名牌大学中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比例比改革开放初期更低,这使得教育改变青年出身的功能正在减弱,为此有人发出了“寒门难出贵子”的慨叹。

三是青年的生活压力问题。青年学生的生活依靠父母,他们生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自己父母收入的高低。职业青年整体上说依靠自己赚钱生活。由于职业青年的职位职级较低,处在单位利益分配链条的低端,他们收入相对较低,而衣食住行、交友成家的花费又较大,因此,一些青年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有的职业青年入不敷出,吃了上顿没下顿,被媒体称为“日光族”“月光族”。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青年的住房问题非常突出,高房价对于缺少父母资助的那些青年来说无疑是压力如山。有调查显示,许多大学毕业生把四成收入交了房租,两成城市青年因住房压力而晚婚晚育,三分之二的城市青年感到住房支出使他们倍感压力。一些住在拥挤的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被有的研究称为“蚁族”。近年来媒体对“北漂”“蜗居”等进行了热烈的议论,青年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四是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不少青年来说,却是恋爱不易、结婚更难。在农村,经济条件差的男青年难以处到对象,难以凑齐彩礼,难以组建家庭,存在不少“剩男”。在城市,收入和住房等生活压力制约着青年的婚恋,大城市青年还受到婚恋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剩女”。在庞大的适婚青年群体中,单身青年的比例较高。2019年,适龄男青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7.3岁,比上年提高0.2岁;适龄女青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比上年提高0.1岁。

五是青年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发展的新支点。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目前,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一些青年在择业时遇到“拼关系”“拼爹”现象,面临了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有的高校毕业生一时没能找到工作,没有生活收入,只能继续依靠父母支持,被有的媒体称为“啃老族”。

六是青年职业发展问题。青年通常走出校门,就进入了职场。职业发展是继教育发展后青年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青年职业发展的理想状况是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现实中,许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和真才实学,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骨干。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中存在一定范围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一些青年在本单位论资排辈惯例的面前,只有经过漫长等待,才可能有机会晋升职务职级。从调查情况看,有的青年在职业发展上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向上流动面临更多的障碍和困难。部分青年在职场中受到的非正常因素干扰,会导致他们的职业理想遇到现实困境,逐渐丧失职业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二)增强青年获得感的政策依据

青年在“十四五”时期应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青年共享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把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建议》有多处内容与增强青年获得感密切相关。

首先,《“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提出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5。这没有提到青年,但青年无疑属于人民,而且由于年轻带来的较大发展性,普遍比其他年龄人更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青年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应该与其他年龄人群一起,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获得美好的生活。

其次,《“十四五”规划建议》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大目标之一,提出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1]27-28。这都会惠及青年,使青年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青年应该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就业和健康,青年收入应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青年应该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

再次,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第十二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出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55-56。这直接点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人民群众获得感自然包括青年群众的获得感。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实现好、维护和发展好青年的根本利益。

(三)青年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青年获得感提升的基础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从《“十四五”规划建议》相关规定看,我们要着眼于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提高生活水准、改善健康条件、提供更优质教育、支持更充分就业、实现更好社会参与等方面,促使青年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青年的获得感。

一是提高青年生活水准。青年群体内部存在生活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政府部门要帮扶低收入青年群体提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青年群体,促进青年普遍提高生活水准。要用公共政策手段,为特殊困难青年群体解决婚恋交友、房屋居住、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操心事。对于青年的生活压力过大的问题,用人单位要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为青年在职位职级中脱颖而出提供机会,给予青年在收入分配上更多的话语权。从调研情况看,房价高、房租贵已成为青年在大城市安身的“拦路虎”,导致一些青年成为“月光族”,被迫“逃离北上广”。这需要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如建设好保障性住房和完善长租房制度,更多地满足普通青年的基本需求,缓解普通青年的住房困难。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廉租房、大学生公寓等方式,为大城市青年提供一定时间的住房保障。对于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青年组织可以通过组织联谊活动等为大龄青年搭建相识的平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为青年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使得青年能够有更多的收入,能够消除制约结婚的物质障碍。我国老年人口在“十四五”时期将突破3亿,有调查显示87.9%的“90后”关注养老问题。当前“421”“422”的家庭结构让许多青年在照顾老人上感到很大的压力。这需要政府加大养老领域的财政投入,采取普惠性养老、互助性养老等措施,缓解青年在赡养老人上的压力。

二是改善青年健康条件。健康是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各领域青年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要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相同步,从健康政策、营养供给、体育活动等方面,促进青年健康优先发展。通过家庭和学校改善青年学生的营养条件、落实学校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持续提升青年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青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促进青年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引导青年切实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体能。培养青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青年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过重的学习压力、过多的工作时间、过大的生活压力、过少的体育锻炼,都会损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帮扶贫困青年学生、减轻青年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职业青年收入、发展青年体育事业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

三是为青年提供优质和公平的教育。教育是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其他领域青年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要通过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社会教育等路径,为青年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机会、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青年教育公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高校招生、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入手,运用政策工具,给予那些在社会底层的青年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增加这些青年获得更优质教育的机会。另外,青年研究界要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尤其是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研究青年价值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解决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固然要对青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要进一步从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上引导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支持青年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是青年走上社会、服务国家、获得报酬的基本路径,是青年发展的重要领域。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根本上有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多。要通过扩大国家就业容量、提升青年劳动者技能素质、改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维护青年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等措施,支持青年充分就业、成功创业。政府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营造一个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和高校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服务。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暂时没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可以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有针对性地为这部分人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在解决青年职业发展问题方面,用人单位要注重对青年职工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岗位学习、岗位成长,敢于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同场竞技、选贤任能的青年职业发展环境。

五是实现青年更广泛的社会参与。青年参与是国际社会青年发展的普遍领域。全球青年发展指数包含教育、健康和福利、就业与机会、政治参与、公民参与等5项一级指标,其中,涉及参与的就有2个,这可见青年参与在青年发展中的分量很重。中国青年参与状况在全球青年发展指数上的评分不高,无论是参与广度还是参与深度都有待提高。为此,在“十四五”时期要把青年参与作为提升青年获得感的重要方面,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听取和吸收青年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青年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中的主体意识。

总之,《“十四五”规划建议》为中国青年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路径。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国青年发展事业,要突出青年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聚焦《“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与青年发展相关的重点内容,把提升青年获得感作为青年高质量发展的追求目标和衡量标准。

猜你喜欢

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