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
2022-01-01康银瑞
康银瑞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企业发展在人才供给上也凸显诸多问题。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一方面,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不高,跨专业就业比较普遍,形成了人才供需上的偏差。这种情况提示我们,要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着力从专业教学上优化调整,进行相应改革,真正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以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中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观念相对传统
由于主客观原因,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考核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专业教学还不能做到“厂中校、校中厂”,规模性实习实训难以实现,教师教学重理论重成绩、学生坐在课堂学理论学经验学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经济管理专业内容本身单调古板,不好讲授,不吸引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新的经济管理理论、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政策又不能很好地做到瞄准前沿,动态跟踪,及时引入,这就会导致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实用。[1]从这方面来看,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能力。
(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这种方式相对来讲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在当今“云、物、大、智”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行先进的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面对抽象的问题以及操作性强的问题,能够形象的为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的直接影响,所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
(三)缺乏实践学习机会
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和企事业单位中,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其原因,一是很难找到并建立起适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因为经济管理类工作,一般都比较复杂,而且对于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学校难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短期的实习过程中,很难获取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培养目标不够准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而经济管理专业又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所以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通过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真正从事经济管理的岗位工作,大部分学生都走向了非经济管理类岗位。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够准确,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还没有精准的对接到企业需求上,还没有聚焦到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教学过程没有形成对学生的系统培养。
(五)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由教师主导,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果长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就会使学生一直跟随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会受到严重影响。[2]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因过于陈旧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影响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这一现象,作为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人员,首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跟踪融入经济管理形势、政策、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更加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经济管理教学中的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学生,针对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当前的经济管理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更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牢专业基础,学好专业技能,掌握现在面向未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就业过程中和职业发展中,将自己的理想和企业发展、社会需求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3]
(二)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一现象,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去。从具体的操作过程上来看,首先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其次要适度引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建设合理的实践基地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一般都采用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学生实践少、动手少,影响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养成、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当加大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在具体过程中,作为高校首先要利用好自身的管理资源,找到最合适的企业,通过共同制定方案、共同实施管理,共同开展教学,使企业能够给予教学工作更多的参与和支持;此外,学校必须积极教育学生,在实践基地、实训企业勤学苦练、实学优学,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不断拓展就业渠道。
(四)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即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淡化教师主讲主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有效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的充分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面对问题和任务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锻炼自我判断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中,为社会培养基础知识牢固且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使学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校要精准制定教学培养目标,学生要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不管是在经济管理专业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中,还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都要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积极优化、提升乃至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共性要求,符合基本标准;结合个性特点,培养学生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的个人理想、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达成一致,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锻炼自己、提升能力、成就梦想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不再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作为教师应该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加入实践性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好的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充分融合。最后,在学校层面,通过协调用人单位和实践基地,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实训,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实际经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技能和经验,从而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的束缚,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当前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这就会使学生难以学到先进的经济理念。其次,当前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由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就业时难以拥有并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为学校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人员,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对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必要的优化,才能够培养出专业水平更高的经济管理人才,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