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管理的“双重角色”之困

2022-01-01浮尘

中国公路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重施工单位运动员

文 浮尘

成天一针见血,

自认快意恩仇。

苦心寻章摘句,

风雨中犹清醒。

所谓生民立命,

过眼便成浮尘。

文章若能济世,

应问悬壶之人。

在传统政府架构中,行业发展机构(以下简称“行业”)除了负责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政策标准、促进协调发展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完成投资的重任。这意味着行业在《公路法》赋予的重质量、护安全的“裁判员”角色之外,还承担着保投资、促进度的“运动员”责任。因为扮演着“双重角色”,所以在特定阶段想要狠抓质量和安全,就需要很大的底气和勇气。回想管理与执法一体时,很多地方多年都没有执法案例,上述情况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

毋容讳言,在投资受限的前提下,质量、安全与进度之间有时是存在矛盾的。行业要在“双重角色”的转换中游刃有余,需要有补助和执法这“两大武器”加持。补助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在“听话就给补助”的情况下,有谁会对此熟视无睹?就算单位资金充裕,不在乎这点儿补助,行业还有执法这一刚性约束摆在眼前。有补助加持和当头一棒的威慑,任谁都得掂量一下分量。

从这个角度分析,原先执法与管理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行业扮演的“双重角色”倒是相互适应的。当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资金投入跟不上、发展可以相对放缓一些时,“裁判员”的角色可以站出来充分发挥作用: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搞专项治理,通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惩戒违规作业方式,让规则的利剑晒晒太阳,在短时间内威慑非法行为,整饬秩序。当投资和进度压力较大时,特别是面对必须限时完成的急难险重任务时,顺排计划、倒排工期、对标对表、打点计时便成为常态,“运动员”的角色就要更多担待,主要表现就是适时督导、前线督战,甚至亲临一线操刀调度,放手让施工单位对质量安全负责,适当放松对文明施工的要求,主抓项目进度。

如果“双重角色”在时空上偶尔发生错位,倒也无妨。最要命的是,当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要求行业在“双重角色”间无缝切换,在相互矛盾中实现完美的交叉换位。这时,除了“两大武器”外,还需要相对灵活的“行业管理手段”来保证进退裕如。例如,发现问题,通报整改是必须的,但整改标准可深可浅,这就为灵活转向提供了操作空间,左右逢源的格局构建完成,行业管理便有了进退裕如的工作基础。

尽管“行业管理”的手段好用,但毕竟缺乏一些刚性,所以执法手段是必要且必须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行业的“运动员”戏份更重,这决定了其与参建单位在完成任务上有“共同追求”。对这一点了然于胸后,参建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对于行业发出的、本该引起重视的纠错整改要求,内心其实是没有多少敬畏的。“缔约优势”决定了完成任务最终还得靠施工方出力,毕竟,在紧急关头,完成进度的“咽喉”还拿捏在施工方手里呢。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施工单位就不怕出事吗?说不怕是假的,但“存在问题”和“出事”之间通常并不能划上等号。何况有些问题其实是会随着工程的推进自然而然解决掉的。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与其花上一大笔即便出事用于赔偿都绰绰有余的资金来“打水漂”,还不如赌上一把。更不要说,在现实利益面前,即便业主方给出的资金足够,投机行为也还是难免会发生。某些单位仗着自己有施工“经验”加持,保险“后盾”可倚,行业“软肋”可欺,政府“工期”可用,即便出事、出格,多数事情也能通过技术处理控制在临界范围以内。

因此,“风过不留痕,小雨浥轻尘”,成了很多集中整治行动的最后结局。因为行业在扮演“运动员”角色时,已经露出了阿喀琉斯之踵。这踵疾为天下人熟知,以致本就偏软的行业管理手段无法充分施展,即便开展突击行动时有些效果,但要构建PDCA循环、形成长效机制,在投入产出上是必须能算过账来的。离开严格执法的高压,逐利的资本是不会轻易就范的。

所以行业年年排查、年年整改、年年建立长效机制,但问题似乎“年年岁岁花相似”,屡禁不绝的背后,或多或少写着行业的无奈和艰辛,以及踽踽独行中的忍辱负重。“运动员”为了完成任务,让“敲山震虎”的执法在多数时候变成了“狼来了”的吆喝,顶多在“出大事”后拿出一些杀鸡儆猴的手段——这是很多施工单位的共同感受。久而久之,检查、执法这些原本应该解决问题的手段,逐渐变成了尽职免责的形式。

权威丧失是管理的致命伤,如何让掌控重新回归恰当的位置,成为行业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这一任务悄然落到了执法改革身上。从局部最优角度解读,为了达成制衡管理对象的目的,行业是不愿轻言放弃执法手段的。从维护管理权威的角度出发,行业也不愿意让渡执法权,因为失去这把“重型武器”,会让阿喀琉斯之踵直接暴露在参建单位面前。这一思路与职能型组织结构分工相结合,便为改革的不彻底埋下了隐患。

回到行业管理在夹缝中突围的话题,这些年,投资没落下,事故总体仍在减少,又该如何解释?其实,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事故完全可以通过加大设计保障系数、强制引进先进设备、重大方案集中审查等技术性措施,以增加容错能力的方式化解于无形。正因如此,近年来,很少有类似凤凰桥坍塌的在建工程质量事故发生。与之相对应的,即便安全已上升成国家战略,像隧道突水、瓦斯爆炸等事故还是会零星发生,原因是这些与施工单位的直接投入正相关。有了前述“一果多因”的客观实际,和行业“促进度、保投资”的投鼠忌器,即便安全执法压力传导如此到位,还是会有些单位选择铤而走险,在应该投入时不投入,最终酿成大祸。

总之,行业在扮演“双重角色”时早早露出了软肋,在与有缔约优势的参建单位的博弈过程中,只能凭借补助和执法“两大武器”,以及极具韧性的行业管理手段来维系平衡。而改革却要直接针对执法这一刚性手段“动刀”,这是逐渐丧失管理权威的行业最不愿接受的。但从系统最优的角度分析,与其投鼠忌器“硬不起来”,不如痛定思痛重新洗牌,毕竟恢复管理权威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将行业管理和行政分开成了最优解,改革成为势在必行之举。换个角度分析,丧失执法约束后行业管理格局重新洗牌,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内卷。

猜你喜欢

双重施工单位运动员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施工单位工程签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施工单位成本管理存在问题探析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关于工程索赔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