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初探

2022-01-01杨阳上海市临港第一中学

教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实践性法治道德

杨阳 上海市临港第一中学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理论性教学,更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能以正确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涵盖多种,如社会调查、访谈、课堂辩论、动手制作等。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与“双减”政策的落实,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真正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一、关于实践性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助推政策实施,培养全面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完成课程学习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是我们学习的本质。今天的课堂上依旧有很多教师“一言堂”,在选取教学资源时也以叙事类或故事类为主,在简单的师生问答中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而忽略了实践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要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必须在课程中融入实践性教学。

(二)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要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因此,在课程中融入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能更加有效地检验我们课堂所学的实用性与准确性。以六年级全一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为例。“学习中的苦与乐”只有通过实际体验才能有更直接的感触。在经历了一段学习生活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就这一问题提供远多于书本的答案,既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也能帮助学生跳出书本局限,拓宽思维。

(三)深化思想认识,注重道德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教师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存在共性,如改善学习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有效管理情绪等,因此将两类学科相结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学科教学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转向道德实践,学会正确处理成长中的问题。

此外,今天的初中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中考形势,与日俱增的压力可能会让其出现厌学、焦虑等不良行为与情绪。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告别枯燥的传统授课模式,减缓学生压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这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

二、关于实践性教学开展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应仅停留在传授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注重培养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因此,课程中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活动的学科性,也要考虑活动的延伸性。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荡学生思维

以六年级第五课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为例。在探讨网络交友的利与弊时,如果教师以问答的形式提问“你觉得网络交友是利还是弊?”部分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但不会深究给出这个答案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我们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双方,探讨“网络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既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能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通过听取对方意见形成新的思考。这个思考的结果可能会让学生发现自己之前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改变立场,也有可能会获得新的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已有的观点。

班级学生在探讨时,正方的观点是“网络交友利大于弊”。他们认为通过网络交友,可以结识生活圈以外的人,可以了解一个不曾接触过的世界,也可以向他人倾诉烦恼而不用看人脸色。反方则认为“网络交友弊大于利”。有学生表示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交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青少年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经验,可能会上当受骗;也有学生说我们最终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过度依赖网友可能会最终导致我们不愿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正反双方也就对方观点进行了反驳,如反方认为我们的确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烦恼,但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无法确定对方是否真正在意自己的烦恼,是否能感同身受,也因为网友和自己没有现实交往的经历,他的意见可能并不具有实用性等。

不管结果如何,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供的观点也许不够充分,但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有效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分析问题。

(二)善用地区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将学生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七年级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但若想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法律权威,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利用地区资源,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真实法庭进行实地考察。我校地处临港主城区,周边有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以及南汇新城镇法庭、航海博物馆等社会场馆。因此,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后,我们会组织学生到新城镇法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参观法庭内部设施、现场法庭模拟、与法官和律师进行面对面问答等,并撰写活动感悟。从感悟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走进真实法庭,原本书上一些抽象性的法律知识得到了具体化,明白了如何做一个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巧用时政热点,解决实际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效性。每学年的教材内容会根据最新的时政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以确保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加以分析,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提高他们辨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为例。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民法典》,并思考:《民法典》为什么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经过讨论,不同的小组给出了多种答案,如因为它能保障我们的权利,能解决社会问题,能促进社会和谐,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等,从而理解何为良法。

思政课堂不应停留在传授知识点的浅层表面,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政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对《民法典》这部法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相信未来学生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高空坠物、个人权利被侵害等现象,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参与活动过程,注重评价反馈

初中学生,尤其是六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他们虽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但仍渴望得到同学、家长、老师的肯定与鼓励。给予学生的作业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天的课堂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无法得到老师的反馈,导致其产生了侥幸心理和倦怠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每一项实践活动开展前,要对学生进行方式方法的指导;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参与其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对于学生的生成结果,要给予准确的评价,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汇报并当堂予以反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书面结果进行评价,无论以何种形式,都需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是被关注的。当然,教师的参与并不是说要对学生的所有想法和行为都指手画脚,而是在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帮助,提高任务质量。对于一些表现特别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有时候,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头表扬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与动力。

以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为例。从案件的确定、角色的分工、现场的模拟到活动的总结,教师全程参与其中,及时纠正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扮演公诉人的学生不知道何时该站着说,何时可以坐着陈述,这时候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再如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并根据其综合表现进行褒奖,给予表现最优秀的小组一定的选择权,如下次重新分组后优先选择角色的权利;或者可以决定下次想要模拟的案件类型等。而对于表现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小组,从个人到整体,指出需要改进之处。当然也要顾忌学生感受,鼓励为主,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关于实践性教学开展的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是很多教师的理想化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有时课堂呈现出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因此,实践性教学作为中考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仍有许多需要摸索的地方。

(一)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位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喜好也不一样,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乐于参加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学生最后只是“参与了一下”,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对其他小组成员来说有些许不公平。故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为例》。为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教师可以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安排学生以“春节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的春节有何不同,上海的春节和自己老家的春节又有何不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从确定访谈对象、撰写访谈提纲到访谈的技巧都会一一和教师进行确认,甚至会自备访谈道具——话筒,并将访谈过程录制成视频。但也有个别学生仅是出于完成作业的目的,没有调查的具体内容、活动图片或视频,也没有任何心得体会,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毫无意义的。

一次合格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让每一次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大化。如何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将是教师在之后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二)如何应对突发问题

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会设想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亦是如此。实践性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不确定性,也会面临很多的突发问题。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真正需要上前采访他人时,又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或害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神,于是临阵退缩。这时候教师应该给予怎样的帮助?再如,在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专业性问题:“公诉人和辩护人有何区别?”“什么叫钓鱼执法?”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又要如何解答?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我们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生需要时能及时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以便顺利开展实践性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目前在课程中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并不高,质量也有差别,但相信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学科态度的转变,道德与法治会真正成为一门具有育人价值的学科,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优秀青年。

猜你喜欢

实践性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