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2022-01-01臧学华
文|臧学华
读吴非先生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看到了一个崇尚真实课堂、情趣课堂、自然课堂的老师,他的教学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在逐渐走近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徐沪生先生说:你读得越多,越和周围的流行意见格格不入,在你所在的那个行业,也许你就可以成为那个最能独立思考的人。我想,吴非先生能够如此独立思考,应该源于他的阅读。从吴非先生的字里行间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阅读之人,就在“文革”期间,众人只读《毛主席语录》,只看“样板戏”的时候,他读《左传》,读《史记》,读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吴非先生是独立思考之人,所以他会对风靡一时的“亚洲大专辩论赛”提出质疑,他不愿看到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丧失起码的人性。
吴非先生是独立思考之人。他会发现媒体介绍优秀教师的言论“他的课上,学生的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漏掉重要的知识”非常可笑、大错特错。媒体人写报道有他们的脚本,有惯性思维,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听老师讲。他发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把学生当作容器,由教师“灌装”。他认为没有多读多思,比较、筛选、判断的能力就无从说起,豁然开朗的“悟”就不可能。我不禁想到,课改到现在的阶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已经被大家熟知,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落地,因为很多老师不大愿意改变轻车熟路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我对在书中看到的这样的文字“长期被‘喂养’,即便饥饿,也不会‘觅食’”感触很深。一次,执教三年级上册习作课《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学生很有兴趣,因为这是一篇习作单元里的习作,整个单元的教学都指向这一内容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打开了思路,讨论热烈,当开始动笔的时候,只听得教室里“沙沙”的书写声。可是有两个学生却一脸茫然,一询问,原来这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培训班上课,培训班老师已经教过这篇作文,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他们,从开头教到结尾,他们几乎不用动脑筋。当其他孩子在自己的缤纷世界里洋洋洒洒的时候,这两个孩子无所适从了。我想,在我的课堂上,在我与老师们的对话中,我会全力倡导“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不同的人”。
吴非先生是独立思考之人。他会大声疾呼,“早教”是“透支”;在3000 米跑的最后两圈,当他人齐声高喊“加油加油”的时候,他会站在跑道另一处,对跑过的学生喊“慢慢跑,听我的,慢慢跑”;他会对“教师在课堂上低水平的提问,并对学生低水平的回答夸张表扬”有多维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对“当堂讲、当堂练、当堂评”有与大众迥然不同的看法;他比较PPT 和板书的作用让我思考了很多;他从苏联讽刺小说《总要搞出点名堂来》的角度,观察当下的一些所谓的“特色”课堂;还有他对磨课、听课、评课的观点,冲击着我这个从事教研工作十多年的人的思想。
吴非先生的这本著作没有系统的理论,是他多年教学对课堂的思考,是他的随笔。虽不说字字珠玑,但经常有一些文字会敲打我的心灵,引起我的思考。如果说,读他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是在“技”的层面上汲取养料,那么,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则是在“道”的层面上因他的文字而得到了提升。
吴非先生说: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遇到一群极其“现实”的学生,则是一场灾难。我想,我要做一个有梦想的教育工作者,勇于面对教育困惑,在众多教师职业倦怠的时候,为打造一批有梦想的教师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