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诊出率的临床分析
2022-01-01严云峰黄君君
严云峰 黄君君
1 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影像科 (福建 三明 365100)
2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南平 363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诊出率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以及临床病理活检分析其临床、胸片表现,影像特征。结果:经CT扫描以及病理活检发现74例存在纵隔淋巴瘤,而CT检查显示60例,检出率81.08%;患有纵隔淋巴瘤的患者其年龄均较小,CT扫描对于纵隔淋巴瘤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其诊出率较高;CT扫描结果显示,纵隔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纵膈增大,病变单发或多发于肺门区或肺野中外带胸膜之下,呈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有浅分叶,并常伴有胸腔积液。结论: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诊出率的临床分析,其影像特征为纵膈不规则肿块,肿块内见大片状液化囊区时,要注意对于纵隔淋巴瘤的有效诊断。
恶性淋巴瘤常发纵隔之中,其常常表现出不规则团块影包绕在心脏大血管周围的影像特征,对于其诊断较为容易[1]。不过在临床诊断中,其纵隔淋巴瘤也会表现为前纵隔肿块为主,相邻心包及大血管前缘受侵,导致医生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或其他病变[2]。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可以利用精确准直的X射线束、伽马射线和超声波等,配合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逐一扫描,由于其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能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3]。本研究旨在通过CT分析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率,为该病的准确诊断提供理论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2~41岁,平均(31.31±5.22)岁,病程6~156d,平均(57.11±4.31)d。就诊时,喘咳患者29例,发热患者21例,胸闷18例,乏力3例。
纳入标准:所有参与人员均为在本医就诊者;参与人员均知情且均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实验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不能配合或完成能谱CT检测者。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 CT 64 slice、Siemens公司的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行常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具体的扫描参数为120kV,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重建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3mm、1.2mm,具体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通过肘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350mg/mL)进行增强扫描,注药剂量为70~90mL,注射流率为2.5~3.0mL/s。动脉与静脉延迟时间分别为25~30s和60~70s。
1.3 影像评价
由三名胸组放射科医师在PACS系统上分别阅读80例患者的胸片以及CT图像,并进行独立诊断,结果不一致时,进行协商解决。
2.结果
2.1 临床结果
经病理活检发现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有74例存在纵隔淋巴瘤,而CT检查显示为60例,检出率81.08%;此外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年龄22~41岁,平均(31.31±5.22)岁。其中临床表现为腹部淋巴合并性肿大12例,浅表淋巴合并性肿大17例。
2.2 胸片结果
80例患者经X射线胸片检验,其胸部正侧位置都呈现出前纵膈区域具有高度阴影或纵膈加宽现象,且并无其他异象诊断特征。
2.3 CT诊断
经诊断,在本院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纵隔只处于一侧生长,43例患者的纵隔处于两侧生长。在20例误诊的病例之中,有17例纵隔位于一侧;其中55例纵隔淋巴瘤产生弥漫性浸润,25例患者肿瘤生长范围较小,具有一定局限。其次在本院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60例纵隔淋巴瘤浸润密度均匀,20例患者肿瘤产生形态各异、范围大的液化囊肿病灶,7例病灶已钙化。20例误诊病例中,15例纵隔淋巴瘤肿块内有大面积液化囊肿。经平行扫描和增强扫描后,淋巴瘤前后CT实性分数为(24.3±3.5)Hu,强度较弱。35个形态各异、变化较大的囊性变区中,22例呈圆形样变,均被误诊。此外在本院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有60例患者其大动脉血管与心脏的前间隙受到连累,其余20例患者中,其中有12例被误诊为胸腺瘤,8例被误诊为生殖细胞肿瘤;在25例疑似纵隔淋巴瘤伴外周血管进行性改变的病例中,9例误诊为胸腺瘤。在80名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7例对周围肺组织有侵袭性影响。此外,在本院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淋巴瘤患者中,双侧或单侧积液40例,误诊12例;15例有心脏积液,被误诊的有6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均为产生胸膜增厚现象。
3.讨论
近年来,淋巴瘤呈现多发趋势,其发病部位为淋巴结或骨肺等组织[4]。通过影像表现,淋巴瘤的肺侵犯主要有:纵膈、淋巴结病变直接侵入并扩散至肺部形成肿块或结节;其次,肿瘤组织浸润破坏肺泡腔,进入肺泡腔,导致肺内渗出或实变;最后,肿瘤细胞沿淋巴管或血管扩散,侵入肺间隙间质造成网状间质病变[5,6]。由于常用的医学检测图像清晰度不高,且噪音混杂图像存在较大伪影,故需要对于纵膈淋巴瘤采取更为准确检测的检测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技术也随着不断创新,CT扫描技术也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CT扫描可以使临床医生有效地检查肿瘤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肿瘤内部组织成分,对周围血管和器官的侵袭程度,以及淋巴瘤等病灶的发展状况是否发生转移进行有效判断[8]。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图像特点为以不同的灰度表示、有较高的密度分析力、常用层面图像为横断面,可扫描人体头部、心脏、胸部、腹部、盆腔、血管造影及其他,可以说是一种是全方位的扫描方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纵隔内有着人体较为重要的器官与组织,发生于该部位的疾病可能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或良恶性肿瘤,或先天性疾病,或外伤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道症状、重症肌无力等症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可高效诊出纵膈内的各种肿瘤。因此,本文就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诊出率的临床分析开展探讨。
由于纵膈淋巴瘤多发于青年或中年人,且发病进展较快,在本次研究中,可见纵膈淋巴瘤多发于20~30岁青年人较多,起病病灶多为压迫周围组织所致,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甚至部分会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进而变化为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也可以发展为纵膈的原发性病变,其中纵膈为常见发病部位,此外也有出现于前纵膈者[9]。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得出纵隔淋巴瘤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和骨髓检查腺癌均缺乏典型的淋巴瘤表现,但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更为明显。首先,肿块常以主动脉弓为中心向上、向下或上下同时生长,肿块中心低于常见肿瘤胸腺瘤[10]。在常见的病例中,一般患者就诊时,其肿块较大,肿块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与肿块融合或孤立的存在,在胸部正侧位X射线片上表偶像为纵膈影宽增加,位置大多以中纵膈为主,其边缘较为清晰,呈分叶状,当肿瘤较小时不易被观察到,易发生漏诊;其二,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显示患者纵膈内肿大的淋巴结影,肿块常累及主动脉弓以上层面,对于血管的推移压迫较为明显[11,12]。其中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较为常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以及隆突下组,肿大淋巴结可融合呈团块状,常表现为以中纵膈区为主的、包绕心脏大血管的不规则融合块影,其密度较为均匀,推移不明显,偶尔可见相关组织部分钙化,增强后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临床医师通过CT图像观察到肿块的具体情况,包括有无包膜、是实性或囊性、肿块内部形态结构、是否变性或坏死、是否存在钙化、是否存在脂肪等,在鉴别良恶性肿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谢红湾等[13]学者和陈娟芝等学者[14]的研究中曾提到,纵膈淋巴瘤其囊实多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半数以上的囊内可见脂肪影,部分有钙化表现,该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其次通过CT增强检测纵膈淋巴瘤可见其肿块呈轻中度强化,由于淋巴瘤可侵犯胸膜、心包组织以及肺组织,故其影像特征表现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内浸润病灶,纵膈内结构受到挤压亦可发生受压移位[15],故具有上述临床影像特征的纵隔淋巴瘤诊断较为准确;其三,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当纵隔淋巴瘤围绕心脏和主动脉并向两侧扩散时,对其有效判断较为容易。但在目前的纵隔淋巴瘤中,肿块的分布有限,偏向一侧,尤其是累及胸腺位置时,肿块内会有不同形状的液化囊性区,对于其诊断有较大影响,极易将纵膈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或者性腺瘤[16]。除此之外,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膈淋巴瘤的诊出率较高。由于淋巴瘤发生于前纵膈相对少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而治疗方式与其他肿瘤的治疗方式又有所区别,故术前诊断成功率对于临床治疗具有较大作用。在常见的肿瘤中,不同组织的肿瘤物质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肿瘤在内部血液供应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17]。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有效反应肿瘤组织的血供情况,有效检测分辨其肿瘤类型。在本组的80例疑似病例之中,经CT扫描以及病理活检发现74例存在纵隔淋巴瘤,而CT检查显示60例,检出率81.08%。其中有12例被误诊为胸腺瘤,8例被误诊为生殖细胞肿瘤,误诊原因是缺乏对于纵膈淋巴瘤的认识,忽视了其临床特征。在本次研究中,可见纵膈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好发于中纵膈,前纵膈较为少见,其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与叶鹏飞等[18]研究结果相符。此外,CT能够准确反映肿瘤、邻近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肿瘤对重要血管的压迫,可为手术医师排除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和可能性,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的安全性。临床实践发现[19],多数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后纵膈,极少数位于前纵隔,给予计算机断层扫描可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密度等,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用的指导。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诊出率的临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发病部位以及不同病理症状类型对于纵隔淋巴瘤诊断影响较大,而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能有效诊断该疾病,可应用于临床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