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江西共大劳动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2-01-01陈琛刘圣兰刘星黄湘云

广西农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江西

陈琛 刘圣兰 刘星 黄湘云

(1.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越是在开创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越需要我们重视和加强史志研究。”[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认为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是富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发掘中国地方特色、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江西共大)就因办学颇具规模、极具特色成为江西地方教育史中不可磨灭的重要记忆,尤其是它以“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更是在新中国劳动教育实施政策的演进与嬗变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2]

有学者认为:江西共大曾在通过密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以加强劳动教育上进行过诸多探索和努力,形成了管理分级多元化、学制层次多样化、教学生产活动化、招生分配个性化的教劳结合特色。[3]另有学者认为:江西共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给我们提供了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办学经验,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借鉴。[4]因此,对江西共大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并总结,探索江西共大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共同性,对增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江西共大劳动教育模式的经验考察

江西共大作为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办的新型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瞩目的办学成就,离不开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探索出的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的宝贵经验。

1.1 牢固树立统一的劳动观点

毛泽东在1961年7月30日写给江西共大的指示信中指出:“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5]充分肯定了江西共大办学方针,对江西共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江西共大开展了一系列的统一的劳动观的教育,一方面江西共大采用理论熏陶的方法。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劳动观和当时的劳动政策为主要内容,向广大师生输送“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劳动观念,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等劳动实践观点,严格遵照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帮助江西共大青年师生重新端正对劳动的认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另一方面,江西共大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学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产教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专业性劳动实践和一般性劳动两种形式开展劳动锻炼,使广大师生培养了正确的劳动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深了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劳动素质,培养了劳动技能。

1.2 实事求是制定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江西共大22年的办学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形成其独有的劳动育人特色和劳动教育成效,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专业设置原则。在不同时期、不同校区分别增设了茶叶系、金融系、农机系等不同学科的专业,充分体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大扩宽劳动教育的类型和形式,为学生获得专门劳动技能提供帮助。二是牢固树立“使之成为有知识、能劳动、体脑结合、理论与实际统一的新型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的教学培养目标。[6]江西共大的使命是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落实,为的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出能够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具有良好实践能力、掌握专业劳动技能的农业技术型人才。三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江西共大的劳动教育从农业生产出发,在“立足本省,面向基层,兼顾长远,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经济建设服务”[7]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学用结合”的模式,着眼于为当时的地方农业生产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四是以“紧密联系实际”“学科的系统性和生产的季节性有机统一”“立足当前实际,考虑长远需求”的三个原则进行教学教材改革编写。江西共大的教材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既符合了江西共大自身的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掌握专业劳动技能的实际需求,这些教材在江西共大开展实践劳动锻炼和学生专业技能养成过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自力更生扩大教学实践基地

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的指引下,江西共大始终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为江西共大教学、科研、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江西共大在山林深处、荒地滩涂、丘陵沼泽等地方开荒垦地,建设校舍、兴办农、林场等工场(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实践教学基地,并逐步建立了教、产、研、用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再后来形成了“场(厂)教合一”[8]教学基地建设基本经验,即把实践基地与教学系部形成对口结合,从组织上把教学与生产统计起来,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开辟、管理和使用进行了优化。1959年1月,总校与分校共兴办农场66个,林场40个,畜牧场71个,工厂243个,经营耕地4.275万亩,林地14.2万亩。[9]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开辟,都倾注了江西共大师生的劳动汗水,充斥着丰厚的劳动情感,也使江西共大师生格外珍惜劳动成果,端正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劳动精神得到深化,劳动品质得到锻炼。开辟的场(厂)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后期师生进行专业教学、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和劳动实践基地,满足了江西共大师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1.4 灵活多变扩充任课教师队伍

江西共大的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极具特色的。江西共大要求任课教师“能文能武”“能上能下”“一专多能”,这样一来,江西共大的任课教师队伍的遴选、培养和管理就紧紧的围绕着这十二个字展开。首先,江西共大格外重视教师遴选。江西共大的教师队伍分为专职和兼职两个类型,专职教师以接受过系统教育、达到一定知识文化水平、能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老师为主,以某些领域技艺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技术工人或农民为辅。而兼职教师多以党政领导干部、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或老农等为主。其次,江西共大十分重视教师培养。江西共大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轮训制度和传统拜师制度相结合,即一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轮流培训,突出“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和提升。另一方面让新进教师拜行业生产能手或老农为师,学习他们丰富的技术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水平。最后,江西共大严格进行教师管理。江西共大十分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倡导教师进行“半工半教”,与学生“半工半读”相适应,常态化紧抓教师劳动制度,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教师劳动能力。

1.5 多措并举营造浓厚劳动氛围

江西共大从诞生之日就注定与劳动有着不解之缘,正因如此,学校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一是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营造思想认同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毛泽东的劳动观及劳动教育观的科学要义,加深思想上的认同。二是通过劳动锻炼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劳动的氛围。江西共大为了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高度重视劳动锻炼,要求全体师生每天必须进行劳动锻炼,广大师生在一起修建校舍、一起开荒垦地、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师生劳动情绪高涨,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劳动氛围热烈。三是开展榜样引领营造你追我赶的劳动氛围。江西共大经常性的通过榜样引领激发广大师生的劳动热情,如江西共大在建校初期在大港林场开垦的过程中就开展过“伐竹能手”的评选,形成勇于争先、积极进取的热烈氛围,大大提高了师生们的劳动积极性。四是开展文艺宣传加强热爱劳动的氛围营造。江西共大总校文工团、“七三·宣传队”等文艺宣传组织先后自主编练了《共大赞歌》《年轻一代》等作品在校区之间进行巡回演出,在江西共大师生中树立爱校荣校的情感认同,也对《劳动最光荣》等经典作品进行排练演出,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2 江西共大劳动教育的现实启示

江西共大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现实缩影,在办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地劳动教育,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农林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专业实践能力又是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素质。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求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二者在教育对象、育人理念、育人目标等方面具有诸多的相同之处。总结江西共大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研究生劳动教育为探索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

2.1 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江西共大深谙此道,自创办之处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毛泽东劳动思想的理论旗帜,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熏陶和理论联系实践,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使全体师生始终树立统一的劳动观点的经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定义、理解劳动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赋予了劳动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时代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农科专业研究生劳动教育需要牢牢把握其科学内涵。

2.2 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高校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的关键之举。江西共大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即始终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专业设置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坚持“少而精、学以致用”和“三个面向”的基本原则、按照“紧密联系实际”“学科的系统性和生产的季节性有机统一”“立足当前实际,考虑长远需求”的三个教学原则。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当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够突破在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成效。

2.3 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是学生锻炼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江西共大始终坚持“场(厂)合一”教学基地建设基本经验,坚持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为学生生产、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逐步建立了教、产、研、用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0]。”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应当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紧紧依托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开展生产劳动,运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帮助研究生早日成长成才。

2.4 完善劳动教育导师队伍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老师。”[11]江西共大办学过程中格外重视教师遴选、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严格进行教师管理,培养一批“能文能武”“能上能下”“一专多能”的导师队伍。新时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有应用性、职业性和研究性等基本特征的一种研究生教育类型。[12]对教师的要求也同样注重理论与实践双肩挑。因此,高校可以借鉴江西共大的经验做法,在遴选、培养、管理三个层面出发,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过硬、劳动技能过硬的综合性、多元化导师队伍。

2.5 推动校园劳动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综合治理、群团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江西共大在办学历程中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营造思想认同的良好氛围,通过劳动锻炼、榜样引领、文艺宣传等多个举措营造浓厚劳动氛围的经验。新时代,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高校可以借鉴江西共大营造劳动育人文化氛围的经验,紧密贴合新时代要求,推动研究生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营造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的、浓厚的劳动育人文化校园氛围。

3 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史研究的使命和目的……是为着更为科学地认识、解释人类教育的历史变迁,以便深化和拓展当代人对教育的理解。”[13]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加强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14]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贴合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成为亟需探索的重要问题。

3.1 把握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科学内涵

首先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科学旗帜。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与劳动教育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作出了科学指引。因此,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科学旗帜,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观,进以科学理论指导行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开展劳动教育。

其次要紧紧围绕指导文件中劳动教育内涵阐释。2020年起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时代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的重要的教育指导文件,这些文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党的教育方针在现实的生动体现。因此,要引导其保持端正的的劳动态度、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以及培育以科学家精神为代表的劳动精神;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劳动创造论、劳动目的论、劳动过程论,从而引导他们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明确自身发展需求;要引导其积极参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课题实验和项目调研等专业劳动中去,让他们在动手实践、实验探索中获得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创造性劳动技能。

最后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新的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拥有了新的属性。一方面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要紧盯时代需求。不仅要把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具备一定产业技术能力的普通劳动者,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致力于培养一批理论过硬、技能扎实、敢闯会创、能够从事农科领域高精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新农科科技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需要把握网络育人的特性,科学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用虚拟仿真体验教育、人工智能搭建网络空间、网络劳动教育等新的方式方法,合理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3.2 构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其一,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15]因此,开展劳动教育时一定需要紧密贴合国家文件要求,结合区域地方需求、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良好劳动精神面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科学家精神等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掌握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创新型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需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从而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合适的劳动课程教材提供行为遵循。

其三,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高校应当构建一套切合实际、易于操作,全过程化、灵活多变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要从理论教学过程评价和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劳动教育过程进行考察,将劳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如实记录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健全研究生劳动成果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田野调研竞赛、实验成果展示等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展示,既可以提供实践机会,也可以侧面对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考察。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把高校劳动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和教育督导体系中,及时的将督导监管情况向社会公开,督促高校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强化劳动教育的指导。

3.3 建立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一方面,加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其一是要求高校积极开发校内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高校需要根据所处的地域特色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方面条件,结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安排相应山地、草场、池塘等作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其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开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面向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劳动实践教育场所,积极寻求党政机关和产业企业深度合作,为研究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劳动实践岗位,以劳动教育为引领积极打造“产教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融合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强化研究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和运营。高校需要强化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和运营。一是要始终坚持“基地建设为教学服务”的管理原则。在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原则中,要始终坚持利用劳动教学基地的有利条件开展劳动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相关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专业转化能力。二是明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条件。根据有利条件明确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内容,合理规避不利条件,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基地在建设要坚持因需而设、循序渐进,合理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做到“依章办事、依规管理”,进行有效管理,推进劳动教育实践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

3.4 完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队伍

首先是要多措并举、优中选优遴选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一是要建设一支专门的、专业的校内劳动教育导师队伍。遴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劳动素养较高、劳动教育研究卓有成效的老师担任劳动教育专门导师,确保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二是探索一套多元的、复合的兼职劳动教育导师队伍。在农林牧渔等农科领域行业领军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是知名工匠、劳动模范担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校外导师,提高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如江西农业大学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农民导师授课”,用宝贵的基层农业实践经验将为他们课题研究和农业实践提供重要帮助。[16]另外,还需要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作用,在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其次是集中培训、单独轮训和全面覆盖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一是开展集中培训,提升新晋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整体水平和能力。开设新晋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集中学习的培训班,推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机传承。二是开展单独轮训,为新晋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与辅导。通过系统轮训进一步提高新晋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的劳动教育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科学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三是在劳动教育培养上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行政、教学、后勤等全体教职员工的考核培训中去,切实做到全员关注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

最后是监督管理与教育激励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导师管理水平。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教育导师的监督管理。高校要把研究生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督导体系,制定管理办法、督导办法,开展系统评估和督导,及时公布评估和督导的结果。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劳动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成果评奖评优和教学竞赛,在这过程中建立样板、树立榜样,予以奖励,激发教师潜能和动力。

3.5 推动研究生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要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劳动教育校园文化辨识度和影响力。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景观,加深研究生劳动育人文化认同。高校应将文化景观与劳动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达到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作用。二是打造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劳动育人文化影响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开展插秧比赛、种植大赛等农业劳动技能竞赛,增强劳动育人文化影响力和实效性。

其次要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创作,提升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向心力和吸引性。“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17]因此需要通过广泛的文艺创作进一步烘托高校的劳动文化氛围。一是利用文艺创作吹响强农兴农、劳动育人时代号角。高校应当积极动员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创作出更多歌颂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推动劳动育人文艺作品的传播与展演。在文艺创作的基础上遴选一批代表性强、感染力好的文艺作品进行校园文化展演,在全校范围内渲染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的校园风尚。另外,选取电影《袁隆平》、纪录片《大国工匠》等极具代表性的的文艺作品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后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推动今日爆品,总链接,欢迎大家爬楼好货劳动教育话语体系和建设能力现代化。一是发挥新时代网络资源优势,提升劳动育人文化宣传力度。高校要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热衷网络社交的群体特征,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全媒体传播、多媒体展示劳动育人文化。二是畅通线下宣传渠道,提高劳动育人文化宣传效度。发挥教学课堂主要阵地作用,将劳动育人、文化贯彻研究生课堂中,进一步将劳动育人文化根植研究生内心;三是发挥引进课外资源。通过邀请科学家、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是知名工匠、劳动模范来校开展“面对面”式的宣讲和讲座,用生动的真实事迹向研究生展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劳动育人文化的宣传效度。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学位江西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江西银行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我爱江西奶奶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