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诗》重出考辨十五则
2022-01-01邹阳
邹 阳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近年来,不断有学人对《全宋诗》重出篇目进行订正,因其数量甚多,故仍有未尽之处。笔者在查阅《全宋诗》的过程中,注意到其中一些重收诗现象,为以往学人所未注意,今以各诗所在册数为次第,加以考订如下:
一、《全宋诗》第2册第847页“罗处约”名下有《题太湖》一首:“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72册第45559页“罗处纯”名下,辑自清于琨《(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二,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八十八也作“罗处纯”。按: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十二、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八、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七、明董斯张《吴兴艺文补·续集》卷四十七、清陈焯《宋元诗会》卷三、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皆作“罗处约”,此诗当为“罗处约”作。罗处约,字思纯。“约”与“纯”形近,字与名极易混淆。
二、《全宋诗》第2册第919页“魏野”名下有《晨兴》一首:“夜长乞待得晨兴,耽睡僮犹唤不应。烧药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临阶短发梳和月,傍岸衰容洗带冰。料得巢禽翻怪讶,寻常日午起慵能。”《全宋诗》第53册第32972页“周端臣”下存“夜长乞待得晨兴”句。按:此诗见魏野《东观集》卷四,又见《宋文鉴》卷二十四、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十九,当为魏野作。周端臣为南宋“江湖诗人”,《江湖后集》存其诗一卷。四库馆臣曾从《永乐大典》辑轶《江湖小集》中未见之诗,而后成《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或误辑魏野诗。
三、《全宋诗》第3册第1623页“吕夷简”名下有《天华寺》一首:“贺家湖上天华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54册第33697页“释文礼”名下,题“《颂古五十三首》其五一”。按:《宋文鉴》卷二十七、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九、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六、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四、明李蓘《宋艺圃集》卷二、清陈焯《宋元诗会》卷七等皆题为“吕夷简”作,此诗作者当为“吕夷简”。
四、《全宋诗》第3册第1889页“范仲淹”名下有《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一首:“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舟楫颠危甚,蛟鼍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7册第4404页“唐介”名下,题《谪官渡淮舟中遇风欲覆舟而作》一首,其内容与范仲淹《赴桐庐郡淮上遇风》相同。按:此诗见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三,同题共有三首诗,其余两首皆为绝句,三首诗都表现了遇到风波时候的淡然心态,当为“范仲淹”作,《宋文鉴》卷二十二“五言律诗”亦收入此诗,题为“范仲淹”作。题“唐介”作,最早见成书于政和元年(1111)的《云斋广录·诗话录·唐御史》:“御史唐介一日系家渡淮,至中流,忽有大风,波涛泛滥,舟人甚恐,以为不免饲鱼龟矣。公乃朗吟诗云:圣宋非强楚……今日在风波。日暮,舟济南岸,众乃欣然以谓复生。公因憩于旅亭,遂继其诗云:舟楫颠危甚……沽酒听渔歌。盖情动于中而形之言,其诗无谄,可以感格神明,故得免祸。”[1]《云斋广录》“所载皆一时艳异杂事,文既冗沓,语犹猥亵。”[2]附会者多,不可信据。
五、《全宋诗》第6册第3941页“苏舜钦”名下有《望太湖》一首:“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3册第1712页“蒋堂”名下、第72册45608页“苏頔”名下。按:此诗见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七,《宋文鉴》卷二十四、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五、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八、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皆以此诗为“苏舜钦”作,此诗作者当为“苏舜钦”。
六、《全宋诗》第6册第3946页“苏舜钦”名下有《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什》一首:“月晃长江上下同,画桥横绝冷光中。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佛氏解为银色界,仙家多住玉华宫。地雄景胜言不尽,但欲追随乘晓风。”重收于《全宋诗》第3册第1705页“蒋堂”名下,蒋堂《春卿遗稿》亦有此诗,题“《游松江》其二”。按:此诗见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七,《宋文鉴》卷二十四、《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吴都文粹》卷五、《方舆胜览》卷二皆以此诗为“苏舜钦”作,此诗作者当为“苏舜钦”。
七、《全宋诗》第7册第4505页“邵雍”名下有《仁者》一首:“仁者难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无伤。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20册第13469页“陈瓘”名下,题《寄觉范漳水》,内容与《仁者》完全一致。按:此诗见于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六,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七十四、宋谢维新《事类备要·续集》卷五皆题为“邵雍”作,故此诗当为“邵雍”作。题“陈瓘”作,首见于惠洪《冷斋夜话》卷十“作诗准食肉例”,有云:“后三年,余客漳水,见莹中侄胜柔自九江来,出诗示余曰:‘仁者难逢思有常……不若病前能自防’。余谓胜柔曰:‘公痴叔诗,如食鲥鱼,唯恐遭骨刺尔,与岐下猪肉不可同日而语也。’”[3]吴子良《林下偶谈》以为《冷斋夜话》误载了邵雍诗,曰:“《冷斋夜话》云:‘余客漳水,见莹中侄胜柔……唯恐遭骨刺’。此诗邵尧夫作,而冷斋误以为莹中,或者莹中手书此诗,冷斋不知为尧夫作欤。”[4]吴子良的判断可信,且邵雍《伊川击壤集》流传较广,其集中所载更为可信。
八、《全宋诗》第9册第6222页“司马光”名下有《今古路》一首:“出门道路多,纵横不我测。我今欲远行,须问曾行客。徐徐逢路人,咨问青松侧。客曰君何往,答曰游京邑。客仍指要路,而言行有益。古路虽大道,不如今路直。但行今人路,犹如假羽翼。彼客虽我去,独自踟蹰立。为见今古路,无乃须差忒。今路足轮蹄,古路饶荆棘。欲行今人路,恐背古人迹。拟行古人路,今人笑迂僻。又拟不出门,奈有饥寒逼。哀哀于此情,悠悠苍天色。不避今人嫌,路须行古陌。古陌虽难远,且保无劂失。勉哉自勉哉,前古难知识。不复见杨朱,万古凝悉魄。”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9册第5646页“刘敞”名下,亦见《公是集》卷六。按:《宋文鉴》卷十六收此诗,题“司马光”作。又《四部丛刊初编》本《温国文正公集》乃据高宗绍兴二年刘峤刊本影印,[5]是书卷一至卷四,卷七十七至八十原阙,配补明弘治十八年卢雍抄本,卷六有《今古路》,为宋刊本原载。刘敞《公是集》多有亡佚,今传五十四卷本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所辑。从文献流传的可信度看,《今古路》作者当为司马光。
九、《全宋诗》第10册第6765页“王安石”名下有《和金陵怀古》一首:“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9册第5968页“王圭”名下。按:王传龙、王一方《王圭〈华阳集〉的误收、辑佚与流传》[6]引陈伟庆《大典辑本〈华阳集〉误收考》(《文学遗产》网络版)观点:此诗为“王安石”作,理由是《宋文鉴》《景定健康志》《王荆公诗注》皆以此诗为“王安石”作,且南宋已有刊本,载为“王圭”之作的诸书在元明清才刊行,故以此诗为“王安石”作。王传龙、王一方驳斥了陈伟庆的观点,认为此诗是“王圭”作,理由有三:第一,王安石集在南宋时已经出现误收、漏收现象;第二,方回《瀛奎律髓》收入此诗,按语云“此诗误刊荆公集中,今以歧公集为正”,“方回在两集并存的情况下,断然认定王安石集中属于误刊,此证据本就十分有力”;第三,此诗的韵脚“悠、秋、舟、楼、流”与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刘贡父《金陵怀古次韵》的韵脚“江、降、双、窗、缸”不同,作于不同时间。王安石与王圭为政坛好友,生前彼此唱和,故将王圭的同题之作误收。笔者以为,此诗为王安石作较为可信,王传龙、王一方的观点有可商榷之处:第一,王安石集虽在南宋出现误收、漏收现象,但南宋著书多将此诗定为“王安石”作,误收的可能性小;第二,方回活动于宋末元初,是否得见并存的“两集”不可知,且此诗是《瀛奎律髓》“王圭”《金陵怀古二首》其一,其二已被证明是“张耒”之诗,属方回误收,其一与其二并题,或是源自同一处,同时误收的可能性大;第三,韵脚不同,也可能是王安石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一定就是王圭所作。因此,从文献流传的角度看,此诗为“王安石”作。
十、《全宋诗》第11册第7161页“刘攽”名下有《上书行》一首:“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五百万。此事夸者忧,而非志士叹。君不见下邳少年授书起,幄中运筹制千里。功成不受三万户,拂衣归从赤松子。君不见计倪半策诛强吴,鸱夷扁舟浮五湖。三致千金不自擅,至今籍籍宗陶朱。大贤富贵不为己,心事邈与常人殊。逢时致身如反手,云蒸龙变无时无。君勿爱上书献赋称贤豪,刺绣倚市相矜高。丈夫昔曾笑徒劳,商贾旦旦争锥刀。”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9册第5945页“刘敞”名下。按:《上书行》见刘攽《彭城集》卷八,又见《宋文鉴》卷十三、《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四,当为“刘攽”作。
十一、《全宋诗》第12册第7848页有“杨杰”《勿去草》一首:“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唯有芳草随车轮。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草于主人实无负,主人于草宜何如?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10册第6774页“王安石”名下,亦见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卷二十一。按:杨杰《无为集》卷三收此诗,《无为集》为绍兴十三年(1143)赵士粲编刊,《王荆文公诗注》则成书于开禧三年(1207)李壁谪居抚州以后,从成书时间推断,只能是李壁误收杨杰《勿去草》。另,李壁在《勿去草》诗题下注“或云杨次公诗”,似为不确之言,因此《勿去草》当为“杨杰”作。
十二、《全宋诗》第12册第8014页有“沈括”《润州甘露寺》一首:“丞相高斋半草莱,旧时风月满亭台。地众日月生时见,眼到江山尽处回。三国是非春梦断,六朝城阙野花开。心随潮水漫漫去,流遍烟村半日来。”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3册第1934页“张先”名下。按: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二十六、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四、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三十九等皆以为此诗为“沈括”作。清陈焯《宋元诗会》卷十五题“张先”作,卷二十七题“沈括”作,题“沈括”作的诗题下有小注:“前照访选作张先诗,今改正。”故此诗作者当为“沈括”。
十三、《全宋诗》第15册10152页“苏辙”名下有《感秋扇》一首:“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仿佛旧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汉代谁令收汲黯,赵人犹欲用廉颇。心知怀袖非安处,重见秋风愧恨多。”《全宋诗》第14册第9633页“苏轼”名下有一绝句,题《扇》,与《感秋扇》前四句相同,所据出处为刘克庄《后村千家诗》卷一七。按:此诗见于苏辙《栾城集》卷四,《宋文鉴》卷二十五亦题“苏辙”作,作者当为“苏辙”,《后村千家诗》或误把此诗前四句割截成为一诗。
十四、《全宋诗》第16册第1029页收孔平仲《早行》诗:“客兴谓已旦,出视见落月。瘦马入荒陂,霜花重如雪。海风吹万里,两耳冻几脱。岁晏已苦寒,近北尤凛冽。况当清晓行,溯此原野阔。笠飞带绕颈,指强不得结。农家烟火微,炙手粗可热。岂能迂我留,而就苟且活。仰头视四宇,夜气亦渐豁。苦心待正画,白日想不缺。”诗题下注:“《豫章》本题下注:此篇‘《文鉴》载经父诗,但稿是毅父亲笔,当以为是,《鉴》似误也。’按,此说亦见明抄本、《宋诗钞》。”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15册第9759页“孔文仲”名下。按: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著录:“嘉庆二十二年(1817),孔氏水北刊《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今唯江西图书馆著录。民国六年(一九一七),胡思敬以嘉庆本刊入《豫章丛书》,尝用文渊阁本覆校。今校以鲍廷博手校书写本,《豫章》本有讹脱,未臻佳善,唯以易得且是完帙见长。”[7]《豫章》本是三孔后裔孔傅勋编辑募纂,[8]所谓见“毅父亲笔”,殊不可信。此诗又见《宋文鉴》卷十九,《四库全书总目·清江三孔集》提要云:“文仲诗仅七首,然吕祖谦《宋文鉴》载其《早行》古诗一首,乃佚而不收。《文鉴》编于孝宗淳熙四年,《舍人集》编于宁宗庆元四年,在其后二十一年,不应不见,岂违有所去取耶?”[9]所谓《舍人集》,即是指《清江三孔集》,后人将《清江三孔集》分为《舍人集》《侍郎集》《郎中集》,也有人分为《舍人集》《宗伯集》《朝散集》。因孔氏文集南渡之后已不传,庆元五年(1199)乃由王违辑三人遗文刊成《清江三孔集》四十卷,此刊本衍生出多个版本系统,又多有传抄失误。《宋文鉴》于淳熙四年(1177)开始编纂,吕祖谦广收诸家文献,于淳熙六年(1179)年编成,成书比《清江三孔集》早,且编纂者水平较高,出错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从文献的可信度而言,《早行》诗为孔文仲作,非孔平仲。郭祥正《青山续集》卷三也收入此诗,题下小注:“此篇《文鉴》所载称经父诗,据《孔氏遗稿》乃毅父作,《遗稿》毅父亲笔,当以为是。”《青山续集》共七卷,后五卷均为误收孔平仲诗,[10]不可信据。
十五、《全宋诗》第18册第12399页“许彦国”名下有《紫骝马》一首:“黄金络头玉为觼,蜀锦障泥乱云叶。花间顾影骄不行,万里龙驹空汗血。露床秋粟饱不食,青刍苜蓿无颜色。君不见东郊瘦马百战场,天寒日暮乌啄疮。”此诗重收于《全宋诗》第34册第21597页“许顗”名下,辑自明人李蓘《宋艺圃集》卷十二。按:此诗首见于《宋文鉴》卷二十一,题“许彦国”作,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六、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二,皆作“许彦国”,当为“许彦国”作。李蓘《宋艺圃集》题“许顗”作,未详其源。许顗,字彦周,“周”与“国”形近,或是致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