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问题省思与推进路径

2022-01-01徐功献彭健斌

关键词:宣传教育社会化话语

徐功献,彭健斌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1]以红色文化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是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举措,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文化信仰,推进红色文化的社会化, 是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思想引领作用的保障。然而,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红色文化话语表述方式、网络传播平台、宣传教育内容等方面着力, 切实解决好红色文化社会化问题,让红色文化成为人民群众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砥砺品格的精神源泉。

一、理论之基:红色文化社会化的理论依据

红色文化社会化作为“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百年大计”[2],是以实现红色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及生活化为目标,以坚定人们的精神文化信仰为任务,通过开展各种具有时代特色、贴近人民生活的日常性、经常性、通俗性红色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传播达到一种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参与, 并将其有效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稳定状态。 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使然

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红色文化不是“红色”与“文化”简单的相加,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基础,创造的先进文化综合体,既具有一般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具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

首先,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理应也是红色文化的受益主体, 红色文化的发展只有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人民的文化生活相适应,将人民的满意度、认可度作为红色文化传播功效的评价尺度, 才能契合红色文化的价值发展规律。其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是红色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鲜明的理论性从根本上确保了红色文化的科学发展。 ”[3]在红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才能契合红色文化的理论发展规律。再次,红色文化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统一体, 既蕴含着红色传统、 红色精神等丰富的思想灵魂, 又包括红色文物、红色遗址等众多的物质载体,只有科学处理好红色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把精神与物质统筹起来贯穿于红色文化传播的全过程, 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认同与践行红色文化,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最后,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 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又反过来引领和推动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只有通过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践行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指导实践、被实践所证明的发展规律。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为我国文化建设强基固本、壮骨铸魂。 ”[5]红色文化社会化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之策。 红色文化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特征及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红色传统等,内在地契合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 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红色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优势作用出发,推动红色文化全方位、全过程地走进并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 通过大力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精神,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红色文化产业, 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与红色文化服务等多种方式, 增强红色文化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使红色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思潮的核心内涵, 涵养人民精神家园最为宝贵的财富, 从而使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当中获得广泛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深入的传承和践行, 在此基础上凝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基础。如果离开了对红色文化的全过程、 广范围的传承和弘扬, 失去人民群众作为红色文化传播和接受主体的基础, 就失去了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软实力的最优势的资源和最坚实的主体, 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也将因其构成要素的缺位而无法实现。文化强国建设,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传播,使全体公民认识、认同与践行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把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理论创新的题中之义

新时代, 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要义就是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基本点, 坚持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创新就是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时代条件下, 对文化进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革新、创造。 关于文化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P41)实现红色文化社会化是文化理论创新的题中之义。

红色文化的理论创新, 一方面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红色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并以红色文化作为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文化支撑,使“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7]。 另一方面体现为要实现红色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理念的有机融合,使红色文化兼具历史视野和现实诉求,即立足红色文化的“根”和“魂”,立足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结合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文化强国及人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 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论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想深层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实现入脑入心的社会化传播功效,关键在于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作为实践的主体、理论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践行者和创新者,只有在红色文化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总结人民的实践、 形成人民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形成新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也逐渐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作为言行的遵循,实现其社会化。

二、现实之境: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问题省思

红色文化社会化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的文化传播活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加快了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但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也在话语表述方式、 传播阵地平台及宣传教育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现实的困境。

(一)红色文化话语表述与民众诉求存在一定“冲突”

从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 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述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述特征以“白话话语”为主。 这种话语表述相对不注重话语内容的抽象性及学理性,更多表现为白话文,运用民主革命时期的语言特点, 通过比较直白的话语阐述最崇高的理想或富含哲理的道理,“切合了民主战争时期在军事、政治和文艺上的高度一致性”[8](P46),契合了人民对文化接受的需求。 “白话话语”虽然话语直白,但容易脱离对历史及理论的解读,致使红色文化的理论高度未能得到深层次的彰显, 如果不对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述进行理论性与现实性统一的转化,重“普及”而轻“提高”,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很难真正融入大众的文化生活。 二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 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述特征更多体现为“文本话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党报党媒及学术刊物的话语表述形式。相对于“白话话语”,文本话语“注重话语内容的规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9],不仅具有较为严格的话语规范,而且具有权威性、理论性及意识形态性等特征。 “文本话语”通常表现为一种学界的学理性研究语言或者政治话语,形式与内容都表现出生活性不足和话语权不平等的特点,过分强调“讲新话”,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民群众对了解红色文化的期望和人民群众在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掌握的专业性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以至其很难弄清楚、搞明白抽象性的红色文化话语表述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即重“提高”而轻“普及”。

无论是“白话话语”还是“文本话语”,都在不同层面偏离了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标准, 要么游离其上,要么走向另一极端,红色话语表述与人民群众诉求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加之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红色文化话语表述出现了保守化、虚假化、情绪化的特征,阻碍了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真实化、理性化的红色文化话语表述方式的诉求。因此,处理好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论性”与话语表述的“大众性”之间的关系,增强红色文化理论的说服力和话语表现的多样性,消解红色文化话语表述与民众诉求存在的“冲突”,是红色文化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与平台建设存在一定“障碍”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大量出现。 微博、微信、抖音及快手等普遍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多样性、快捷性及广泛性的特点使红色文化可以在大众的随手之间得到链式传播, 被大众快速了解, 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最活跃最主要的平台。但网络及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红色文化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大平台的同时, 也存在着网络传播与阵地平台之间的障碍与矛盾。

一方面, 信息井喷式的产生和传播与网络传播阵地平台的监控和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障碍”。无论是传统的网页、客户端还是新媒体阵地,创作者通过简单的注册等程序, 就可以成为红色文化信息创造和传播的主体。 而平台管理与迅速发展的红色文化信息不相适应, 且创作主体数量庞大,很难受到平台的主动监管,就出现了红色文化的网络信息数量多、内容杂的现象,进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虚假、庸俗的,甚至借机攻击党和政府形象的“伪红色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在公众之间广泛传播,导致公众的思想出现波动,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领导以及否定社会主义的言行,其结果与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预期背道而驰。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红色文化过度商业包装的现象,“只重外延拓展不注重内涵挖掘的做法扭曲了红色文化的本质”[10]。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网站及手机客户端的板块及内容建设与红色文化思想传播阵地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些红色文化网站、 手机客户端等红色文化传播平台的红色文化内容宣传与板块建设不符合公众的需求, 如体现红色文化实质内容的各种语言及符号等存在交叉使用现象, 没有科学的规则和标准; 相关内容缺失,更新速度慢,可信度不高,版式设计过于单一,缺乏时代感,无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对红色文化不同层次的需求等。 这些网络传播与平台阵地之间的“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 阻碍了红色文化对社会发挥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和阵地平台建设, 有效破解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与阵地平台存在的“障碍”,是提升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保障。

(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存在一定“距离”

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是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不到位,其社会化就会失去舆论引导、 思想教化和榜样激励的实践氛围与社会环境;离开了生活实践,红色文化社会化也会因失去实践归宿而无法实现。 红色文化社会化既离不开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更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 只有做到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统一, 才能真正做到红色文化社会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当前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与生活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距离”问题。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脱离生活实际是现存最突出的问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宣传教育的形式化。这种形式化不单是宣传教育方式流于表面, 还表现为红色文化社会化的主体即宣传教育者和接受宣传教育者的形式化, 与生活实践存在一定 “距离”。 宣传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没有更新,只注重宣传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宣传教育的内容, 把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红色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及主流价值观漠视不理。 在宣传教育主体上,宣传教育者“过于强调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往往流于枯燥式的教育而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鲜活力, 使红色文化不能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11](P137)同时, 普遍存在着将红色文化的宣传作为获取学术研究成果、完成工作与任务的手段,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真正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传统, 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接受宣传教育者或因个人工作所需而有选择的、肤浅的,以明显的功利主义的态度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 或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完成政治理论学习任务的途径,并未在思想上、实践上引起红色文化共鸣,建立红色文化信仰,落实红色文化行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存在的这种“距离”,很容易使红色文化成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使其行为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减少社会大众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价值和行动指南的自觉,“红色文化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践行、 传承与弘扬, 人们会产生一种认同障碍和实践无力感。”[12]只有消弭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存在的“距离”,把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才能避免因宣传教育而导致的红色文化社会化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

三、应对之策: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 要使红色文化在社会成员中产生价值认同、转化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需要在推进红色文化话语方式的大众化、 网络传播的规范化和宣传教育的日常化等方面着力, 推进红色文化的社会化,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一)推进红色文化话语方式的大众化

红色文化要成为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必然要从过高的学理性、抽象性的话语表述方式向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表述方式转化。推进红色文化话语表述大众化,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使红色文化从抽象理论的“阁楼”回到现实世界,使红色文化大众话语体系成为普遍现象, 用人们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 既要以让社会大众易于理解和信服的大众化语言风格解释、传播红色文化,又要科学处理好红色文化的“文本话语”与“白话话语”之间的关系, 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提供有效的话语中介和话语环境。

一方面,文化传播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为目的, 以建立一套社会主流文化系统和态势为目标的思想文化传播活动”[13](P13), 思想价值的实现是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根本。因此,要处理好红色文化的理论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过于强调红色文化的理论性而忽视其价值性, 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传播成效就会消减。 要在坚持红色文化理论性的基础上,关注红色文化的价值性,将大众化、通俗化、 生活化等价值理念落实到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都包含着理想化的成分,又包含着世俗化的内容”[14](P212),以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表现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是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关键。要在确保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使红色话语勾连革命历史,立足生活当下,既富含精神内涵和人生哲理,又接地气、充分彰显生活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力量不在胳膊上, 而在团结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等既通俗易懂又饱含哲理的表述, 是红色文化语言表述哲理性与通俗化有机统一的最佳参照。

同时,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大众性文化和人民性文化,大众性是中国红色文化的起点也是终点”[15](P15)。 要将少数人掌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多数人熟悉的大众话语。 “老话”要紧跟时代潮流而大众化,“新话”也要融入群众生活。对红色文化进行表述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一般教育背景、知识水平等差异, 将学术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话语,使人人能理解、人人能认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解决红色文化社会化遇到的话语隔阂问题, 推动人民群众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自觉以此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

(二)推进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规范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 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是网络传播平台治理、 监督等机制不够规范, 致使红色文化在社会化传播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政治属性与价值属性,若网络传播平台缺乏治理、监督其规范化,极易导致虚假红色文化、庸俗化的红色文化争夺优秀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对社会大众的思想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及其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传播观、是非观,从网络传播平台的内部管理及外部约束等方面着手, 推进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规范化。

第一, 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规范治理。 “网络传播失范行为根源于网络道德的失范”[16](P89), 传统道德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会大为降低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因此,网络传播平台的创作者应把握好“入口关”,规范网络传播平台的注册及运行程序、内容发布及审核程序等。 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应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政治立场,严格审查发布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以符合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为标准, 及时处理不合规范的红色文化内容, 从源头上为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规范化的程序与内容保证。

第二, 加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规范监督。以互联网、“两微一抖一快手”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及新媒体阵地, 都有资本和技术参与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运作。 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会出现红色文化过度商业包装、极端市场化运作甚至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 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统一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监督条例, 才能强化对网络平台传播中红色文化内容的监管,从而加强对内容创作者的约束,使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摆脱低级趣味化、过度娱乐化,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第三, 建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规范制度。 规范的制度建设, 是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基础。 这就要求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既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使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有法可依、长足发展。又要求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安全、 网络技术等网络维护层面的制度建设, 为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 此外,还要求建立规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各参与者行为的规章制度, 以引导和规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各参与体的行为。

(三)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日常化

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 “自为”,其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起点,又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终点。 以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日常化为载体, 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红色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为依据, 是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的有效举措。

社会生活中,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存在脱离生活实践的倾向, 这与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及宣传对象两大主体密切相关。一些宣传者的情感认知、价值观念还没有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相统一,嘴上说的是红色文化,手里写的是红色文章,心里装的却不是红色精神。 一些宣传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红色文化或者没有了解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 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仅停留于口头或政治学习层面,未能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从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日常化入手,以生活化的红色文化教育矫正思想偏差,常态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育价值观念, 日常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言行举止。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日常化, 就是指通过生活化、常态化、日常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17]因此,无论是宣传者还是宣传对象都要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践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的宣传者要避免红色话语表述抽象性过强以及脱离日常生活实践的空洞说理, 结合融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既激发宣传对象的兴趣,又使宣传对象能够更加深入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红色文化的宣传对象应从自己的所思所学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仅把红色文化融入自身科学研究、政治学习等,也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日常化,不仅是宣传教育要常态化,更重要的是推进红色文化走进人民群众, 成为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精神资源, 即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对红色文化的“知”与对红色文化的“行”的统一。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社会化话语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推进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2015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音像产品目录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