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矛盾分析方法探析

2022-01-01杨文圣乔宇煊

关键词:特色制度文化

杨文圣,乔宇煊

(1.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2.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P87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尤其是矛盾分析方法来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顽疾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就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对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问题意识的自觉生成中认识矛盾,直面改革中的难题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1](P74)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就,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问题是事务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评估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症结所在,并推行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改革成效卓著。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致力于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我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生态体制改革方面,将“美丽”加入到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当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目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口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完善,城市化面临着推进, 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面临着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强、政府防范重大风险能力不足、 发展方式粗放、 消极腐败还比较严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也比较突出,等等。若此类问题得以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就能够实现质的飞越,我国改革就进入新阶段,因此破解实际难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据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大局出发, 提出要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将整体谋划与分步实践相联系,深入把握改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同时要敢于挑战改革中的矛盾和顽瘴痼疾,对于潜藏的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避而不谈,要敢于直面,善于寻求解决办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改革又在问题解决中得以深化。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总结经验并形成制度规定,经过顶层设计后,为今后的改革谋篇布局,并将改革推向一个全新阶段, 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至关重要。

(二)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事关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待生态文明要“为之于未有,制治于未乱”,[3](P39)不能等到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时才想办法,而应该在问题尚未发生、尚未恶化前就着手进行环境治理,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已出现的矛盾也要化解于无形。 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P230)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不断从理论层面破解生态问题。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5](P30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将环境问题与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在一起。 恩格斯更是明确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6](P998)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将“生态文明”写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并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从解决群众生活健康问题着手, 主张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制度和最严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 解决问题需要恰当的问题切入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 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1](P209—210)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现存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来协调区域发展,调节能源利用结构来提高利用效率,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等等。

二、安危与共中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增强忧患意识

(一)“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党的十九大绘制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 我们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0 万亿元大关, 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形成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7](P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P202)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随着生产力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风险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内部风险也显露出来, 经济风险防控方面,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引发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 产业风险等矛盾和问题。 社会风险防控方面, 重大突发事件如重大疫情应对能力不足,等等。 以上分析的风险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内外联系交织形成的多重复杂风险,若不加以重视,都会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提出我们要有 “谨慎之心”,要保持忧患意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防化风险的能力,将复杂风险化解为简单风险,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来化解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基石。

(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多次引用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8](P543)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此起彼伏, 宗教争端、边界领土争端、重大社会疫情时有发生,冷战时期形成的零和博弈逐渐上升为地缘政治博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 世界进入到动荡变革期。 在世界经济发展乏力的大背景下,“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呼声不断,诸多矛盾若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势必会引起世界更大范围的矛盾冲突。

矛盾具有斗争性, 但矛盾对立双方也是相互依存和贯通的,即矛盾也具有同一性。世界各国都是前途相连、命运相通的,即便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正是地域、特色的差别孕育了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因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减少矛盾和冲突, 密切各国合作, 共同维护人类公平正义,摈弃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下为公”“兼爱非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不谋而合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中国可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天时”即为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的大潮, 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中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地利” 即为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大国, 地域辽阔, 差异性大, 同时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影响力日渐加强,外交格局变得全面化、层次化、立体化,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和” 即中国与世界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大国建立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 这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内外兼修中推动矛盾运动,不断提升自己

(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待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8](P33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建设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握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既向内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向外看——吸纳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优秀文化的有益资源,摒弃糟粕。

向内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一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蕴含着哲学思想、伦理纲常等的思想宝库,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而应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改造其中陈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赋予其新的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二是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是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展现出了革命性、人民性、理论性、实践性等先进的文化品格。 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就要深度挖掘其中的实质和内涵,深度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向全体社会成员讲好中国故事、革命故事,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凝练和升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和人民立场,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向外看——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资源,摒弃糟粕。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洋为中用”,与其他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接纳国外优秀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先进文明成果为本国所用, 同时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从内容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作比较, 充分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弊端,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 而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是十四亿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同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坚持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借鉴中外成功经验,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回答了时代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P48)这对于加强道路自信,强化道路认同具有重大意义。

(二)“打铁必需自身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 ”[10](P61)纵观世界历史的进程,许多国家出现民心涣散、社会动荡的现象,随后出现了政权垮台,究其根源在于政党的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凝聚共识、产生领袖和国家治理的功能等均出现了问题。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强党兴党,就必须坚持自我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理论创新, 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命,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0](P26)。

习近平总书记从内部找原因来推动党的自我革命。 当前,从党内状况看,思想不纯、信仰迷失、精神空虚、政治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越发复杂,“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11]。 这些都是党的自我革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由内而外,从外部找办法来强化党的自我革命。 首先, 站稳了人民立场,党的自我革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因此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作为检验党自我革命成效的根本标准, 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廉洁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保持着刀刃向内的勇气,在选人、用人上强调要选好人、用对人,同时采取铁腕手段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对任何腐败现象零容忍。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老虎”还是油水肥差的“苍蝇”,只要存在腐败现象,必须一查到底,将制度的牢笼扎细密、结实,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注重切实贯彻落实,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此外,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员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辣味”,不能点到为止,批评过程中讲求方式方法,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分清是非。

四、因势而谋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守独特优势

(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1](P3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制度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经济方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等,政治方面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建设领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同时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方面也均体现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想上、制度上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谋篇布局、擎画蓝图。

在谈到制度时,就不得不提到西方的制度。一直以来, 西方国家总在宣扬自己的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诚然,西方制度固然有其先进性,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一,西方国家定期更换执政党和领导人,这导致了一些制度政策朝令夕改,难以持续和稳定下去, 国家治理效果会有所减弱。 其二,西方政党主要是为某个特定的群体谋福利,代表的只是部分群体的利益, 使之利益最大化。 其三,西方的政治权利是大资本主导,受金钱控制。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绝不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不走改旗易帜的 “邪路”,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12](P1)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呢? 这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具人类制度文明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确保了国家发展道路的方向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统一有序的开展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化解一系列风险挑战、应对无数艰难险阻, 这不仅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序的向前推进, 还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这个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根植于人民中, 它体现了人民利益, 维护了人民权益, 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和衡量制度的标准。 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成功汇聚了14 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P37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智成熟, 明辨是非能力虽已基本形成,但也有待加强。同时高校学生即将真正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一阶段是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关键一环。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落脚点为“养人、育人、渡人”,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讲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所谓“因事而化”强调高校思政课要根据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具体地说,这里的“事”不仅是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变革的大事, 社会中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而且是指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根据“事”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所谓“因时而进”强调高校思政课要以具体的时间条件为转移。 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这里的“时”主要代表的是时代, 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根据每一时代具体特征进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创新。 另一方面,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向后推移,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情况的转变进行及时跟进,不断完善教学。所谓“因势而新”强调高校思政课要根据地点条件等为转移。 这里的“势”主要指具体的社会形势,也就是说要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热点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 习近平就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3]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讲求视野的开阔,将世界形势、社会时势、未来发展趋势融入课堂,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全面理解和运用好“三因”,对于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满意率”有重要意义,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高校学生的“休息课”,而真正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金课。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同样适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世界格局瞬息万变,时代在向前发展,道路、制度、理论体系要根据时代特征等时时更新, 使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以彰显。

(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1](P155)他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不是简单的思想宣传,“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1](P155)这为今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已今时不同往日, 而要根据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呈现的新特点开展工作,来破解难题和矛盾。 首先,抓好理念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出发点, 将社会主义、中国智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能反映人民意愿的中国故事, 将中国故事讲给群众听, 讲给世界人民听。但也要需要避免强势灌输,即不考虑受众的具体需求而一味灌输, 而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好宣传工作。其次,抓好手段创新。现在已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高度发达、信息瞬息万变,通过纸媒和口口相传的传统宣传手段有些落伍, 而应当抓住网络这一重要媒介进行宣传思想工作, 推动媒体融合,锻造新的媒体主战场,向中国人民传播好声音和正能量。 最后,抓好基层工作创新。 基层党员、干部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力军。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14](P315)也就是说,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握时代大势,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实时更新宣传内容、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将宣传思想工作落到实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秉纲目张中化解矛盾,精准施策破解改革难题

(一)秉纲目张,牵住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重点论”。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引用“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8](P402)来强调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牵住牛鼻子,来带动其他矛盾问题的化解。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具有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双重政治地位和政治定位。 要真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保证领导和执政的双重性, 因为领导是执政的前提,执政是领导的保障。 首先,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将立志于长期执政并有能力长期执政,从而实现全面领导。 其次,在执政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全面领导和从严治党, 要从思想上建党,也要从制度上治党,一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化解“四种危险”;另一方面,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树立“四个意识”,并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保障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此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 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联系,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

(二)统筹兼顾,齐头并进

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我们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他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1](P102)在看待国际国内形势时,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 ”[1](P111)在如何看待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1](P1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习近平“两点论”思维方法的集中体现。 在宏观目标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简单说,制度为体,治理为用,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才能有效防止缺乏效能的“制度悬置”和缺乏根基的“治理变革”。 在经济制度方面,要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 要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既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又要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 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方面,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同时,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精准施策,破解改革中的顽疾和难题。

总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方法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为我国处理国内、国际事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谁远谁近?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