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01-01杨姝琼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论教师应传统

杨姝琼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基础。融媒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开展中,教师应围绕融媒时代的优势开展特色的、生动的课程内容,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的优秀要素、主要精神、传统思维方式和深厚底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新时期开放大学通识课开展中,教师应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的基本内容、文化意境、人文风俗等特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本质意义及发展性功能。通过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教师需要打造一个高质量的课程模式,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利于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技术支撑。

“融媒” 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时代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该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不合理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对课内知识的讲述、板书。比如采用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会丧失《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活力,并且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多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会影响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即该课程学不学都无所谓,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等情况,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弘扬。另外,学生们思想较为活跃,若没有将新媒体技术很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学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重视度不足

开放大学的部分学生仅重视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学习不怎么重视,认为该课程仅是一门通识类课程,学不学都不影响自己的专业成绩。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由于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重视度不足,导致该课程针对其他专业开展教学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参与度、配合度不高,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本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文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写着繁体字的广告牌,印有十二生肖的邮票和剪纸,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人的孝道等,处处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精华。

(三)课程内容挖掘不深入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人文历史、文学通史、生产制造以及政治制度等内容,但由于课时所限,《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内容较为局限,如果挖掘不深入,会导致传统文化教学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仅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了讲述,并没有深入探究部分知识点的潜在意义,如对历史背景、发生原因、历史意义等没有做出分析,就会影响整体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唐代、宋代等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基本知识点进行阐述时,没有细挖这些历史事件的形成原因,会导致课程的学习只浮于表面而不深入;又如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阐释中,大多时候仅仅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对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深入解读的较少,这就导致学生不了解这些思想的实质和精髓,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开展特色、生动的专题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融媒时代的优势开展特色的、生动的专题讲座,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需侧重对多种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制作微课程、微视频,引导学生全面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应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各时代历史、文化思想的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再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思想进行阐述,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全面掌握。例如在道家文化思想的讲解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述道家的缘起、老子的道家理念、庄子的道家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明白道家理念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理念。其次,教师应展示出当时百家争鸣中各派观点及其发展情况。比如可提出其中一个核心理念,如“物极必反”的思想,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分析这一理念的矛盾成因、转化过程等。通过专业的、完善的专题内容讲解,让学生逐渐明白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能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整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全面的文化知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涵盖的文化、历史内容较为广泛。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高效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5G技术的支持下分析、汇总理论知识点,有利于让学生不断获取到高质量、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可利用“云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学习到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使用抖音、快手软件向学生推送相关历史文化内容;可推送“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文化内容。在此以“人文始祖伏羲传”这一故事讲解作具体分析。这个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华神话进行拓展,对中国传统神话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在线上“国开学习网”或线下面授课上,播放《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伏羲文化”,向学生讲述人文始祖伏羲观天悟象的所闻所见。观悟时见到一只“体型似马,龙头鳞身”的灵兽,而这一灵兽正是八卦的缘由。后来在《周易》中也提及了关于八卦的意境。八卦在古代象征着阴阳协调,讲究着对称性的美感,并且八卦在我国历史传承中尤为重要。通过为学生播放这一视频内容,既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索,也提高了学生对女娲、夸父时期神话传说的向往。总之,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展示出不同意境、不同韵味的历史文化,利用动画片、微视频等媒体技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体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教师应逐步优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活动进行课程的探究。这一方式既能消除传统文化课程满堂灌的不利影响,还能为通识课课堂提供别具一格的活力。例如在关于“陶瓷”文化艺术讲述中,教师可轮番播放唐三彩、彩陶、紫陶艺术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分析陶艺家想展示出的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陶艺馆,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制陶工艺,感受了解到中国传统陶艺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将课程中心转移到学生个人,帮助学生快速、全面地融入至探索学习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演练,在模拟情境、实际情境中学习不同历史文化的特色及意境,从而积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应大力推广作品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在欣赏不同作品的同时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意境特点及思想境界,有利于让学生在鉴赏学习中逐渐了解国学文化思想。另外,教师还可推广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学习讲座中的理论知识,在创新学习中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应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内容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考试、实践中学习到多元化的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完整的反馈理解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到课率、学习积极性、发言频率、通识课成绩等多方面要素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需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从而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需改变仅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指标,将学生的综合情况考虑至实际评价细则中,有利于提高整体评价的客观度及可靠度。最后,教师还应当不断扩宽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采用新兴的媒体手段学习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不断丰富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开展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文化理念的理解及认知度,在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包括纸质媒体、互联网、微课、视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掌握传统文化在融媒时代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沟通能力进行探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探究、合作、互动,形成一个线上线下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素养是非常有利的。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媒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和人格的塑造。因此,融媒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开展中,教师应围绕融媒时代的优势开展特色的、生动的专题讲座,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以融媒时代为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改革必要性入手,客观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改革路径,对《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导论教师应传统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