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误诊误治2例报道并分析
2022-01-01蒋海云
蒋海云 刘 佳
衢州市中医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小儿推拿作为我国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发展。本人回顾并反思自身临床工作,认为小儿推拿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得到重视。本文介绍小儿推拿误诊误治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1 先天性肌性斜颈(CMT)
王某某,男,4月余。出生时伴右锁骨骨折病史。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4月余”于2021年3月27日前来就诊。结合症状、体征及双侧胸锁乳突肌彩超结果(左侧胸锁乳突肌较厚处约0.7cm,肌肉纹理清晰;右侧胸锁乳突肌明显增厚,较厚处约1.7cm,肌肉纹理欠清晰,内见一枚强回声斑,大小约0.71cm×0.27cm),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采用揉捏牵转技术,隔日1次,治疗3月。复查包块质地变软,头颈右侧歪改善,头颈活动受限、大小脸畸改善;胸锁乳突肌彩超:右侧胸锁乳突肌较厚处约1.2cm,内见一枚强回声斑,大小约0.32cm×0.11cm。前期推拿治疗效果确切。第4个月的一次治疗中,在行牵拉手法时,患儿头颈部发生“喀哒”声,即停止推拿治疗,患儿无哭闹等异常反应,次日患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处红肿,头颈姿势及活动度如前。查右锁骨正位片:右侧锁骨内1/3较对侧增粗;胸锁乳突肌彩超:右侧胸锁乳突肌增粗,肌肉纹理欠清晰,回声不均,锁骨端见一极低回声斑,大小约0.14cm×0.23cm。判断为胸锁乳突肌锁骨端部分损伤。嘱停止推拿治疗,1周后复诊,患儿锁骨端局部包块消失,休息半月后继续行推拿治疗。治疗至患儿1周岁时复查,患儿斜颈及伴随症状改善,包块质地及厚度无改变,患儿家属决定手术治疗,推拿治疗结束。
按: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以头颈和(或)颜面畸形为主要临床症状。推拿中的牵伸手法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手法。牵伸手法通过将痉挛的胸锁乳突肌充分拉长,从而解除痉挛,增加颈部活动度,改善畸形。本案发生胸锁乳突肌部分损伤,原因考虑3个方面:①医生对该病病理基础认识不足,对牵伸手法生物力学与疾病康复的相关性缺少了解。②CMT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阻碍肌纤维再生,影响肌肉收缩功能和力学性能恢复。大量增殖的成纤维细胞使胶原代谢紊乱,弹性较少的Ⅰ型胶原蛋白、较细且易拉伸的Ⅲ型胶原蛋白纤维增多,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减少,对拉力的抵抗能力减弱,更容易断裂。③CMT的推拿目前还未形成规范,如推拿的频次、推拿手法的力度、牵拉手法的角度,以及胸锁乳突肌不同纤维化程度、斜颈不同阶段对应的推拿手法等。
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毛某某,女,4岁。因“头颈痛伴活动受限1天”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家属诉其前一天与同学发生碰撞后出现头颈痛、头颈活动不能,至当地某医院骨科就诊,诊断“颈部扭伤”,建议行物理治疗。刻下疼痛加重,伴右侧头颞部痛,低热。血常规: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超敏C反应蛋白:13mg/L;颈椎X线:双侧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门诊诊断:颈部扭伤。予局部红外线灯照射,艾条温和灸,局部按摩治疗。治疗2天,患儿上述症状无改善,低热反复,建议上级医院就诊。后至上级医院住院治疗,颈部平扫+三维重建:寰椎左侧块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稍肿胀,嗜酸性肉芽肿可能;颅脑平扫:右顶骨局部骨质缺损,LCH首先考虑;胸部平扫:胸椎及腰1椎体多发异常密度灶,LCH可疑。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出院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治疗:因考虑在颈1椎体及颅骨取病理组织风险大,未行病理学检查,于肿瘤科行放射治疗。
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临床罕见病,2~3岁儿童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从皮肤皮疹样改变到全身多系统受累不等,而婴幼儿骨骼系统受累最常见,临床中多见局部疼痛、压痛等,易与小儿颈椎寰枢关节错位、寰枢椎半脱位等混淆而被误诊。本案误诊原因分析:①医师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不系统,倾向于诊断本科室的常见病种,未请相关科室会诊。②LCH属罕见病,发病率低。案例中患儿有明显的外伤史,突然发病,头颈痛,低热,功能障碍,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提示有炎症感染,颈椎X线检查提示有双侧寰枢关节欠对称,无提示骨质破坏,易考虑常见于儿童的寰枢关节错位,或因外伤引起或因颈部感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