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统谋与南音(十)

2021-12-31陈燕婷

音乐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音空管泉州

陈燕婷

即将退休的苏统谋有一段时间很苦恼,他对自己太了解,知道自己是不可以闲着没事干的人,所以很苦恼退休以后要做什么。曾经想过要去参加傀儡戏演出,遭到子女的一致反对。正好,因为从小就养成爱抄爱写的習惯,收集了很多南音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很零散,不成系统,于是2002年退休后,苏统谋便安心在家整理资料,用当时流行的建卡方式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当时的晋江市文化馆馆长刘志峰跟苏统谋关系很好,有一天到他家拜访,看到他正在忙着整理资料,慧眼识珠的刘志峰立马说:“老苏啊,整理这些资料是好事啊,来我文化馆做!我一天补贴你100块钱。”2002年的时候,1天100元可不是小数目,但是苏统谋拒绝了。他说:“这样的话我去文化馆岂不是为了要去赚几个钱?我不要。”刘志峰又问:“不然要怎样?”苏统谋说:“如果我去的话,你补贴我摩托车的油钱就好了,每月300块。”就这样,苏统谋退休后返聘到文化馆上班时,刚开始每个月领300块补贴,慢慢涨到500、800、1000、2500元,逐渐提高。而他的资料编辑出版工作也一发不可收,至今已有十几部大部头书籍面世。这十几部沉甸甸的书籍,既是苏统谋的辉煌成果,也是南音界所藏资料的一次系统梳理,是南音学习和研究者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是晋江市文化馆骄人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统谋一直以来都喜欢并注重音乐理论。1985年,泉州南音学会成立,苏统谋为常务理事。学会成立后举行过几次学术研讨会,苏统谋每次都认真参会,看大家的论文,听别人对南音的评价,受到很大的启发。苏统谋对赵沨的讲话记忆犹新,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他曾提到不要将工ㄨ谱和简谱简单对等。苏统谋说,自己以前会把工ㄨ谱转译成简谱,或把简谱转成工ㄨ谱,但是确实碰到很多不能对等的情况。从那时开始,他就很注重理论。苏统谋说:“这几年从接触的这些学者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者们问我些什么问题,我都会很认真去思考,不会轻易放弃。我爱听别人分析问题。通过这几年慢慢琢磨,我对这些理论多少有了一点点认识,懂得说两句。”而对理论的重视,促进他对不同指谱版本及南音过支曲、门头系统的思考,从而萌生整理编撰书籍的想法。

刚开始时晋江市文化馆交给苏统谋一个任务,将一本菲律宾南音乐谱油印本,翻译成简谱普及。苏统谋心里并不是很愿意,因为他知道,给初学者看简谱学起来似乎是快一些,但是正规学南音一定要看工ㄨ谱,因为工ㄨ谱标示了琵琶指法,该挑起还是落下,该弹哪里,都很规范,比简谱严谨。简谱虽然有音符有节奏,但是琵琶怎么弹看不出来。不过苏统谋还是同意了,打算做个尝试。然而,乐谱的翻译过程不太顺利,因为工ㄨ谱和简谱要对等很难,有很多东西只能是很勉强地对译,总觉得不是很合理,再加上原谱错别字太多,苏统谋思来想去,最终放弃。

后来苏统谋开始尝试编辑《弦管指谱大全》。之所以称“弦管”而不称“南音”,是因为“弦管”才是长期以来人们的习惯称呼,而“南音”是解放初期才使用的词。据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先生说:因为当时破旧迎新,旧社会的东西都要换一个新的面貌,所以才改称“南音”,以前民间都称“弦管”。但是“南音”这个词,经常造成混淆,例如广东有个“茶水南音”,虽然也称南音,但是跟泉州南音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郑国权先生一直呼吁要改回“弦管”之称,苏统谋也赞同此观点,因此二人编辑出版的相关书籍都以“弦管”为名。

做指谱大全的时候很困难,因为南音指谱版本太多了,社会上手抄本也特别多。不同版本各不相同,泉州地区有很多版本,厦门地区也有很多版本,采用哪一版为标准,站在哪个角度去整理,这些都需要考虑清楚。经过深思熟虑,苏统谋最后提出的理念是“固本还原”。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泉州南音研究社组织了十三位非常出名的南音大先生,集中讨论后编出了42 套指。由于意见不一致,编撰的过程很长,不断综合各人意见进行修改,以致到最后定稿的时候,与第一稿已经有很大不同了。苏统谋认为第一稿是最原始的版本,因而想办法拿到了第一稿油印版,以之为标准,开始了编撰工作。

苏统谋在此之前没编过曲谱,没经验,觉得自己一个人做不行,需要一个帮手。所以给文化馆提了建议,希望能让陈埭民族南音社的丁水清老先生帮他一起做。领导很快批准了。丁水清与苏统谋一起于2007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水清先生为人非常好,做事小心谨慎,因为之前也没编辑过乐谱,所以当苏统谋跟他提起这事的时候,刚开始不太敢答应。苏统谋跟他关系很好,鼓励他说:“不要紧,我们一起做,慢慢打算。”两位老先生小心谨慎地做了两年,才终于把指谱大全做出来,共有两册,一册为工ㄨ谱版,另一册为简谱版。简谱版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学习。两人比对了很多资料,对每一个音符进行核对,琵琶指法也仔细推敲,特别是译简谱的工作,花了很多时间。

《弦管指谱大全》的出版得到了郑国权的帮助。郑国权老先生比苏统谋还要年长几岁,曾任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常务副主席,后任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至今。1996 年退休后致力于地方戏曲、南音等资料收集整理出版工作。苏统谋第一次和郑国权接触是在一次泉州市召开的申报非遗专家组会议上,二人都是专家组成员。虽然互相都认识,但是不太熟悉。会开完了,苏统谋找到郑国权,告诉他说要搞指谱大全,底本采用泉州南音研究社20 世纪60 年代的油印本,1979 年再版,仍是油印本。郑国权认为要有版权意识,这套曲谱产权属于泉州市,于是二人去拜访了当时泉州市市长王今生老先生,王老先生表示很支持很欢迎,经过他的许诺,二人放心了。此外,苏统谋还希望郑国权能帮忙用电脑软件来录入制作这套曲谱。

用电脑制作南音工ㄨ谱是一大创举,由泉州六中的两位中学教师吴世忠和李文胜于1995 年联合研发成功,并在之后几年不断完善。遗憾的是吴世忠于1999 年3 月突发心脏病去世,很多事情做到一半。而郑国权此前一直支持二人的研创,之后又帮忙处理了许多未尽事宜,所以,苏统谋去征求意见,问郑国权能不能支持他。郑国权和李文胜商量此事,李文胜立刻就答应帮忙制作。最后,苏统谋编的《弦管指谱大全》,[1]以泉州60 年代编辑的底本为基础,经过整理,于2005 年出版,是第一本用电脑制作的南音指谱大全。之前的指谱大全,多数都是手抄版,少数为蜡板刻印。郑国权作为该书的学术顾问,专门为此套指谱写了一篇文章《泉州南音(弦管)介述》,将南音历史渊源概括为“历代积淀,多元形成。形成泉州,传向四方”。此外,郑国权还对每首曲子的故事来源重新校正。民间南音指谱集有各种版本,关于乐曲的故事来源有许多错误。郑国权之前编过《明刊三种》以及十六本一套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等大部头书籍,每出戏的故事他都很熟悉。有这个背景,他才能辨别南音曲词中哪些是错的,哪些需要纠正。例如,林霁秋的《泉南指谱重编》曾把出自《陈三五娘》的曲子误说成出自明代秦凤宜的故事,这些在郑国权的笔下一一纠正。

当时南音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郑国权将这套书作为申报材料,增加了申报的分量。

指谱大全做完了,苏统谋想,任务完成了,可以回家养老了。正巧,全部完工在影印乐谱的时候,当时分管文化馆的晋江市副市长颜子鸿,看见他在做这些事情,就跟他聊起来。苏统谋提起要回家整理一些散曲。南音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谱的曲目基本固定,曲则很复杂,数量很多,虽然以前也有人整理过,但是比较散乱,不成系统。颜子鸿当场就提出继续由政府支持他整理出版。文化馆馆长刘志峰也赞成,认为这种事情要持续做下去。苏统谋当时没有马上答应,因为自己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具体怎么做还没有头绪。苏统谋于是去跟丁水清先生商量接着整理散曲的事。丁水清先生说:“不行,这个我不敢,这个你来接,我不行。”苏统谋仔细考虑了两天,决定要做。丁水清先生不愿意一起做,苏统谋就让他帮忙校对,丁水清先生同意了。苏统谋又开始动脑筋,考虑这些散曲要从哪里做起。

2005年对苏统谋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除了出版《弦管指谱大全》外,还出版了《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及配套光盘,包括一套五空管和一套四空管过支曲谱集,配合台湾过支曲专场演出而做。

受过支曲的启发,苏统谋意识到南音是有系统、有规律、有延续性的,整理散曲应该要找到每个曲牌的源头,它的祖宗是谁,一代一代把它理清楚,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所以他打算按传统的过支形式来整理散曲。整理乐曲,资料是最重要的,不管头脑有多好,经验有多少,没有资料就没法做,几十年来收集的大量资料此时派上了大用场。

《弦管古曲选集》

在确定出书之前,先要写一个计划。馆长对苏统谋说:“老苏啊,你出书要申请经费,申请经费需要明确到底出几本,每本大概多少页码,经费要多少。”苏统谋于是开始想,南音四个管门,最大部头的就是五空管[4],五空管的曲子中属【锦板】门头的乐曲最多。[5]然后开始算,算来算去,确定了8 本内容,其中有4 大本都是五空管曲目,另外4 本为五空四亻ㄨ管、四空管和倍思管曲目。之前曾经有人争论过是四空管的曲目比较多还是五空管的曲目比较多,苏统谋通过整理了大量曲谱之后,胸有成竹地说:“不用争,资料拿出来一看就知道了,五空管曲目占去了半壁江山。”最后出书时,《弦管古曲选集》[6]一套刚好8 册,前4 册收录五空管53 个门头的732 首曲子;第5、6 册收录四空管39 个门头的508 首曲子;第7 册收录五空四亻ㄨ管18 个门头的227 首曲子,第8 册收录小倍、生地狱、七撩倍思、潮阳春等分属五空四亻ㄨ管和倍思管的8 大门头共190 首曲子。其中页数最多的一本达到了600 多页,最少的也有400多页。

目前,南音界以及学术界对管门和曲牌的认识和研究还很不够,所以《弦管古曲选集》1 至8 册四个管门,门头和曲牌的分类值得细细考究。对此,苏统谋有自己的思考:

祖先的話有时候我们不要放弃掉,以前的人不像现在有理论能出书,经常就是简单说一句,但是包含的内容很多,值得深究。我小时候,那些很正统的南音先生说,我们南音有7 个支头。但是哪7个支头自己要去找,整理出来。还有‘四子曲’,根据这个名字去找答案。答案在哪里?就在手头上的资料里。你自己再聪明也不可能自己想出来,要把资料摆出来才行。所以这7 个支头,五空管可以分为两个半支头,其中【倍工】是一个支头,属五空管,【中倍】也是五空管的,【山坡羊】虽然是五空四亻ㄨ管,不过到乐曲的尾巴变成五空管,所以它可以算是五空管,也可以算是五空四亻ㄨ管的,按半支算,这样就是两支半。也有人说【山坡羊】归五空管。【倍工】就相当于太公,或称祖先,【倍工】下面再分出两支头,就是【相思引】和【锦板】,这一线下来。另外一部分【竹马儿】【四子】【北相思】【叠韵悲】【沙淘金】,这些是一群。然后这些又产生底下一群出来,就这样一层层分展开去。我的书弄了一份表格,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列出来了。自己做,就像在修族谱一样。找它的旋律,把旋律找出来。像【倍工】到【福马郎】,为什么说【福马郎】是他的子孙?要拿出依据来。我拿出来了,【福马郎】与【倍工】实际上是一样一样的旋律,只不过将它的节奏压缩了,是由后者变来的,基因还在。所以我找了很多资料,说明支头是有延续性的,不是单独一个个的,后来是我们自己打乱了。五空四亻ㄨ管的支头主要是【大倍】。【小倍】可以算是五空四亻ㄨ管,也可以靠到倍思管【生地狱】这一类,是交叉的。四空管是单独一个【二调】,是最顶层的支头,但是它下面也分了两支。四空管的【二调】还分【长滚】【中滚】【短中】【短滚】【叠拍】这样一群,另外【翁姨歌】【逐水流】【柳摇金】【倒拖船】再延续一群,拆成两群。到最后这些统一了,都是最顶层【二调】的子孙。所以你如果要创作,没弄懂这个关系就很糟糕,支头搞不清楚弄出曲来就变成“曲弄人”。这个拿来那个拿来拼来拼去拼不上,就变成“混血儿”。支头是很纯的,你属于这个滚门的要延续下来。很有意思,跟修族谱差不多,做得我很兴奋,找到这些很开心,以前弄不清楚,没有人去分析。

苏统谋的这8 部曲谱不仅把门头分类分得很清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各个门头之间的过支曲都找齐了,大门头小门头的过支曲都有,对传统南音过支联唱形式的恢复意义重大。南音人都知道过支曲,但是曲与曲之间如何衔接很多人不太清楚。就好像我们卯榫结构的木头建筑,哪块跟哪块拼接是有讲究的,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相互之间怎么拼。苏统谋说:这个最难,这就好像桥要合拢起来的时候,两边衔接的中间这块是最难的。每个滚门都有过支曲,这么多滚门,要换别的门头了都要过支曲。过支曲遗失太多了,没过支曲衔接,曲与曲之间连不起来。我收集的乐曲里,几乎每个部头都有过支曲,但是有少数几个没有。没有过支曲怎么办,那不就散掉了?那可不行啊,所以做的过程很艰苦。

编辑《弦管古曲选集》一套8 本总共花了四年左右时间。苏统谋工作效率很高,一天从早到晚,除了中午午睡一下,其他时间都在干活。苏统谋觉得编这些书最困难的地方是没人帮忙校对。起先找了丁水清先生帮忙,才刚校对了两本,丁水清先就于2009 年去世了。这对苏统谋来说是一个打击。苏统谋只好再找别人帮忙,找了很多人,大家看来看去都看不出哪里有问题,觉得哪里都对。但是苏统谋知道,“哪里都对”肯定是有问题的,大家看多了看晕了看乱了,最后只好自己校对。自己校对要很细心,要有足够的耐心,坐下来一点点看。老人看久了眼睛受不了,很辛苦。幸亏苏统谋很有毅力,自己一个人坚持下来了。

苏统谋在整理曲谱的时候,适当地改动了个别原来的字,所以出版之后,有些人看了就来质问苏统谋,怎么字被改动了。例如,曲谱中有“清凊”二字,以前很多谱子中都写的是青年的“青”,大家就问苏统谋,为什么多了三点水。苏统谋说要不然你拿字典查一查,看看是不是应该用加三点水的“清”字。民间抄谱写字不规范,能偷懒就偷懒,而大家也都看习惯了,所以习惯成自然。还有,一般谱子写的“倚靠”,苏统谋将单人旁变成了双立人的“徛”字,又有很多人提意见,苏统谋还是那句话:“你去找字典查看一下,这个“亻”跟那个“彳”是不一样的。”像这类改动的字,刚开始很多人都不习惯,因为民间抄谱长期以来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到了后面,苏统谋解释后大家也都理解并接受了。不过苏统谋说:“这个不是我的功劳,这个和郑国权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文学功底很深。还有一位就是李灿煌,这是我们晋江的文化人。这两个人都是很厉害的,我遇到不认识的字会去问他们两个。”

这八大本谱集,一千七百多首曲子,苏统谋也要求用电脑制作。起初由李文胜和他爱人帮忙制作,但是后来二人去深圳发展,离开了泉州,只好由郑国权接手。起初郑国权对苏统谋这套8 大本谱集的设想也持怀疑态度,因为好几次有人想出这种大部头的书,结果都没办法落实。大部头的书,要坚持做下来不容易,人员精力、经费支持等都是問题,更何况苏统谋已经是古稀之人了。没想到苏统谋真的做到了。他把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乐谱,送到郑国权那里,由他来补充一些故事来源,订正一些方言俗字,再请一个打字员打字,之后郑国权用工ㄨ 谱制谱软件,按照出版格式,编排成脚本。做这套书的那几年,苏统谋没几天就要到泉州送稿,郑国权修改完打印出来苏统谋带回去校对,校对完再送到泉州。从2005年开始有初步想法,第二年正式着手编辑工作,到2010年全套出版,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

南音空管泉州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智慧空管技术的进展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空管流量控制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探析
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探析
一题三解,多角度解读运动学大题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