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课程在嘉兴学院的实践探究
——以商学院2019级同学为例
2021-12-31张洁祥
张洁祥 杨 宸 陈 瑛 王 磊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课程(以下简称“红船”课)自2019年初嘉兴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以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网络课程通过“智慧树”平台向全国提供在线学习,该课程经过一年多的网络教学和实践,在全国各地参与学习的高校学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本课题组于2020年12月份通过对完成该门课程学习的嘉兴学院商学院2019级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红船”课的教学效果的基本情况。此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群体分类、学习状况与收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及建议等方面。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有效份数139份。
1 “红船”课课堂教学的状况与分析
作为红船旁的最高学府,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红船精神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学校开展了《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在线精品课,课程分为线上教师团队慕课形式授课和线上见面课、线下指导教师见面课、社会实践三个部分。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发放了相关问卷,以便更好地了解“红船”课的教学情况,并得到如下结论: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教师的教学,有97.50%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的教学水平总体情况是“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有90.00%的学生对于花费时间来参加本门课和实践的感受是“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有87.80%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的课堂氛围很棒,大家都会积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有98.60%的同学对于“红船”课的实践活动安排的时间长度以及次数安排表示合理;有98.60%的同学认为“红船”课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是“令人满意”的;有88.50%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的讲课和实践满足了学生对本门课的课前预期;在“是否会向别人‘抱怨’或‘推荐’本门课”的调查中,有82.30%的学生表示会向别人推荐本门课,只有1.2%的学生会向别人抱怨本门课。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愿意学习“红船”课。这表明,在“红船”课的实际教学中,倘若授课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可以使课堂教学环节达到更好的效果的。此外,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也要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活动的时间长度,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使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状况互相结合、印证,让“红船”课的实践教学展示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有12.90%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玩手机、聊天来度过课堂时间”,该部分学生不仅自身没有参与到理论学习中,也可能影响他人,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且有18%的同学忘记了大部分的“红船”课内容,这说明部分同学在课程学习中注意力并不集中,侧面看出“红船”课对该部分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教师在通过强制手段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也应通过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生对于该类课持不重视态度的现象,其实也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现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了过往一些学校思政课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等等,《意见》中提到的基本原则第三条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此,可以在“红船”课理论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以加深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后文将详细提出相关教学改革的建议。
2 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红船”课收获
为了了解同学们对于“红船”课这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及收获,我们在同学中开展了相关调查,并获得如下结果。
关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有87%的学生表示课堂会认真听课不会通过玩手机等打发课堂时间;有90%的学生表示对“红船课”总体上是满意的;有84.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后另花时间来学习“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在关于学生课堂收获的调查中,有92.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更好地了解“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相关知识。有88.5%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红船”课,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面貌。有88.5%的学生表示本门课的理论与实践满足了对于本门课的课前预期。该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反映出该课程确实为学生带来了提升。例如问卷中很多同学表示,此前虽然听说过红船精神,但也只是一知半解,通过“红船”课这门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红船精神的起源、发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短期来看,通过“红船”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的了解,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从长期来看,红船精神的熏陶为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能使学生坚守“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能使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能使学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开拓进取、奋勇争先。
与此同时,有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有59.7%的学生表示,参加本门课程是因为学校强制必修相应学分;有19.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更进一步的选修课;有19.4%的学生表示上课前对本门课的总体期望较低。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从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向大学阶段的“自主探索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上述问题,学校与教师要倡导学生多阅读基础性书籍和延伸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问卷调查中也有15.80%的学生表示不会在课后另花时间来了解“红船精神”相关知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学阶段,思政课程被看作是一门副课,在学生眼中的重要性远远不及语数外等课程,学生也对其敷衍了事。这种固有的观点延续到大学里,演变为对于“红船”课等思政课程不够重视,认为“红船”课作为思政课仅仅通过考试就足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可以与学校联动,改变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绩点比重;在外,立足课堂,以教学环境为抓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力度,改变生硬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方法。这样一内一外,一软一硬,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3 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得出,“红船”课课程的开展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这门课程在开展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本文在经过调查、探讨之后得出部分思考与建议。
首先,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一步摸清学生对“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相关问题的存在困惑与心理预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红船”课教师就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学生相关的学情。
其次,采用更加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对线上教师见面课和线下教师见面课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与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迷你剧等方式,来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新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程内容更加新鲜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首创精神”时,可以将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微创新。教师在讲解“奉献精神”时候,可以通过邀请老红军、老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校外杰出人员组成校外讲师团,让这些校外讲师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学生阐释什么是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什么是奉献精神。
再次,与团学、教务体系联动,提高学生对于“红船”课的重视。其实该门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发展,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弱。教师可以选择与校内组织联动,通过提高红船课对大学生在校生涯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对于本门课的重视程度。例如,可以提高“红船”课及其实践课的学分分数,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该门课的重视。也可以将“红船”课学分分数与大学生参选团学职务、争取入党资格等相挂钩,这样就使得有心参选的学生会更加重视红船课,又因为这些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属于较为优秀、影响力较大的人群,因此也能借由这个优秀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来提高红船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度与认可度。
最后,充分利用当地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加大大学生红船实践的力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延伸和拓展。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新农村等思政教育资源,与之结对形成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现场参观,一方面能支持当地的实践基地的发展,一方面也能利用实践基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展示功能,让学生能较为直观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开天辟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增进学生对于红船精神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