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周敦颐“诚”的思想内涵

2021-12-3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周敦颐无极本性

葛 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他的《太极图说》里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宇宙论体系。在这之外,周敦颐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提出了“诚”这一范畴。“诚既是最高的道德原理,也是圣人所以为圣人的境界,又是成圣的主要方法。”周敦颐把“诚”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中心范畴,为道学的道德哲学和心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 周敦颐“诚”的思想渊源

1.1 《中庸》、《大学》的“诚”

《中庸》全书都是以“诚”为最高范畴来讨论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中庸》解释了天之道的诚和人之道的诚的区别,“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圣人能够不必勉强不必思索就能使行为处事合乎中道,这也就是天之道。普通人就会有人欲私情,也做不到不思索就能合乎中道,因此就要选择好的目标而执着追求才行。

求得“诚”的工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强调的是普通人通过后期的勤奋努力才能求得“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从“诚”的本性而明晓道理的,就是天性,而从明晓道理而有“诚”的,就是教化。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这又让“诚”表现出了天道本源的特质。这种天道本源的“诚”是“至诚如神”具有神秘色彩,能预示国祚祥瑞,同时“至诚无息”,它又是不停运动没有止息,悠远、博厚、高明是它的本质,这都是天地之道的“诚”的特点。

《中庸》的“诚”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天之道的诚,是一种天理;还有一种是人之道的诚,是教化之道。这两种“诚”,都表现出道德教化的最高标准。

《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大学》讲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的“诚”,说的是注重不自欺之义。不自欺则能自慊,好善如好好色,恶不善如恶恶臭,便是诚意,同时,为了做到诚实不自欺,还要做到君子慎独。这种诚意有点类似于现今所说的含义了,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做到诚意,就需要格物致知。

1.2 孟子、荀子的“诚”

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就道德,就看是否真实诚心,这叫做“诚”身。因为道德的根据在于内心,对内心真诚不二,一切听命于它,不打折扣,也就足够了。诚身的前提是光大自己内心的善端,这叫做“明善”,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认为反省自己,已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其实,孟子关于“诚”的言论与《中庸》基本一致。孟子的诚有两层意思,诚是天道,又是人的精神态度,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是用道德规范来说明自然界。

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只要君子修养身心到达最善的境界,就是诚,那么做到极致的“致诚”也就不需要其他的任何办法了。如何达到“致诚”呢,关键是要做“仁”“义”之事。荀子也提到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可见,他同样认为要做到“诚”是需要君子的不停修身做到慎独才不可偏废的。他还把诚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把人之道的“诚”推及至他人关系之上,提出“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荀子把“诚”的范围从君子个人的修养扩大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丰富了“诚”的内涵。

1.3 李翱的“诚”

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以尽性或复性为“诚”,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但被情欲所蔽,因而必须去情欲,“复其性”,使“其心寂然,光照天地”,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他认为人之性本纯粹至善,但为情所昏,性乃不见;作圣之道,在于去情以复性,如能复其性,便达到了“诚”之境界。李翱认为,圣人性本不失,原即在诚的境界中,行止语默,无不合于至善。贤人则须作复性的工夫;用力既久,则能归源,而亦达到“诚”。诚乃尽性命之道。能尽性而复其天命之本然,便是“诚”。李翱还说:“诚者,定也”。“诚”其实即是定,定即不动心。李翱以此种微妙的不动心之境界为人生最高理想。

2 周敦颐“诚”的内在实质

《太极图说》里提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无极之真”正表明“无极”是万物赖以产生的真实无妄的本质规定。“真实无妄”是“诚”的一般含义,《通书·家人睽复无妄》里提到“无妄则诚矣”。而“诚”起源于“万物资始”的“乾元”,此“乾元”又即“无极”、“太极”,可见,“诚”即是“无极之真”。万物产生有一个由开始到最终形成的过程,“诚”也有一个由起源至确立的过程。“无极”是作为万物赖以产生的共同的本质规定而存在,因而万物最终形成时,体现为其共同的本质属性的就只能是“无极”。“无极”体现为万物的共同本性时,“诚”也就确立了。因此,周敦颐的“诚”就是体现于万物之中并作为其共同本性的“无极”,换句话说,“诚”贯彻于所有事物发展始终的全过程之中。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同样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做“诚”。这“诚”是从阳气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这就是说,“诚”是圣人的根本。《易传》所赞叹的万物所由以发生的“乾元”,就是“诚”的根源。《易传》所讲的确定万物性质的“乾道”,就是“诚”的确立。所以“诚”是“纯粹至善”的。因此,他把“诚”宣布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周敦颐认为,人们如能体现“诚”的本性,其行为就自然而然合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只是诚的表现而已。

在道德问题上,周敦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亦即“圣人”,他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无论是贤人还是士人都是想要成为圣人的。周敦颐说古代的伊尹、颜渊是为大贤,但“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二过,三月不违仁”,因此,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超过他们了,能够成为圣人,达到他们这样的,能称之为贤人,就算不及他们,也不失其美名了。圣人是什么样的呢?在他看来,“诚、神、几,曰圣人。”“诚”是“寂然不动者”,寂然不动就是“静”,他在《太极图说》里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也”,“中正仁义”就是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周敦颐提出“无欲故静”,“静”就是道德修养的境界;“神”是“感而遂通者”还要具有极高的感悟力;“几”是“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这是强调要善于把握细微的变化,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但是这几点是很难达到的。

周敦颐提出“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在这里,周敦颐与孟子的观点又极为接近,如果离开了“诚”那么就会让邪气充入心灵,做到了“诚”也就没有这么多事了。虽然做到“诚”很难,但是只要能够确定并且深入,也就没有难事了。由此可见,“诚”是一种坚定的道德行为标准。

根据周敦颐的论述,“诚”还具有三种本性,分别是“无欲”、“无为”、“无思”。这三者皆指“诚”之本体的朗然自现、自然流行的状态,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亦即“无我”之境。“诚”本质上是“无我”。这里的“我”指的是“私己”、“小我”,都指的是与天道、天德不合,不能合于“诚”。“无我”即是克服私己而达于至公,“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不拘于自身躯壳之一隅而同于天道。周敦颐的“无为”、“无我”之“诚”是立足于“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心”。

3 周敦颐“诚”的后学

张岱年认为,“诚”这一理论,到了周敦颐这达到了完成,但是,这是说周敦颐把“诚”的基本理论确立了,而并不是“诚”理论范畴的终结。在周敦颐之后,有众多的理学家做出了发展,都是可以在周敦颐这看到影子。

紧跟周敦颐之后就是二程,二程曾问学于周敦颐,二程首先提出“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程氏遗书·卷六》)程颐认为“真近诚,诚者无妄之谓。”在这之后,就是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于诚,他在《中庸章句集注》里也提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他还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朱熹继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他甚至直接说“诚,性也。”这说明“诚”对于万物来说,有“性”的含义,同时,朱熹又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他又把诚作为自修之首务。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这个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他提出了“诚”这一观念来表示具有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他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又说“诚者则天之道也。二气之运行,健诚乎健,而顺诚乎顺;五行之变化,生诚乎生,而成诚乎成”。在王夫之这里,所谓诚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二是指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王夫之强调诚是一个最高的完备的观念,他说:“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王夫之给“诚”以新的解释,成为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

猜你喜欢

周敦颐无极本性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无极归一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漫画无极
漫画无极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漫画无极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