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改革探究

2021-12-31薛立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课程

薛立磊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71)

1 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科建设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迭代发展的状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互联网+、5G技术等众多新兴科技竞相发展。在戏剧影视学科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电子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了相关艺术从业人员创作环境和创作理念的转变,打造“技术+艺术”的全新创作模式。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了国内第一个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并在国庆节阅兵当天实现了院线4K高清直播。搜狗公司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个AI合成主播,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对主持人的口语传播功能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手段下,人工智能让大批播音员主持人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行业危机,而人类智能的创新求变、共融共通的优势则得以突显。因此,新文科建设下构建戏剧影视学科是新兴技术催生的必然结果。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把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并称为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三大重要抓手”。根据教育部对新文科教育的要求,播音主持教育应围绕“三大重要抓手”找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新时代的解决策略。

2 创新培养模式

2.1 改变培养理念

更新播音主持培养理念是为落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流专业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以“融合发展”为理念,通过“课内外融合”“跨专业融合”“跨平台融合”“跨领域融合”“赛教融合”“校企融合”6个维度的创新融合,探寻优质资源的协同发展,推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综合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创新,更好地解决应用型高校中存在的培养模式、资源瓶颈等问题,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越条件。

2.2 改革培养模式

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打造“学练干创”培养模式。“学练干创”模式既覆盖播音主持教学全过程,又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大一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播音主持专业基础知识,大二侧重校内实训,利用校内实践平台让学生练就专业基本技能,大三强化校外实践,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合作,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平台,“干好”播音主持业务,大四通过师生同“学”共“进”,共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水平。

2.3 推进协同育人

打造全新的“三跨”协同育人机制,即“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育人机制。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中,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以适应市场、企业等用人需求,将企业用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得以解决。同时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解决学生专业能力成长中学科专业资源单一化的问题和人才素质单向度塑造的问题。

3 改革课程体系

3.1 打破壁垒,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3.1.1 专业基础课:强素养、厚基础

播音主持教学中提升舆论引导力、思想引领力是学生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适应市场需求、媒介环境变化,打破各专业间传统媒介类型教学的壁垒,注重媒介融合知识的培养;注重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全媒体、融媒体、跨行业、跨专业的言语传播理论知识的培养。

例如教务处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可设置大量交叉融合学科、跨学科的内容,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本学院或本专业。同时,可采用线下课程和线上慕课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线下教师讲授点,还可以从慕课课程中获取大量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拓宽学术视野。

3.1.2 专业核心课程:强能力、重技能

突出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能力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围绕播音主持基本功,突出“言语传播”特点。

注重“策、采、编、播、评、发”能力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独立获取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大众传播能力和社交公关能力的培养。

3.1.3 专业方向课程:凸显“大口语传播”特色

根据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符合“大口语传播”特色的专业方向实训课程。将简单的播音主持口语表达变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本领。

如增设新闻主播、节目主持、影视配音、类型解说、礼仪主持、英汉双播、文旅传播、新媒体主播、小语种主持等专业方向,彰显“大口语传播”特色。

3.2 协同发展、突出特色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调整上,精讲理论,注重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小学期”和寒暑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2.1 资源整合——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搭建校内以虚拟仿真演播室、融媒体实验中心、生物传感等前沿技术为支撑的融媒体实验平台,整合校内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打造融合实践舞台,把学生推上舞台,提升专业能力。

如:利用全景演播室、虚拟演播室、融媒体实验中心、生物传感实验室、影视录音棚、婚礼主持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开展课程。模拟广播、电视传媒不同节目样态的创作语境,虚拟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现场报道、影视配音、类型解说、婚礼主持等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3.2.2 协同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如社区、社会资源,利用区域人文、经济生活中一切潜在的课程资源,发挥各类媒体、传媒公司、实践基地等各方面的作用,为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要主动借助媒体机构、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导师资源,构建校外导师资源库,充分发挥社会上各类人才的作用,共同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4 优化课程教学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树立面向“全媒体、大传播”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播音主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在坚持“口传身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思政进课堂”、“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1 重点打造“专业思政”建设,搭建多元交流平台

4.1.1 课程思政平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特色“课程思政”

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先进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如开设《红色经典诵读》课程等。

4.1.2 思想引领平台——搭建经典作品诵读舞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将红色经典、革命经典、文化经典与专业技能展示相结合。诵读经典作品、学习经典文化、感受革命精神,促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其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升华和洗礼。

4.1.3 价值导向平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将思政教育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合作,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与西柏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参与基地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宣传讲解服务,通过大量革命史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4.2 “项目融入教学”——以项目实例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导入项目任务的概念,引用典型案例,以问题探索作为知识与方法学习的手段,增加现场实践与正常理论教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项目组具备成长性、伴随性、同向性和互动性,项目嵌入到课程中,达到“学中做,做中学”。

以实际项目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拓展专业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为依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学练交替”和“学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其具备成长性、伴随性、同向性和互动性。将项目嵌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节目整体制作、节目的包装与营销等训练,达到未来泛媒体时代需要的岗位能力需求。

4.3 “情境促进教学”——引入情境式教学,“情”与“境”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随着“竖屏时代”的到来,未来的传播将由“大屏”转化为“小屏”、由长时间信息输出转化为短而快的信息输出。在此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为学生创造“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实践训练平台,通过情境的模拟实践,使其能够了解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最近动态、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分发渠道等内容,培养学生专业、高效的执行能力和对复杂问题进行解答等综合素养。

总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建立动态课程体系,搭建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打造适用于媒介融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