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观念的塑造
2021-12-31张海微
张海微
(天津市第八中学 天津 300252)
0 引言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培育将会在学生心底埋下不同的种子,“善之花”或“恶之花”的绽放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和周围环境的引导和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塑造是学生德育塑造、根基培育和灵魂锻铸的最佳途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初中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1 道德与法治教学塑造学生观念的作用分析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需要有效方式和有效载体才能够顺利实现,全面提升培养效率与培养质量。党中央数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课堂”和“进头脑”,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和培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观念培育的最佳途径,学生们在学校内既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更要学会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展开学生观念塑造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全新课程改革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均需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展开,同时解决“知”与“信”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认知与认同,在情感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亲近感,“知—情—意—行”的循环过程能够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学生情感与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教师的知识讲解能够顺利完成的,只有强化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才能够逐步引导学生们形成自然而然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意识。
1.2 满足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初中阶段是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们正在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并不平衡,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并分辨是非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使命。初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自我认识角色混乱”现象,他们缺乏明晰的自我观念与精准的生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的未来成长。很多学生法律知识和犯罪行为缺乏基本了解,法制观念非常淡薄,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导致学生们非常容易冲动,生活环境导致学生自我观念非常强烈,同学之间的包容理解明显不足,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观念的重新塑造。多元文化正在冲击中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引导学生分辨腐朽文化和积极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初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逐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学生们在学习后将正确分辨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观念意识的全面塑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生成,学生观念的塑造能够激活学生们的自觉行为,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认知与行为观念,加快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1.3 满足教师能力素质全面提升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课程教学是一项非常严肃和严谨的工作,该课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兼具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与规律性,有效开展学生观念塑造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理念,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观念是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根基,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深入分析判断教学内容并带给学生们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观念塑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思想道德能够得到洗礼和熏陶,教师完成自我重塑才能够对学生们展开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做好学生们的指路人和引路者。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本人受到教育问题对于学生们的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学生观念塑造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师的再教育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好学生们的榜样。
2 道德与法治教学塑造学生观念的途径分析
2.1 拓展学生视野,践行世界观树立
世界观的塑造应该从拓展学生视野入手,只有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够逐渐形成直观判断。人是社会性生物,学生们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运行规律。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学生们周围环境不断变化,高楼大厦快速建设、高铁高速全面延伸、思想观念日新月异、中国梦照进现实等等,学生们应该对这些形成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样的资料帮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并了解世界。例如笔者在“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的教学之中借助短视频带领学生们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典型差异等等,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世界的广袤和人类文化的多元,逐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形成了清醒认识。
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以来还要对内部世界的认知保持重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学生们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教育工作者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所有学生融入其中,促使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在思想碰撞过程中吸收全新观点并塑造个人世界观。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借助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体会,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摄影、文字、音乐等等方式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声音、色彩、音乐、体育等等都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情感和认识能够更好地践行世界观。
2.2 形成乐观心态,构建积极人生观
生命的诞生是最伟大的契机,人生观的塑造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人生观塑造也需要经历漫长而反复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要让学生们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精彩,引导学生始终对人生充满向往和乐观,积极向上并不断拼搏,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带领学生们认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借助他们的经历和名言启迪学生智慧,例如笔者在“生命最宝贵”的教学中借助文天祥、范仲淹、爱迪生、诺贝尔等人的事迹向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人生追求和对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的生命中总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成功或失败都是宝贵的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向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激励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满激情地实现一个个目标。在学生们遭遇挫折时,他们应对挫折的态度将会决定他们的成败,教师要积极展开挫折教育,这也是学生人生观构建的重要构成。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借助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历程向学生们揭示面对挫折时勇敢和坚毅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大量流芳百世的音乐经典的经历让学生们同样积极面对挫折和磨难。乐观心态的形成能够让学生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态度,勇敢而乐观的面对挑战,最终实现自我成功。
2.3 实现知行合一,培养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环节,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能够引导学生们在面对利益矛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标准。教师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时要从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自觉入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计了众多的情境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在人物是非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断行为的对错,坚持正确的价值行为准则。知行合一是正确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路径,学生们不仅仅要从观念上明辨是非,更要在行为上遵循自己的观念,实现意识、行为、观念的高度统一,观念引导行为,行为内化教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例如笔者选择了当前关注度较高的《你会怎么做》节目,借助里面的故事构建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们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学生们将逐渐克服内心障碍,勇敢地迈出关键一步,真正实现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