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21-12-31彭凡思
彭凡思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广受关注和热议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要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因此,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
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
1.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在完成其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也需要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底气,培育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文化发扬的践行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建设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2 当前高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
(1)大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浅显,文化自信培育存在功利化。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传播的特点转变为速度更快、广度更宽、深度不足,大学生接收的信息五花八门,快餐文化模式转变成“微”文化模式。“微”模式的出现虽然能让学生们知识涉猎范围更广,但同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就比较浅显。其次,高校吸引学生了解、参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较为简单,大多数是采取综合测评加分、活动加分的形式,没有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2)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连接不紧密,文化自信缺乏导向性。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属于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大学生还属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做好思想引领,导向教育。而受到西方市场、网络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波动,易产生“文化自卑”,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可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要想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地方传统文化,树立地方文化自信,就必须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依据特点分门别类做好学生思想引领。
(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途径单一,文化自信培育缺乏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既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落脚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需要创新手段丰富形式,要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有亮点有新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所思有所悟,而是不雷声大雨点小,借用地方优秀文化教育之名,而无实效,摆花架子,唱独角戏,缺乏实效。
3 探索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途径
(1)把准育人目标,筑就文化自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高校要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将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根基作用。在学校大力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优秀传统美德等。
(2)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通过设立地方文化展览、地方文化墙等多种形式,推进地方戏曲、书法、文化等进校园,开展“书香寝室”文化艺术节活动、“文雅教室”美化大赛,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宿舍,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浸润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拓展文化课堂,提升人文素养。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抓好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课堂。结合“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畅通文化自信培育的渠道。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结合,可打通育人壁垒,实现育人的高效和联动。
(4)举办文化活动,注重文化实践。一是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如国庆、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暑期“三下乡”、在实践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树立文化自信。三是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给予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文化认同感。四是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4 湖南科技学院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的探索
湖南科技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以厚植家国情怀为重要抓手,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育人实效。
4.1 永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内核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永州,这里被誉为是一本耐人品读的书,这里是舜帝道德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柳宗元、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历史文化名人,成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内核来源。
4.2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德育建设基地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永州当地的“舜文化”、“柳文化”、“女书文化”、“理学文化”、“廉政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通过舜德学子评选、祭舜大典、舜德学子表彰晚会等推行品德教育;通过祭柳活动、柳子街送温暖活动,继承发扬柳子文化;通过女书作品展等活动,加强历史文化教育;依托周敦颐廉政思想,开展廉政教育;依托陶铸故居、李达故居、陈树湘纪念馆、道县红军墙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明德讲坛、中华历代名人故事会树立学习模范,引导学生了解永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载体
(1)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延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永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选树先进典型,如革命前辈陈树湘、历史文化名人柳宗元等等,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氛围。创新地方文化教育方式,开展系列有品牌、有影响、有实效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效拓展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工作做深做实做出特色。利用永州红色教育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优势,深度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蕴涵的爱国主义价值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管理服务中,开设地方文化概论、柳宗元文选等多门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地方文化。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好陶铸故居、李达故居、何宝珍故居、陈树湘纪念馆、周敦颐故里、永州市博物馆等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设施,定期组织师生实地参观、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让学生亲临文化实境,深切感受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加强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挂牌建设,陶铸故居、李达故居、周敦颐故居等地均为湖南科技学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有效的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渠道,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同时能传承好红色基因,厚植学生爱国爱校情怀。
(4)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和社团活动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西山文学社、潇湘七夕汉服社开展地方文化教育活动,加强“科院开讲啦”、“新思想课堂”、“奋进科院人”、“舜德学子颁奖典礼”、“舌战西山辩论赛”、“柳子街送温暖”、“明德讲坛”、“中国历代名人故事会”、“中华经典诗词吟诵大会”等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的组织、推广。注重运用地方文化电影、文艺晚会、摄影大赛、书法绘画、主题演讲、爱国征文等多种活动形式,生动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5)学以致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和地方实际,广泛组织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利用节假日到名人故里开展爱国主义基层宣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中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中锻炼成长成才。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提升青年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校育人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民族瑰宝,然而在育人过程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还没有完全激发。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育,提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及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仍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